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道论觉音尊者

“观察他人的缺点”几乎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习惯,我们从来没觉得这个习惯有什么不对,而佛法为我们指出:对于凡夫来说,会看到他人的缺点,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心被污染了;对..

我们凡夫都会执着自己的善根和功德。其实,自己的善根算什么?都是有漏的善根。自己的功德算什么?都是世间的功德。要想让这些能起到殊胜的作用,就要供养给佛菩萨、布施给..

佛教常说的六根清净中的六根是指什么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论者,也不是唯心论者,更不是唯神论者,乃是主张因缘和合的缘生论者。所以,佛教看一个人的构成,是从心理..

我们过去曾经造了很多种恶业,所以感召到种种果报。我们现在身心不自在,什么原因?就是过去的业力所感召的。我们知道了以后,要忏悔。佛陀讲了一个很好的法,忏悔。忏悔这..

做任何善事为何都离不开菩提心?修行时为何首先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自利利他,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有了菩提心作基础,一切修行都会成为成佛的资粮,所以一旦有了发心,顺..

你是否感觉自己的心总是无法平静?是什么在困扰着它?“我有宝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而今尽尘光生,照破山河万朵。”只有尘尽光生,才能照破山河万朵。每个人都是如此,垢..

一天,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连尊者在王舍城乞食时,遇到五百名饿鬼。饿鬼们见到目连尊者,都非常欢喜,纷纷请求目连尊者慈悲哀悯,转告他们的家人,由于自己过去生不修善..

古人以“福”与“善行”同义。佛法中也明确地指出:所谓“善行”,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行。定光佛入灭后的末法时期,有位穷人因无一技之长,只好卖柴..

幽远清新淡雅浑朴如云般轻柔飘逸如一杯淡淡飘散的清茶清新悠远润雅浑朴轻风徐徐茶香袅袅心情荡漾,反朴归真的大自然的声音。如一杯淡淡飘散的清茶!相信这一刻你已摆脱了世..

结集三藏后的大约二、三十年,大迦叶忽然厌世起来,他想:“佛陀做了我的老师,像父母爱子似的,对我有如海一般深的大恩,我已为未来将大法流传,总算报答佛陀的恩惠于万一..

大乘佛法的菩萨道跟一般外道的修学有些地方是相同的,有些地方是不同的。比如说我们今天去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我们依止善业去创造一个暂时安乐的果报,这一部分..

佛教里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但怎么样的行善啊?这实在是一个大学问。《金刚经》里有这么说:“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

有一次,尊者阿难住在拘睒弥城东南的瞿师罗园,有一位婆罗门来园里问他说:“阿难道友!你以什么目的,要跟在沙门瞿昙的门下修学呢?”“婆罗门!是为了断欲的缘故。”“阿..

先看第一科,约着迷真。众生因为迷失了清净的本性而生起一念的妄想,那么这个时候在虚妄的妄想当中才产生内分跟外分,是这样子来的。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

舍卫国有位清道妇,每天一大早就来到街上,清扫马路,疏通水沟。她无暇顾及自己的装束,所以总是一副污秽的模样。人们不敢接近她,称她是“臭女”。佛陀怜悯她,让弟子把她..

透过生死,才会明白健康的重要;透过成败,才会明白通达的重要;透过得失,才会明白淡泊的重要。人生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苦苦追求那些原本可以放弃的,却忽略了生命中那些..

舍利弗的年龄,随着无常的世相日渐增加,他已是将近八十岁的高龄,这一年在祇园精舍结夏安居以后,为着弘法度生,他不以为年老,不辞辛劳的请求佛陀准许他出外云游教化,佛..

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度众。一日清晨,舍利弗尊者着衣持钵,入城里乞食,回到祇树给孤独园后,收衣钵,洗足毕,即持具入林中坐禅。舍利弗尊者从禅坐中出定后,..

赵州禅师八十岁那年,被众人迎请到赵州的观音院住持弘化。清晨,阳光透过郁郁葱葱的柏树缝隙,照在院子中,小鸟正在枝头婉转鸣叫。寺院中一早就传来沙沙地扫地声,在寂静的..

「无量寿经」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法会圣众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

佛说众生皆平等。人与人之间相处,古人教给我们「君子之交淡如水」,交往一定用平常心。什么叫平常心?平是平等,常是永恒,跟一切人往来存一个平等心,这叫平常心。平等心..

问:弟子在念佛时以迫切强烈求生净土之心念佛,这是否与清净心念佛有矛盾?答:确实是有矛盾,你这种强烈迫切的心愿,里面还夹杂着妄想分别执着,所以你不能成就。如果你能..

传统文化这么好,我们想学跟谁学?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想学没老师。没老师能不能学得成?能,答案能,问题就是你怎么个学法?你要有良好的心态,那就是孝亲、尊师,这是根本..

善生童子又为我们请问:“世尊!有人受持优婆塞戒以后,要如何持戒才能使所受的菩萨戒可以清净?”佛说:善男子!有三个法可以清净优婆塞戒:第一、是信受佛、信受佛法、信..

戒为无上菩提本,世人应当持净戒,若人坚持以净戒,是诸如来所赞叹。《瑜伽师地论》中讲到具足清净律仪,有十种功德利益:第一,持戒者观察自己戒律清净,心里没有生后悔心..

佛传法有了义的,也有不了义的,这些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因为佛是根据众生不同的根基和意乐而讲的不同的法门。佛法不仅有了义和不了义,还有暂时了义和究竟了义,也有..

问:我们知道了通过念佛,与佛感应道交,能去到彼岸;知道了去向,知道了发愿的重要;知道了佛性是我们本具的自性。那我们是怎样染污上了贪瞋痴的?我们本来是清净的,不就..

假观的智慧,第一个就是相状。因为如是相,你才能够产生习性的造作,最后产生自体,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所以诸位!尤其是净土宗,净土宗要小心,我们的确..

【经典原文】若常信奉清净僧,则得信心不退转。若得信心不退转,彼人信力无能动。——《华严经》【经文解释】“若常信奉清净僧“:清净僧,就是没有妄想的僧;没有欲心的僧..

编者按:虚云禅师(1840~1959),传法曹洞,兼嗣临济,中兴云门,匡扶高眼,接连沩仰,是以一身系五宗法脉的禅宗大德。虚云禅师终身极具传奇色彩,阅历很多苦难,自云:阅..

相关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