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误解金刚经,以为金刚经只是讲空,讲无相。我觉得金刚经相反的,讲到都是不执着的有相。讲的是有,却不执着有。不是讲无,讲空。比如金刚经有个语言模式,就是佛说什..

往期研修班合影云湖书院由佛光山开山星云大师2015年10月创建于江苏省宜兴市,书院院址设立于风景旑旎的云湖之畔佛光祖庭江苏宜兴大觉寺中。书院宗旨:全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

“让国学走进生活”2017国学公益论坛在杭州佛学院举行(资料图)1月4日,由杭州中华文化促进会、杭州娃哈哈集团、凤凰网、蔡志忠工作室、云林书院联合主办的“让国学走进生活..

观音菩萨(资料图)何谓真理?在古希腊,“真理”是指公开展现在人的理智之前的东西,具有确实、符合事理原则的意思。在中国老子《道德经》中论及,“道”是自然与天命相合的..

末法时代六种外道(资料图)文殊菩萨问佛:云何是外道六师?世尊曰:如来灭后,多有波旬(魔道子孙)入我法中,住我寺院,剃头披褐,称佛弟子,相共檀那,饮酒食肉,污漫净地,..

要修行需要福报,否则你很难修行正法。人一生时间有限,如果修错了法门,那只能说你福报不够。这个时代,有很多人独自创作出一个法门来,或者一个宗来。正不正宗?你根本不..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奇怪的治病方法,都是新创立的。比如有个按原始开关的治疗方法。其实,人的身体,不懂得规律,还是不要轻易去动它。更何况说是原始的开关、还有穴位。有些..

如何正确认识空性与光明?佛教中常常提到一个名词——空性。对于空性的概念,我们往往会有一些误解。下面,让我们从“缘起”、“无我”、“光明”三个角度,简单全面地认识..

诵经修行首重见地。确立圆满的见地,是修行的第一步。这第一步,如果方向错了或出了偏差,后续的修行一定会遇到不少障碍。不过,要确立圆满的见地,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却..

众多经书中如何选择?修行首重见地。确立圆满的见地,是修行的第一步。这第一步,如果方向错了或出了偏差,后续的修行一定会遇到不少障碍。不过,要确立圆满的见地,对于绝..

1有个小孩对母亲说:“妈妈,你今天好漂亮。”母亲问:“为什么?”小孩说:“因为妈妈今天没有生气。”原来拥有漂亮很简单,只要不生气就行了。2有个小弟在脚踏车店当学徒..

问:末法时代众生,以障深慧浅为主要特征,不知一门究竟怎样讲?是指关于耳根圆通一门呢?还是佛法一门?或是相比外道典籍而言,准确答案应该是什么?别的经咒还需要读诵吗..

有些人学佛喜欢追求新,追求特别。所以要是来了个雪域高原的藏传的仁波切,念一句咒语,就当成神仙来供养。或者总喜欢弄些奇怪的相。所以和尚不作怪,居士不来拜。但修道不..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快、强度大,大家都要承受很多压力,要承担家庭、工作、社会的各种责任,每天的生活都是紧张而忙碌的。但是,作为修行人,不要因为这些原因而中断一部..

恩重如山或许因为小时候年少无知,又或许因为光阴似箭,往昔的记忆越来越淡薄,所以我们很多人没有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母亲对我们是怎样的恩重如山。反而常常是听到母亲一句不..

死亡无常我们明白了死亡无常的道理之后,每天可以进行禅修,思维死亡无常,把死亡无常的观念融入到实际生活之中。先可以静下心来回忆一下,从小到大,有多少我们熟识的人已..

修行的方法在我们皈依金刚乘佛法之后,有两种修行方式,一种是出家,一种是在家。对于出家人来说,会有早课、念经、背诵各种仪轨、禅修、辩经、晚课等修行方式。如果进入了..

常愿法师向营员授旗法师、老师们与营员代表合影明德书院国学夏令营开营仪式在万佛楼举行千年古刹慈化禅寺三宝歌拉开夏令营序幕新余明德书院习欢欢院长发言感恩三宝、常住和..

中国的先哲们,喜欢用独到的视角,审视人生百态,他们喜欢用概括性的表述和,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指点江山、世态。比如对人从生到死的概括,莫过于那句国人都喜欢引用古训:十..

金刚经《金刚经》,全名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佛教史上最伟大的佛教经典之一,包含了大乘佛教的最高智慧,被奉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众圣之所依”,是最能代..

《佛说四十二章经》,这部经的名字有七个字,这七个字有通、有别。通,就是这一个“经”字,这是个通名,佛所说一切经典的通名就叫“经”。在“经”的上边又有一个别名,别..

法法道同对佛教修行人而言,由于追求的目标不同,最终获得的成就也会有所差异。成就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小乘的成就。小乘的成就分为两类:一,声闻乘;二,独觉乘。小乘..

楞严是修心迷悟的关键选自《三宝论·佛宝论》,明贤法师著佛陀及弟子居住在舍卫城时,城里有一位摩登伽女钵吉蒂(摩登伽女是印度女性贱民之通称)。因身份低下,钵吉蒂总找不..

6月18日,“惟老诞辰96周年纪念经典音乐会”在重庆南岸区施光南大剧院隆重举行。重庆慈云寺方丈正澄大和尚和福建同心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广普法师,多年来一直护持惟老和慈云..

凡夫与圣者的区别何在?对于圣者来说,菩提心已经变成了天性,与自心无二无别了;对于我们凡夫来说,菩提心不是天性,自私之心才是天性。是不是这样?我们可以仔细观察一下..

三乘法圆融无碍、相辅相成《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宗喀巴大师所著作的,比较侧重于显教的内容,还有一本密宗的《广论》,这两本是分开撰写的,讲解的角度和内容也不同。在显教..

善知识是迷途者的向导对于想要学习金刚乘佛法的人来说,一定要先了解善知识的重要性,然后再去找寻善知识。找到以后,先要仔细观察,绝不可盲目依止。现在是末法时代,佛教..

谈及经典,大家一般想到的都是能够扛住时间考验的作品。实际上,经典一词在古代是专指“经”和“典”。一般来说,“经”主要是南宋以后形成的“十三经”。是科举考试的基础..

人们往往用“浩如烟海”或“汗牛充栋”等词汇来形容佛经数量之多。对于一些想了解佛教的人来说,面对如此浩瀚的经典,难免望洋兴叹,望而却步;那些开始信佛、学佛的人,究..

佛教为什么提倡放生?“放生”典出于大乘佛经,盛行于中国内地,西藏亦然,也流传于日本和邻近的韩国与越南等地。放生的活动是基于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以及轮回生死的因果观..

相关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