禅宗思想的核心

试论谭嗣同在维新运动中的佛学思想高振农谭嗣同是戊戌变法维新派中的激进分子,是批判封建主义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勇猛斗士,同时也是一个“畅演”佛教“宗风”、崇信佛学..

梁启超的佛学思想高振农梁启超(公元1873—1929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有名人物,在政治上和学术上都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政治上,他从1895年“公车上书”初露头角起,于戊戌变..

论章太炎佛学思想在亥革命中的作用高振农章太炎,作为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和宣传家,他在早期的战斗业绩,如政治上高举“反满”大旗,积极投入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宣传..

梁漱溟的佛学思想高振农梁漱溟是中国近代知名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他从20世纪20年代末走出大学之门,搞乡村建设。从十六七岁起,由于对人生问题不胜怀疑、烦恼,即倾慕出世..

漫谈玄奘的爱国主义思想——纪念玄奘圆寂1335周年高振农玄奘不仅是我国着名的翻译家、旅行家和佛教理论家,而且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西行求法,往返17年,旅程5万..

浅谈佛教伦理思想上海科学院宗教研究所高振农佛教伦理思想,是整个佛教教义的基石。佛教徒信仰佛教,就是信仰佛教教义,也就是奉行佛教的伦理思想,用以净化自己,利益人群..

天台智顗的如来藏思想述评李四龙内容提要:学界常把天台智顗的思想误判为“真常唯心系”。本文认为,智顗主张“如来藏即实相”“一念心即如来藏理”。他在思想上依据《法华..

大乘涅槃思想之展开张曼涛p.187提要:佛教的涅槃思想,从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有一个很大的距离。本文即卽旨在指出大乘佛教中的中观学派与唯识学派两者的涅槃思想真义,以及..

中国禅宗的兴起及其主要特色杨曾文北魏时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修行和传法,传二祖慧可后,经过僧璨,到唐代道信、弘忍创立东山法门,标志着中国禅宗正式成立,到六祖..

略谈龙树中论的复古精神及中观思想在现代生活的省思吕胜强龙树菩萨在印度、中国及西藏佛教史上有不朽的地位,其深邃的智慧及热烈的宗教生命,受到后人高度的赞扬,在过去的..

实践人间佛教思想的楷模——纪念真禅法师圆寂十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杨曾文10年前11月中旬,我应邀到上海出席祝贺玉佛寺方丈真禅长老法师八十寿辰的盛大庆..

当我们站在佛教的角度,来观察生命的时候,我们会发觉这当中有一句话是很重要的,那就是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句话简单地说就是,我们一生当中,所受用的这一切的果报..

瑜伽中道论——欧阳竟无佛学思想申论肖永明近现代以来,随着欧阳竟无等佛学大师的提倡阐扬,唯识独成一学,逸出所有宗派,呈一时之盛,影响及于佛教内外,甚至连整个社会思..

试论太虚法师“真现实”思想的现代意义南京金陵刻经处肖永明太虚法师有一则着名的偈语: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咸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则偈语,深刻地透显了太虚法师..

近现代中国佛教的思想深度肖永明时至近现代,以杨仁山居士创办金陵刻经处印经、讲学、弘法为机枢,中国佛教一改明清以来衰敝不振的状况,全面复兴。其波推浪涌、波澜壮阔之..

禅宗之解悟与证悟略议南京金陵刻经处副研究员吕建福《法华经》云: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何等大事因缘?即令众生开、示、悟、人佛之知见。我佛应现世间,教化众生,五..

略论震华法师的现代佛学思想吕建福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历魏、晋、南北朝之演变,至隋唐而形成中国佛教台贤禅净等各大宗派,中国佛教由是而达鼎盛。宋元后渐衰,明清以降,..

论唐密的即身成佛思想吕建福[1]即身成佛作为密教的一个重要理论,在近代佛教复兴运动中曾引起显密之间的争论,王弘愿以此作为密教殊胜於显教的一个主要论据,太虚将其作为..

论不空的政教思想吕建福不空的政教思想,包括佛法护国论、正法理国论和佛国本土论,其核心是政教互为利益,佛法护佑国家,国家扶持佛法,相得益彰。但能使国家扶持佛法,其..

复兴近代佛教之先行者——杨仁山居士佛学思想研究吕建福清末杨仁山居士,以其创办金陵刻经处的弘法利生事业而闻名于世,他的精印佛经、广为流通及创办“祗洹精舍”培育佛教..

往生的核心利益——阿鞞跋致“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那么这一段所揭示..

禅宗祖师真的“拨无净土”?禅宗二祖阿难尊者(已生极乐)好,下面这位上座比丘又提出质疑,就是拨无净土了,这个就更严峻了,说:“禅宗很多祖师大多数都拨无净土,这又怎么..

梁师开示即时摘要稿/周一共修/20060327主题:「众生相」的核心是「连结」;能看见、照顾由「连结」所构成的「立体性网络」才算进入「众生相」。初稿完成日:2006.03.29...

净土经典概说及其思想源流净土三经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加上《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合称为..

打开核心我谈到的接纳,基本上应该已经足够。疗愈、慈悲和解脱都是出于自由而开放的觉察。然而有时需要更仔细和被引导的专注,才能打开重复的模式和最深的纠结。这是处理固..

佛教孝亲思想的省思──庚寅年重阳节有感孝亲思想在中国可说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尔雅·释训》中就提到「孝」;「善父母为孝」。《说文解字》中亦说:「孝,善事父..

一、承远大师的生平承远大师(公元七一二年八〇二年),俗姓谢,四川绵竹县人,出家前学道于成都唐禅师(处寂禅师)。开元二十三年(公元七三五年),二十四岁的大师离开四..

主体意识与主体解脱的悖论超越之道——禅宗六祖的思想启示周齐(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历史地学术地看,佛教是以提倡从诸苦中觉悟而得解脱为特别标榜、并因此而流行..

导论——佛教临终关怀的思想背景生死乃世间之主题,觉悟乃人生之真谛。关怀为真情之透露,死亡为光明之回归。佛法是殊胜之通道,中阴是救度之良机。自我即生死之主人,无我..

论善导的忏悔思想(四)在身业礼拜门中,世亲强调礼拜的对象与动机;而善导则加上“一心专志恭敬合掌,香华供养”,更强调礼拜的方法与行仪。在口业赞叹门中,世亲主要强调“..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