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之中,无非牢狱。暂时快乐,终归无常。众生燕雀处堂,罕思出离,惟逆境当前,庶几生远离之心。故佛称八苦为八师,非虚语也。公冶长在缧絏而非其罪,圣贤不以为耻。世出..

【原文】今且知佛以大慈大悲,于念念中忆念摄化于我,则我今者深感佛恩,故应念佛;一向长劫枉受众苦,欲求脱苦,故应念佛;已造之业,无可如何,未来之业,可更造乎?生惭..

【原文】或曰:参禅须近明师,若无明师,须看经教。念佛只贵深信力行,既能深信力行,则决定往生,何藉善友、经教?省庵曰:是何言欤?世间小技,尚不可无师,况念佛为出生..

《三报论》:经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受之无主..

天如《净土或问》云:今禅者见修净土,鄙之为愚夫愚妇。此非鄙愚夫愚妇也,乃鄙文殊、普贤、马鸣、龙树也。其言痛切如此,犹有未信者。因为考据,以证不妄。△《观佛三昧经..

进步非近远,迷隔山河固;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唐石头希迁)进步非近远,迷隔山河固参禅学道的人,一开始可能会觉得与道相去甚远,一旦明白其中的道理,则触目皆是道..

般若古读波那,义虽可翻,但难恰当,故存其梵语而用音译。如近译哲学为斐罗梭斐,论理为逻辑之类。般若之义,虽可译为智慧,但未极正确,因中文之智慧,有美有恶,如绝圣弃..

问:善导大师讲念念不舍,毕命为期,是不是我们现在念着名号就得到不退转的利益?我们还是要把心不停地放在名号上吗?常敏法师:善导大师说得很清楚: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

问:今有一疑问,请求老法师慈悲开示。弟子吃素念佛,已经多年。因为信佛之人,为十方三世诸佛之所护念,天龙八部、大力神王常随拥护。往世恶业亦渐消灭,纵有怨对,不能为..

【原文】每日功课回向,一一当与法界众生。若此功课为此,彼功课为彼,亦非不可。然必又有普回向之愿,方为与三种回向相合。三种回向者,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二回向..

【原文】人恒病执著,然亦不可概论。良由学以好成,好之极名著。羿著射,辽著丸,连著琴,与夫著弈者至屏帐垣牖皆森然黑白成势,著书者至山中木石尽黑,学画马者至马现于床..

问:听师父说过,念名号南无阿弥陀佛已完成了我们的皈依,那皈依和念佛有区别吗?常敏法师:我们现在的皈依,是直接皈依南无阿弥陀佛,这种皈依是佛赐令的,是阿弥陀佛主动..

(一)一声佛号一声心,须信心深佛更深,梦眼未开情逐逐,慈光常照夜沉沉。(二)一声佛号一声心,落落圆音闻现今,何事世间痴汉子,犹将黄叶谤黄金。(三)一声佛号一声心..

佛祖教人,唯在真心实行,为出生死之要。心真则凡所动作言行举措,无一事而不真;行实则凡所云为,无一行而不实。故真实如好种子,其余作为立行种种,皆发生之缘,以是之故..

圣人之教。以五常治世。仁为首。不杀曰仁。佛设五戒。以不杀第一。是知圣人之心。以慈为本。经云。孝名为戒。斯则戒以孝为本。以一切众生。有知觉者。皆有佛性。若杀生。则..

问:皈依有什么好处?皈依后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常敏师父:皈依三宝,就像一个小孩子,有了一位慈母,能得到慈母的关爱,得到慈母的帮助。凡夫众生无有依靠,在生死苦海里..

成都大慈寺是玄奘大师研究佛经之地,距今1600年历史,值得一去!

问:善导大师“教念弥陀专复专”,是不是不能念别的佛菩萨名号?常敏法师:这是善导大师慈悲,殷勤劝告我们,众生往生净土是依靠南无阿弥陀佛的本愿力,依靠阿弥陀佛的大悲..

心之本觉曰佛,心之始觉曰念。顾本觉之在人心也,似异而恒同;乃始觉之随人用也,虽同而恒异。是故背尘合觉,便名始觉;背觉合尘,便号无明。无明无体,即以始觉为体;始觉..

问:皈依证有什么意义?我已经有个皈依师了,还能再皈依其他师父吗?常敏法师:在佛前三皈依,请出家师父来给你证明,证明你已经皈依佛法僧三宝。皈依佛法僧三宝,可以解脱..

学道别无实法,变化气质,克除习气而已。气质变,品格不期超而自超。习气除,佛法不求透而自透。金以炼而精,镜以磨而净也。今之学者,吾惑焉,任卤莽之质而不知革,益骛外..

知佛见无他,众生现前一念心性而已。现前一念心性,本不在内、外、中间,非三世所摄,非四句可得,只不肯谛审谛观,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便成众生知见。若仔细观此众生知..

前有数行奉寄,想已尘览。顷接手书,乃有尘业情缘,卒难销陨,何时得成妙观等语。足知求道之切。然依鄙见,即此厌尘情、忻妙观,正坐学道内障,且避喧求静处,世未有其方。..

学佛者首须了知如何是佛,如何是佛教之大概,心中方能生起皈依信崇之正信。故其第一步,须对佛与佛教有种认识。在中国旧俗将敬神与信佛混一为谈,其实佛与神迥不相同!在寻..

若先受尽不善业果而修善者,与上相违,当知如是补特伽罗,从暗趣明。此中差别者,将命终时,犹如梦中,见无量种非变怪色可意相生。第二种情况就是,一个人他积集的善业强,..

友一萍,善良豁达,夫慈女孝,外孙女乖巧聪慧。一家人其乐融融。也是善根深厚,与佛有缘。人生近乎完美的一萍,虽不懂佛法,却也会在初一、十五去寺庙上香,以示感恩,祈求..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