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入禅定之门按照上一章讲的修止方法,我们只要能用心得当,不停地去练习和模仿,或早或晚都会进入禅定之门的。随着对心的散乱、烦恼的逐步调整,我们的心境自然而然就..

第三章呵斥五种欲初步学习止观禅修的人,首先需要一个好的环境,比如衣食俱足、闲居静处等等,否则就很难进入止观禅定。什么叫止观?简单地说,止就是停止心念向外的攀缘追..

第十三章四空定修证修证到四禅以后,我们已经到了色界的最高境界,如果继续努力,我们就进入了无色界,也就是四空定的境界。四禅加四空定合称为四禅八定,是世间禅定的全部..

第一章永嘉禅概述任何事情都是缘起的,弘扬永嘉禅法也是如此!通过多年观察,我们发现在当今的世界上,物质的发达极大地弱化了我们对内心把握的能力,所以心总是忽上忽下,..

第七章禅定方便法我们具备了二十五方便之后,就可以进入正修行了,进入正修行前我们要先学习正修行的一些方便法,也就是禅定方便法。我们知道,永嘉大师早年先修学的是天台..

第九章初禅修证法佛法对我们心灵的剖析是非常精细的,也非常科学,因此能非常有效地对治我们身心中存在的所有问题,无论是天台的《小止观》、《六妙门》、大乘佛法的念佛法..

第二章外具五种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修学禅法是需要基础和条件的,基础和条件不具备,修学起来就会有障碍,不得要领,难以契入,也就没有真实的利益。天台宗的止观法门,..

第四章摒弃五盖障修学禅定除了外部修学条件要合适,内心不向外尘攀缘外,还有更深入的要求,也就是要摒弃五种盖障,简称弃五盖。五盖,就是贪欲、嗔恚、睡眠、掉悔和怀疑。..

第十二章四禅修证法从初禅到三禅的修证过程我们可以了解到,禅定的深入是一个逐步舍离动相、渐渐深入本体的过程。禅定的本体就如同天空一样,心的动相就是妄想,如同天空里..

永嘉大师的天台禅法(四)3、“无价珍,用无尽,利物应机终不吝。三身四智体中圆,八解六通心地印。上士一决一切了,中下多闻多不信。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47..

永嘉大师的天台禅法(一)达照内容提要:本文从现实佛教出发,站在天台禅法的角度展开对永嘉大师及其思想的探讨。首先指出《永嘉集》是“以天台教法的止观法门为主,以早期传..

永嘉大师的天台禅法(二)第二、与十乘观法的思想内容相联系前面从形式上对《永嘉集》与《摩诃止观》、《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作了对比,然从其修行指导上看,则又能够与天台..

永嘉大师的天台禅法(三)四、《证道歌》的圆教思想有人认为这部著作并非永嘉大师所著,如胡适、月溪、李耕云、陈盛港、聂清等人之说,然其证据仍是站不住脚的,徐文明在《永..

大智度论问。若一切诸法空如幻。何以故。诸法有可见可闻。可嗅可尝。可触可识者。若无而妄见者。何不见声闻色。若皆一等空无所有。何以有可见不可见者。答曰。诸法相虽空。..

问:如何是修道?师云:道不属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即同声闻;若言不修,即同凡夫。云:作何见解,即得达道?云:自性本来具足,但于善恶事上不滞,唤作修道人。取善舍..

一一念弥陀浑似铁闲忙动静离生灭此土西方成粉去说甚无生汤里雪二崛然一句若金刚百炼千锤未肯忘直透威音那畔去不离方寸即西方三剑轮挥处夜光寒山色溪声未可瞒直待金鸡亲唱晓..

这幅图描绘的是禅宗极为有名的公案,说的是唐代夹山善会禅师被船子德诚禅师三次打入水中而开悟的经过。唐代的夹山禅师是一位有名的大法师,他佛法好,学问好,讲经说法,听..

船子诚大禅师在中华精华文化中的地位船子诚在中国精华文化中的表现,是最杰出、独特、高贵、无可言宣的超等人物,故事是这样的:秀州华亭船子德诚禅师。节操高邈,度量不群..

《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燕语陈士强《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简称《大慧宗门武库》、《大慧武库》、《武库》等。临济宗杨岐派名僧大慧宗果(赐谥“普觉”)的参学弟子道谦..

宝志禅师《大乘赞十首》闻思修笔记(一)在中国佛教历史上,那犹如满天繁星一般数不清的历代高僧当中,宝志禅师是我最为景仰的一位。究其原因,不是因为他贵为梁武帝的国师,..

宝志禅师《大乘赞十首》闻思修笔记(二)《大乘赞十首》之二:“妄身临镜照影,影与妄身不殊。但欲去影留身,不知身本同虚。身本与影不异,不得一有一无。若欲存一舍一,永与..

赵州禅师的“吃茶去”赵州禅师,法号从谂,他幼年出家,为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之后的第四代传人,人称“赵州古佛”。赵州禅师以其证悟渊深、年高德劭而享誉当时中国的南北禅林..

学佛必须要吃素吗?心律法师李燕在母亲病逝后,好长时间都缓不过来。后来一位信佛的朋友经常开导她,让她慢慢理解了死亡是谁都无法避免的事,人都会有一死,重要的是如何活..

吃素是否有功德?吃素只是造业较少而已,没有什么功德可言,要知道一颗植物上可能寄生很多生物,从我们砍下植物、清洗植物到烹煮食物,这些过程中皆难免要杀死其他生命。比..

【原文】夫以念为念,以生为生者,常见之所失也。以无念为无念,以无生为无生者,邪见之所惑也。念而无念,生而无生者,第一义谛也。是以实际理地,不受一尘,则上无诸佛之..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