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大圆照寺高僧

海阳禅人,远参匡山,求授戒法,命名曰深愚。拈香请益云:弟子某,发愿求生西方净土,结法侣若干人,同会一处,专修净业。愿乞慈悲,指示法要。老人因示之曰:佛说修行出生..

惟我六祖大师说法曹溪。天下衲子归之。祖设安居。以容广众。此禅堂之设最初之始也。至百丈大师。立律条以约多人。此清规创初所由立也。自此凡天下丛林。皆有禅堂。以行清规..

大约末法修行人多,得真实受用者少。费力者多,得力者少。此何以故?盖因不得直捷下手处,只在从前闻见知解言语上,以识情抟量,遏捺妄想,光影门头做工夫。先将古人玄言妙..

一、寺庙启蒙大师俗姓蔡,讳德清,字澄印,别号憨山。明代金陵全椒县人,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十月十二日。大师满周岁时曾大病一场,母亲在观世音菩萨像前祷告:愿舍儿出..

佛教宗旨,单以一心为宗。原其此心,本来圆满,光明广大,了无纤尘,清净无物。此中本无迷悟生死,圣凡不立,生佛同体,无二无别。此正达磨西来,直指此本有真心,以为禅宗..

在古来高僧大德之中,有很多去留自在的情况,《高僧传》中就有许多这样的公案。我们在这个世界修行,要真正做到去留自在还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往生到西方确实非常不可思议。..

佛祖教人,唯在真心实行,为出生死之要。心真则凡所动作言行举措,无一事而不真;行实则凡所云为,无一行而不实。故真实如好种子,其余作为立行种种,皆发生之缘,以是之故..

圣人之教。以五常治世。仁为首。不杀曰仁。佛设五戒。以不杀第一。是知圣人之心。以慈为本。经云。孝名为戒。斯则戒以孝为本。以一切众生。有知觉者。皆有佛性。若杀生。则..

编者按:打坐是修行必不可少的功夫,历代高僧大德的禅定功夫都很深,要知道现在浮躁的环境,平常人静下心来打坐一个小时都觉得困难,更别说入定几天几夜了。近代高僧虚云老..

夫善恶感应,捷如影响,声和响顺,形直影端。故圣人不言因果,但言为善降之百祥,为不善降之百殃,是以安命定志为诫。故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圣人教人以安命,佛教人以随缘..

佛教弟子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利他谓之修福,自利谓之修慧。菩萨发心,勤求无上菩提,菩萨虽知法性空寂,而不舍有为诸行。知法性空,是谓自利,不舍诸行,是谓利..

上香是上一支还是上三支香?几乎所有的刚刚入佛门的人都会遇到。其实这只是一种形式,对于这种事相没有必要执着。上香到底是上一根还是三根?就看你的因缘,三根也行,一根..

如果你认为僧人是避世的,每天在寺院什么都不用干,更不用学习各种知识,那你真是大错特错了……

2016网络热词你知道多少个?如今信息化时代飞速发展,网络中经常掀起一波流行语热潮,高僧解读网络热词,厉害了word师父!..

大悲观音像赞我闻大士本无住。但在众生心想中。众生既即大士心。如何颠倒若不见。若言大士心颠倒。如何能化颠倒人。众生若是不颠倒。何劳大士强说法。嗟哉人无智慧光。犹如..

为何一些高僧大德不够相好庄严呢?

彻悟心性一五七五年,憨山大师三十岁。这年新春正月同妙峰大师从河东出发一起到五台山去,直至年底十二月十五日才登上五台山。塔院的大方法师请二位大师卜居北五台龙门,这..

苏轼故意把歌女留在高僧房内,高僧写下首坐怀不乱诗,成千古名作

晚明“四大高僧"禅教关系论比较陈坚内容提要:本文扼要地比较了晚明‘‘四大高僧’’在禅教关系问题上的看法,云栖袜宏主张禅教相资;紫柏真可主张禅教同一;憨山德清主张..

《唐高僧传》新证陈士强《唐高僧传》,又名《续高僧传》,唐西名寺沙门道宣撰。载于丽藏“左”至“明”函、宋藏“内”至“承”函、元藏“内”至“承”函、明南藏“毂”至“..

西方有愿娑婆会净土弘开众生福——两位净土高僧海山老和尚与仁焕法师谈话纪实2010-09-03(海山老和尚,一九二八年二月初八生于四川省西充县。现为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四..

重庆市忠州佛教研究之六——忠州破山法系高僧道坚法师忠州破山法系高僧梁山双桂堂破山明禅师破山明禅师(1597~1666),明代临济宗僧。又称通明,世称破山祖师,为明末重兴西..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