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学潘宗光谈念佛


讲座中,潘宗光教授从为何选择净土法门、如何从科学角度理解净土法门,佛学上对净土法门的理解以及个人修习净土法门的感受与体会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与大家分享了身为一名科学家选择修学佛法的心理历程。

往生净土的基本要求是信、愿、行

首先潘教授从自身的经历讲起,与现场的观众分享了自己年轻时的一次生死体验。正是这次体验,让他更加坚定地选择了净土法门。普通人对于净土的存在有很多疑惑,例如净土真的是弥陀佛从零创建出来?净土可容纳多少众生?单念阿弥陀佛名号就可以往生?净土离我们有十万亿佛土那么遥远,是否可以到达等等。在讲座中,潘宗光教授围绕这些问题,从科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他告诉听众,虫洞理论为时空旅行提供了模型,同样适用于解释我们如何到达十万亿佛土外的极乐净土。接着,潘教授又从爱因斯坦的质能互等公式出发,说明强大巨大的能量可以整合为物质现象,所以阿弥陀佛通过自己强大的意识和愿力从零建立一个理想世界,在理论上并不违背现代科学。

潘教授说:“我是做科学研究的,我不接受任何与科学相违背的理论。”他强调,佛教与科学并无冲突,净土法门不是迷信,净土的义理与科学理念极为吻合。他说,往生净土的基本要求是信、愿、行,只要我们能够诚心诚意的念佛,就能和“阿弥陀佛”这股能量产生共鸣,那就能与宇宙的能量接轨,临命终时定得阿弥陀佛接引。

修行需要一门深入,舍命全交

潘教授在讲座中与大家重点分享了自己修行净土法门的种种心得。他说人生好像在一个迷宫中,永远也走不出去,但现在通过阿弥陀佛的加持,终于找到了人生迷宫的出口,并且临终往生极乐世界充满了信心。在修行的过程中,他也逐渐体会到阿弥陀佛就是自身佛,而极乐净土就在自心中。

在讲座中,潘教授告诉大家,修行净土并不等同于避世等死,一心等待临终往生。他说念佛不是等死,而是在精神上提前做净土人。我们虽然仍在娑婆世间,但是根据阿弥陀佛的承诺,只要我们一心念佛,“我们已经在极乐净土登记在册了”。与此同时,净土人有责任做好本分,同时也要不忘发菩提心度他人,譬如做好自己的工作、照顾好自己的家人等,积极改善自己的因缘,也助人改善他人的命运。

潘教授还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对于生死的看法。他说,修行净土的人应该坦然面对生死,要认识到娑婆世界的“死”是净土的“生”,所以净土人不求长寿,而是“该走就走,信心坚定”,然后在极乐净土整顿休整,开始成佛之路,通过修行再发愿回娑婆世间度化众生。

在讲座最后,潘宗光教授表示适合自己的法门才是最重要的,并且送给现场观众一首自己于闭关时的感受所写成的诗,希望大家于八万四千法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活得潇洒,去得潇洒。

潘宗光教授简介:

潘宗光教授毕业于香港大学,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及高级理学博士,在加州理工学院、南加州大学及多伦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潘教授投身大学教育四十载,担任香港理工大学校长十八年。1985及1991年两度获瑞典皇家科学院邀请,提名诺贝尔化学奖候选人。

潘教授屡获殊荣:太平绅士、英国官佐勋章、金紫荆星章、杰出领袖奖(教育)等。并曾被委任六年香港立法局议员及十五年全国政协委员。2005年创办精进慈善基金,资助内地贫困学生完成大学课程。

著述有《心经与生活智慧》、《感恩这一课》、《佛教与科学》及《佛教与净土法门》等。

学佛修行,并非是每个人都要剃发染衣,过出家生活。对多数人来讲,能够把佛法用在当前的日常生活当中,就是非常不错的学习了。在家学佛,以家庭生活为主。自己学习佛法,要..

社会上常说的聪明人,多半是通晓事理、能够为自己好好规划的人。聪明人总不会让自己吃亏,既然如此,那就更应当好好念佛。因为真正聪明、尤其是智慧之人,明了人生一切皆是..

出家修行,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事情。龙树菩萨曾经这样赞叹: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鹄能远飞。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深。出家的功德之所以殊胜,正是因为打破了自我的..

常言说:无事一身轻。生活中没有什么事情烦心,的确是一大福报。所谓清福,就是清闲是福。清闲的时候,心无事扰,正好可以用来忆佛、念佛,享受清净法喜之福。当然,对很多..

年少之时,精神清利,正好可以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世出世间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事情无过于念佛成佛。这话说来不少朋友一时还难以理解,很多人认为,学佛尤其是念佛,..

贫穷,通常是指物质生活比较贫乏。对一般人来说,贫乏的物质生活的确有些困苦。所以,社会的发展往往是把物质的繁荣放在第一位,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大智度论上有记载:一位菩萨深惧自己业障深重,曾经毁谤佛法,因为谤法罪过一定要堕阿鼻地狱,即使如来出世也不通忏悔。幸好遇到一位善知识,告诉他念佛可消极重恶业,使他..

阿难见佛,只因于归真之一念,这句话重要。我们如果归真这一念的时候,念佛时,是心念佛也。见佛时,是心见佛也。只是一心,我心佛心无毫厘许间隔,这个我们要学,我们可以..

念佛入门白话解律航法师遗著印光大师开示律航法师遗著序律航法师传略及其往生事迹念佛入门白话解重印序第一讲三皈五戒念佛常识第二讲十善业道净课仪规第三讲四摄六度三辈往..

念佛法门文珠法师讲述一、求生极乐的理由二、往生极乐的条件三、求生极乐的利益今天,我要为各位介绍念佛法门。念是心念、想念、忆念,称念,佛是佛的名号。佛的名号很多,..

在打坐参禅时,什么都不念,只念念佛是谁?念佛是那一个?就找这个谁。什么时候找到谁,什么时候就开悟。找不到,一天要找,十天要找,百天要找,千天要找,万天要找。一年..

1.常得一切诸天大力神隐形守护;2.常得如观世音等二十五位大菩萨而为守护;3.常得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接引此人;4.念佛之人,光明烛照,四十里之遥一切恶鬼..

一.未进入佛门的凡夫俗子,不分男女老幼,经常口念阿弥陀佛,你会心地善良,思想平静,杜绝一切邪念。二.经常念佛,你会身体健康,颜色光泽,气力充盛,心情快乐,气息平和..

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并诸眷属隐形守护。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四.一切饿鬼,若夜..

念佛可以治失眠,但前提是要真正的念佛。什么叫真正念佛?无心念佛是真念佛。什么是无心念佛?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真念佛是无念哪,有个念佛的念头就是第六识在念佛。第六..

一.十念法每日清晨服饰已後,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但随气长短,不限佛数,唯长唯久,气极为度。其佛声不高不低,不缓不急..

念佛号可以求忏悔罪。凡夫众生,每天的举手投足,不知要犯多少过错,造多少罪业,所作之罪,要怎么样才能消除呢?只有念阿弥陀佛的圣号,真诚忏悔,立志改过,永不再犯,多..

在《念佛四十八法》中,有病中持名一法,现摘录如下:病者,死之机也。死者,凡圣净秽之关也。病中当作死想,勤念佛名,决定带死,必有光明接引,遂我往生之愿,若于病上略..

五会念佛是术语,为唐代法照依无量寿经所创之念佛法门。又作五会真声。法照模仿无量寿经中风吹宝树,出五音声,而定五会念佛之法,令道俗欣羡净土。此仪式每集合音声佳美之..

念佛之人,日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刻刻保护著。又有二十五位大菩萨,如观世音大势至等诸菩萨,同一切护法伽蓝,常常照应好。以前所种种之罪,轻者立即消之,重者可以转轻。夙..

念佛三昧是指以念佛为观想内容之一种禅定。亦即观念佛德或称念佛名之三昧。分为因行、果成二类。因行念佛三昧是指一心观佛之相好,或一心观法身之实相,二者皆为观想念佛,..

念佛这桩事,总得不缓不急,否则易出毛病。当初释尊有一弟子,擅弹七弦琴,此人学佛后很是用功,不肯休息。在一般人见之自然甚好,但释尊视之则不对。因凡事得取中道,不用..

问:有许多居士以腿不弯曲、类似蹦的形式来几天几夜地绕佛,且阿弥陀佛的阿(音ā)字念为ē字音,有时候不念阿弥陀佛,念成弥陀佛,这样如法吗?大安法师答:念佛还是如理..

快乐的时候能自自在在,痛苦的时候更要自自在在,这就说明你念佛念得有点作用了。如果你在这个时候早就忘记念佛了,甚至心里头还有些不舒服——为啥念佛成这个样子了?人家..

念佛,是在念阿弥陀佛,也是在念自已。念佛一定要把妄想分别执着都念掉,念佛功夫才成就。我们今天念的是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这里头是双重意思,一个是自己的功夫,一个..

有人会说:“既然如此,那我等到临终时再念佛就好了,何必平常时时要念呢?”您想想看,为什么我们平常时时要念?比如一个小孩,从小不写习题,爸爸妈妈、老师说的话也不爱..

阿弥陀佛的无量光,在这个讲堂里面摄受每一个人。在哪里?在哪里呀?我们全部都在佛光摄受当中。不仅是照我们的脸,更重要的是照我们的心。把心拿出来晒一晒,佛光照众生心..

真正念佛,一定是持戒信愿行的“行”就是念佛。先由念佛的角度来说,真正念佛就是心念真正放在佛。这必须要放下其他一切不相应的杂念,必须要有能力克服内心所有的坏念头,..

问:从《楞严经》所看到说,山河大地都是佛的法身所变现。弟子就以此观想都是阿弥陀佛所变现,来念佛,以此修持。听到音声都观想是阿弥陀佛。结果有三次要去佛山闻法的途中..

清朝时有一位克勤法师,他俗姓蒋,是湖南省湘阴人。他从小就体力过人,个性愚直。壮年时,投善化洪世庵剃度出家,在麓山受具足戒。他本来不认识字,学习早晚课诵,花费了五..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