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科技与经济高速增长的现代社会,人类的物欲也在急剧膨胀,导致环境污染、道德滑坡,种种焦虑不安日益增盛。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身处俗世的现代人,想要找到心灵的依怙..

现在很多人会钻法律的空子,很不好。有个道友讲,现在假离婚的现象很严重。为了低价一些买房子,就去做假离婚。其实这个很损婚姻的福报。法律是为了让人更加规范,但如果钻..

字与纸(资料图)一、缘起中国自古有惜字的传统,在书籍、知识难以获得的古代,惜字体现了对知识、对人类文明的恭敬,更有对文字所载之“道”,提升心灵的“身心性命之学”的..

问:佛教是心法,只要心中有佛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守这么多戒律?索达吉堪布:有些人认为,不需要外在的戒律,只要心中有佛就行。说起来倒很简单,但实际并非如此,因为离..

我们在先前的讨论中曾谈及,该如何合理地回应别人所带来的身体伤害,以及该如何以安忍心对待他们。但重要的是,千万别误以为寂天菩萨是在教导我们对伤害弃械投降,或是我们..

舍解道戒继家业,乐付东流追逐苦,践踏祸根妄念头,刺中我敌凶手心。若没有人讲,本论每个偈颂都很难懂,因为直接从字面上看,并不像其他论典的偈颂一样,一看就一目了然。..

从小,大人就告诉我一句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我的生活一直都充满了各种“规矩”:法律、各种规章制度、校规等等,还有很多是从小就遵循的一些已经成为习惯的..

摘自《51届楞严法会》答:诸法之性是空的,万法为什么皆空?为什么因果不空?如果你明白万法皆空,你就证到了法性,证到了法性你就证得了无生法忍,你就能起用你的法身。当..

摘自《55届楞严法会》答:以前我也不理解,那现在了解了之后,我觉得没有必要畏惧,而且是必须的。为什么?菩萨戒是做人最根本的原则上问题,如果你达不到这个标准,做人已..

有甚深智慧和清净戒律的人,定会成为人天的供养处——不仅是人,天界的帝释王、梵天王等,也会恭敬、供养他们。所以,不用想太多,也不用求太多,若是有甚深的智慧和清净的..

佛传法有了义的,也有不了义的,这些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因为佛是根据众生不同的根基和意乐而讲的不同的法门。佛法不仅有了义和不了义,还有暂时了义和究竟了义,也有..

受戒一点都不可怕问:新皈依的弟子刚刚入门,该怎样守戒并避免犯戒呢?不小心犯了戒该怎么办呢?嘎玛仁波切答:你这个问题是大家都想问的问题。我们每次传法,大家都希望求灌..

佛教戒律的人性化(资料图)那首先我们需要有戒,戒律。戒律是什么呢?佛教的戒律,尤其是大乘佛教的戒律都是,第一个它是非常开放的,第二个它是非常非常的人性化。它没有那..

持戒是一种佛法修行(资料图)持戒是一种佛法修行,它的目的永远在于解开你的妄想错觉,它是领悟真理的一种手段。如果你行持戒律,比如不喝酒,不吸烟,不干这个,不干那个,..

对于因果的道理,我们要谨慎取舍,千万不能以“万法皆空”、“究竟无善无恶”、“万法唯心造”等作为借口,而轻视因果。虽然在胜义的本智空性,没有因果可言,但对于凡夫俗..

说戒律过时是没有见道的表现(图片来源:凤凰佛教)道生律仪即无漏戒,是无漏法得到之后,同时生起的道共戒。见了道得了无漏法之后,他对三宝的信心不会被破坏了,对戒的信心..

戒律就是修行人的生命。如果犯戒,等于生命断了一样的悲哀。世尊在将入涅槃时,曾告诉阿难尊者说:‘以戒为师’。由此可证,戒律之重要性。严是严明,也就是庄严明察的意思..

皈依佛如果你问一些人:“你信佛吗?”他们会脱口而出:“信佛!”如果再问:“你皈依了吗?”他们要么直说:“没有!”要么反问:“我信就行了,干嘛非要皈依呢?”如果继..

戒律正是规律、真理、方法、道路,后世应当“以戒为师”如果你问一些人:“你信佛吗?”他们会脱口而出:“信佛!”如果再问:“你皈依了吗?”他们要么直说:“没有!”要..

以戒为师传佛明灯大家都知道,戒律是五乘之共法,人、天、声闻、缘觉、菩萨都要通过受持戒律而到达究竟彼岸。我们常常把戒律比喻为“舟航”,就是因为戒律如同舟船,能够有..

当比丘出现某种不如法行为,佛陀便会根据所犯制定戒条。佛陀每次宣说戒条前,首先要阐述制戒的十种利益,然后才是关于戒条的具体内容。这十种利益,也就是十句义。具体内容..

戒律的十大利益当比丘出现某种不如法行为,佛陀便会根据所犯制定戒条。佛陀每次宣说戒条前,首先要阐述制戒的十种利益,然后才是关于戒条的具体内容。这十种利益,也就是十..

地藏菩萨地藏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为佛法“大愿”的象征。佛典载,地藏菩萨在过去世中几度救出自己在地狱受苦的母亲,并以无分别的平等孝道,度脱一切罪苦众生,这位菩..

香盒上莫印佛塔佛像迳启者:贵号出售之香,制造精良,久为各处所欢迎。惟近见盛香纸盒,或于封面,或于四周,均印有佛像佛塔。悬揣贵号之用意,想系以香品为供佛之用,故在..

佛陀戒律的首要原则就是帮助他人,如果不可能,至少不要伤害。佛教三类戒戒律类别律的核心是对非暴力的根本承诺,也就是发心于对他人的关怀。个人解脱的戒律主要是约束身体..

南山五比丘文:宏源南山五比丘1982年,演莲、界诠、济群、圆智、毅然、性光、学诚等僧青年先后来到广化寺,圆拙老法师从他们的身影里,仿佛看到了中国佛教的希望之光正在从..

药师如来我们要明白两个问题,这样子对第五大愿就更容易理解。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修药师法门能够容易持戒圆满?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修药师法门,如果是有毁犯戒法,为什么能..

问:为什么说护持正见甚至比护持戒律还要重要?索达吉堪布:作为佛弟子,对破戒过患,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但是,比起破见来,破戒过患尚是稍逊一筹,因为破戒者如有正见尚可..

约束自己,一定要有约束能力,我们佛教徒学佛有什么好处?我们能有约束的能力,我们有五戒、十戒等等。比如杀生,我们看到什么,可能大的不一定有体力能造做的了,杀生,小..

戒为菩提之本【经典原文】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佛遗教经》【经文解释】佛法之中,是以戒为根本,所以佛经说:“若无净戒,诸善功德不生。”但是受戒容易,..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