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宝悟和尚

打坐时如果有任何善恶境界现前,都不要执着。告诉自己,这是识心幻现,要坚住正念。即使是好的境界现前,也不要理它,《楞严经》讲:虽有圣境,莫作圣解,若作圣解,即受群..

南怀瑾老师与梦参老和尚相聚于太湖大学堂完整版

大家都知道,娑婆世界的众生刚强,难调难伏。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就是这个样子,就是这么个个性,难调难伏,这不是我说的,是佛说的。那么这个众生要用什么方法来对治呢?就..

真实用功办道的人,首先要明了佛法的道理,尤其是参禅的人,应该清楚明白参禅用功的路头,换言之,知见一定要正确,如果知见不正,就算修得有一点工夫到后来也会出现种种偏..

今日是两个七的第二天。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各位来参加的日益增多,可见上海地方的人善心纯厚,福德深重。更可见人人都有厌烦思静、去苦趋乐的要求。本来人生在世,苦多乐少..

这用功,昏沉大的人,话头不得力,是没有用力参,没有在不明白上面来着手。心不归一,昏沉就大的很。再说,有的师父妄想多,止不住,放不下。为什么说放不下呀?好像我学了..

【修供养者。忆念一切佛法僧宝。体常遍满。无所不在。】修完了供养,你要静思。这是你在拜忏进了忏堂的时候,供养三宝、礼敬完了,完了就忆念。供养完了还忆念,忆念什么?..

【我闻遍知海。真实德无边。度脱诸有情。心欢喜敬礼。曾修无量福。今得礼尊足。愿无量劫中。常修多供养。】拜忏的时候有这么几句话,以前我找不到出处,后来看《十轮经》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恐怖是怎么招感来的?恐怖是业,贪求名利,贪求财富,患得患失恐怕得不到,得到又怕失掉。你的身、口、意三业,跟欲界、色界、无色界三业跟三界的果报..

我们一般的佛弟子,你得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说我自学看很多经论,你不能算佛门弟子,非得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得受三皈,从皈依佛开始。我们一般的从事相上说,..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自心的贪心是业感的感受与烦恼,烦恼是诸业的根本,所以贪欲是最根本的了,没有贪欲..

如果皈依三宝的弟子连坚定的信心都没有,对佛、对法没有信心,他又抱怨了,说:我没遇着个好师父啊!有些弟子问我,说:老法师啊,你能不能给我介绍一个好师父?我说:你要..

参禅人,只顾真参,只忙努力工夫,打失时,用头触柱,或用头碰地,眼泪挂脸上不止,才有参禅面目。若不在本参上忙工夫,专在工夫外逞好胜,你高我低,你能我不能,如此,是..

释一行,俗姓张,为巨鹿人氏。本名张遂,于嵩山皈依剃度在普寂禅师门下。是传承胎藏、金刚两部密法的大阿闍黎唐初将军张公谨(584632)的后人,张遂的父亲名张檀,曾任武功..

玉琳国师的前生是个最苦恼的和尚,相貌长得相当丑,也没有人供养他,衣服破破烂烂,自己也没有文化,什么本事都没有,人人都看不起他。特别是有一个官家的女子,到寺院里打..

一禅小和尚:一禅问佛经里拈花一笑是什么意思,师父说了个小故事

【尔时。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法藏比丘而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得其妙宝。人有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因..

(有一个姑娘失恋以后到庙里来要出家,师父和她说出家要考察一年以上,你能吃苦,是真信仰,以后才能谈出家剃度。像她这样不能收。)经书上讲: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她发心..

【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在六道众生一切过程当中,不达一个问题,不能明心。为什么我们求明心见性?要想证得圆满菩提,圆满菩提是不生灭的,清净的本..

这人呐!在佛法中就怕没有一点染,没有一点信心,那就不好办。我们前生也可能种了善根,今生出家了,出家得有点善根呐,虽然是有善根,也在那里用功,你疲疲沓沓的,没有踏..

我们中国汉地修的禅定,都是修的祖师禅,问念佛是谁,直接消灭我执,找真我。这就是真如实相观。修真如实相,必须是上上根基的人,把我执、我见一切放下。一切众生就是我执..

我们经常说我们的业障重,其实我们的业障还不重,原因是什么呢?业障重了我们不会闻到这么多名号,而且是在末法最严重的时候。这个世界灾难重重的时候,正法、像法都泯灭了..

从初次接触佛法,到一步步走上出家的路,从高高在上的自傲和两指不沾阳春水的清闲到谦逊和亲力亲为的刚强,从小资的公子哥儿到一个愿意吃苦的小和尚佛门青年才俊佛慧法师说..

你要想学《楞严经》,放下识心,放下一切执著。就像一张白纸,原来什么都没有,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如果你原来有些个形相,你画什么都画不成了。我们要学《楞严经》的时候..

参禅人,最关重要是细行。缺细行,难入那伽。全细行,动行即定。我人由一念不觉,才有无明,无明只行细行,未入名色。今既复本细行,是知心源不远。初学行人,不知细行为何..

圆教和禅宗是一致的,佛说的法是对机不同,目的都是明心见性,不管是学禅、学净、学密,佛出世间的目的,就是《法华经》说的: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五时说法的目的就是悟入佛..

一个人的个性、脾气很重要,个性好的,到哪里都会跟人家和合,能随顺人家。不过随顺要有轻重之分,如果是坏事,我们应当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要随顺坏事。有什么不知道的,应..

诵经他有一个规矩的,按照这个诵经的规定呢,上来一般就是唱《炉香赞》就行了,炉香乍熱,后边呢,就是《开经偈》,不论诵什么经,就无上甚深微妙法这四句,这几句话还是唐..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