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佛名号,如得种子,信愿持名,即是具足因缘。《弥陀经》上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因缘是其中一个,信愿持名,你的因缘具足了,善根是不迷,福德是真干..

【解】而圆成上求下化之愿行,是为最上之菩提心,谓为缘理之菩提心。“安住中道实相”,不是什么都不干,上求下化干。上求下化不是着了相吗?他不着相,他心里只有阿弥陀佛..

早年章嘉大师就教我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到底是先看破后放下,还是先放下后看破?众生根性不一定,所以从哪个先下手没有定法,完全看个人根性。大概是烦恼障重的人..

世间所有宗教你细心去观察,相同地方太多了。那是什么人写的?都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摩西、耶稣,如果生在印度,印度人叫他做“佛陀”;中国的孔子、老子,如果生在印度,..

佛门里面讲供养法师,这是福报,怎么供养?佛给我们讲,四事供养,不能过分。这个四事是什么?饮食、医药、衣服、卧具。供养不在物质多少,在心量。量大福就大,你修的是大供..

【解】以愚昧蒙昧,故不明经义。这两句话重要!我们现在看佛经、学佛经看不懂,听人讲的也听不懂,往往把听的意思错会了。他要肯提出来跟老师研究讨论,还比较好一点;如果听..

「以见佛故,闻法修行,入佛法藏,圆满觉心,究竟彼岸」,这是一生究竟圆满成佛。入佛法藏,性相、理事、因果,圆满觉心,无不通达明瞭。究竟彼岸是念念与自性相应,佛在《..

那么修行最高的法门、秘诀有没有?有!我曾讲过四句话:“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觉”就是你真正的自己。“时时自觉”,真我就时时抬头,真我就时时..

一信念阿弥陀佛往生安泰世界一法门,约之不出信、愿、行之三要。信者,疑断解成,志专心决之谓。约有:信自心、信佛土、信法门之三信。甲信自心一、信吾人良心,无始无起,..

.post-contentimg{display:block;height:auto;margin:0auto0;max-width:100%;}.zw{font-size:1.5em;font-weight:400;line-height:0.59rem;margin-top:-0.36rem;padding:0.4..

这里就提出一个问题,也是很多信众提出的中阴身问题。昨天还有一个信众:临命终时看到各种明光,这个明光那个明光,我要跟哪个光汇合呢?那变成了中阴身阶段就麻烦了。所以..

修心中心法,上座时用金刚持的方法,即嘴唇微动持咒,不作声。由于作声念咒伤气,默念伤血。咱们修法首要要注意身体,不能把身体弄坏,所以打坐、修行要把身体保护好。可是..

五戒禅师投胎转世,成为宋代著名文豪问:禅宗有些大德悟处很高,如五祖戒禅师、海印信禅师、唐代的圆泽禅师,还有真如喆这些大修行人,有禅定、能开悟,为何连欲界诸天也生..

《佛光菜根谭》:四大五蕴的假合之身,孰能无病?生老病死的无常进程,谁能清除?无病之道无他,只需证悟法身;无常之理好解,只需去妄归真。注:星云大师,当代高僧,1967..

菩萨父者,《华严》十一经:威光童子睹如来相,获十种益,首云得念佛三昧,名无边海藏门。《疏》谓以念佛三昧,菩萨之父,故首明之。良由菩萨以方便为父,念佛即真涉事,是..

以幻化的法门对治幻化的烦恼既然依他起的自性是毕竟空,为什么「菩萨」内心依止「无颠倒」的菩提心,还来成「办」种种「利乐」的「事」情?来三界「受生」?也就是说,从因..

修行高僧讲到人生的几种人生状态人生终究是怎样一回事?这是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也是一个研讨不尽的问题;但不是研讨人生哲理的人,好像很少注意到这个问题。其实站在人道..

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此八个字,为解粘去缚之第一法门、无上法门、秘密法门!亦为了生脱死的堂堂大路!朝念暮念,坐念行念,念念相续,必成三昧!必出三界!必生净土!..

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时,有一天,为诸比丘开示:“比丘们!当行慈心,广布慈心,由于修行慈心,全部瞋恚的心念自然可以化除。为什么这么说呢?你们当知,曩昔有一..

一代僧离欲上人,圆寂已经一周年。上人一生精进修行,安贫乐道,广施化度,普济有缘。其思想品格,嘉言懿行,值得崇敬,值得学习。离家修行大彻大悟离欲上人(1885-1992)..

世上有没有三百岁的老和尚,末学不得而知。此处所说三百岁老和尚是指年龄总数接近三百岁的三位老和尚。其中两位年逾百岁,一位九十岁。“慈悲念佛”,“持戒念佛”,“念佛..

寺院里背阴的房间,一盆冰凉的水、木板上一坨坨彩色的酥油。41岁的藏族高僧尕藏嘉措在滴水成冰的天气里,手指不停浸在水中,然后掐出一块块酥油,捏成各种佛像、人物、飞禽..

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时,有一天,为诸比丘开示:“比丘们!当行慈心,广布慈心,因为修行慈心,所有瞋恚的心念自然能够化除。为什么这么说呢?你们当知,过去有一..

双桂堂的开山祖师破山海明禅师,世有“小释迦”之称。是明末清初我国一位著名的佛门巨匠、诗人、书法家。生于明万历二十五年,圆寂于清康熙五年,即公元1597年--1666年,享..

在大乘佛法当中把修行人分成三种:第一种是偏重心力的修学。有些人他平常修行不念佛的,他完全依靠自己的戒定慧来修学,这种情况入道多辛苦,因为你要用你短暂的一生的修学..

(一)沉香烧为木炭在《百喻经》第二十二喻里面,就有一个入海取沉水喻,这一喻非常有意思: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

苦以折伏,乐以摄受。折则激其顽迷,而令起厌离。摄则扬其懈怠,而俾生欣乐。然后久在泥涂,始嫌污秽。乍闻净妙,浚起愿求。此大火聚,彼清凉池。炎烧众生,不得不避此而趋..

问:听一些法师说,修行必须要按次第修,要不就是盲修瞎练,应先修人天法,再修解脱道,接着修菩提道。净土法门属于大乘菩提道,我们直接学习,能契入吗?大安法师答:修行..

《往生论注》的作者昙鸾大师,最初出家的时候,读《大集经》,准备注解这部经,但是后来他得了病,到处都医治不好。他说:“人命危脆,旦夕无常。”人的寿命是很短暂的,什..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