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阐述一心二门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真如门讲性空,生灭门讲缘起,一念心性在般若真空中随染净缘而生一切诸法,这是佛法的重要纲领。众生执着一切..

古人云,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闻,生死难了。我等幸得人身,生中国,闻佛法。所不幸者,自愧业深障重,无力断惑,速出三界,了生脱死耳。然又幸得闻我如来彻底悲心所..

延寿大师在常住永明寺期间,常为七众弟子授菩萨戒,日定一百零八件佛事为常课,主要是受持神咒、礼佛忏悔、诵经、坐禅、放生、说法等,每夜则经行念佛、施食鬼神,时人常听..

佩戴佛像饰品是否对佛不恭敬?(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如果佛像佩带在身上仅仅是为了装饰,是有过失的。若是对佛菩萨有信心,希望佩带在身上时时得到加持,远离灾患,是可..

【原文】律藏不许未受戒者看,一则恐其未明远理之人,见其因犯制戒之迹。不知乃大权菩萨,欲佛制戒以淑后世,遂现作不如法相,以启如来立制以垂范耳。由其未明此理,唯据近..

【原文】问:等是念求生一佛净土,何不十方佛土中,随念一佛净土随得往生,何须偏念西方弥陀佛耶?答:凡夫无智,不敢自专。专用佛语,故能偏念阿弥陀佛。云何用佛语?释迦..

久负盛名的宁波阿育王寺右侧,有一处隐藏在茂林深处,并不十分起眼的舍利塔。这里,即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灵骨所在地。雍正十二年甲寅(公元1734),住世四十九..

问:请问法师,弟子二十多年前请的一尊白衣滴水观音,小指尖在多年前折失,该怎么办呢?继续供养算不敬吗?还是需要重新请一尊?宏海法师答:随喜这位同修二十多年跟观音菩..

能否在家供奉半身佛像或者佛头?现如今,很多人把佛像当成艺术品,在家里或者在饭店等场所,供养一个佛头或者半截佛身当摆设,这样做是不如法的,且缺乏对佛像的恭敬之心。..

自古高僧,无论是古佛再来,还是菩萨示现,都以凡夫自居,决没有说我是佛、是菩萨的。佛在楞严经上特别强调:我灭度后,一切菩萨及阿罗汉,化作种种形像,示现降生,度脱众..

在家闲居,当以净土法门,为双亲认真讲说,俾生正信以得往生,则功德大矣。虽读大乘经典,仍以念佛为正行。倘一心研究经义,将念佛付之脑后,则大通家或可仿佛做到。即生超..

原文:凡公临私养,历涉缘务,虽造次而常内心不忘于佛及忆净土。譬如世人切事系心,虽经历语言、去来、坐卧及种种作务,而不妨密忆,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应如是。或若失..

问:阿弥陀佛画像很多,在选择自己的本尊时应注意哪些事项?答:选择你喜欢的。你看到这个像,看到起喜欢,这个最好。而且选择一尊之后,最好是一生都不改变。现在照相的技..

现代人都想知道怎么开光,但却不知开光重在一种念力,开众生心眼,开内在般若智慧。佩戴供奉者经常与开光圣品相处,自然与圣品磁场相应,获圣品庇佑。很多人不知道什么叫开..

【原文】须知一句阿弥陀佛,以唯心为宗。此唯心之义,须以三量楷定。三量者,现量、比量、圣言量也。现量者,谓亲证其理也。如罗什大师,七岁随母入佛寺,见佛钵,喜而顶戴..

这个佛像开光也灵,不开光更灵。开光呢,你们家佛像开光就你们家佛像灵,其它佛像就不灵了?如果你不开光,哪个佛像都灵。实际上佛菩萨不用我们来开光,我们能给佛像开光吗..

【原文】智者入灭,曰:吾不领众,必净六根;由损己利人,止登五品。南岳亦自言:坐是止证铁轮。二师虽是谦己诲人,然亦实语;但与我辈之损不同耳。何以故?我辈损则诚损,..

【原文】今之世道,乃患难世道。虽曰念佛能灭宿业,然须生大惭愧,生大怖畏,转众生之损人利己心,行菩萨之普利众生行。则若宿业、现业,皆仗此大菩提心中之佛号光明,为之..

问:阿弥陀佛画像很多,在选择自己的本尊时应注意哪些事项?答:选择你喜欢的。你看到这个像,看到起喜欢,这个最好。而且选择一尊之后,最好是一生都不改变。现在照相的技..

念佛要有真实信心,第一要深信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也就是在本体上我、众生和佛没有两样。佛有如来觉性,我也如此,没有高下之别,我是还没有远离垢染的佛,弥陀是已经成..

善士提问:师父,以前在寺庙里做义工,有冤亲债主附体的干扰,自己当时感觉很难受。不小心拉开光明灯的小窗门时,里面的小佛像掉了下来,摔坏了。我感觉很无奈,请师父给开..

佩戴佛像饰品是否对佛不恭敬?如果佛像佩带在身上仅仅是为了装饰,是有过失的。若是对佛菩萨有信心,希望佩带在身上时时得到加持,远离灾患,是可以的,因为有恭敬心的缘故..

世所流传的文字本华严经,有三种。其实完整本只是两种,晋译六十卷华严与唐译八十卷华严,晋经尚简,称为旧译,唐经宏丰,称为新译。两译相对,以示区别。唐译四十卷华严经..

明代高僧(1599~1655),吴县(江苏)木渎人,俗姓钟。号智旭字蕅益,又号八不道人。由于晚居灵峰(浙江杭县)建寺、创社、著书,故世称灵峰蕅益大师。少好儒学,誓灭释老,偶阅..

性灵不可以有无求,断常取。由无始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所以耽著有常。及闻非有非常,又转计断无,而生恐怖。不思恐怖断无者,毕竟能断无否?又恐怖者,念..

宗密,俗姓何,果州西充(今四川省西充县)人,生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武宗会昌元年(841)正月,在兴福塔院圆寂,年六十二岁。宣宗即位(847),追谥定慧禅师,。少..

【原文】世人以病为苦,而先德云:病者众生之良药。夫药与病反,奈何以病为药?盖有形之身,不能无病,此理势所必然。而无病之时,嬉怡放逸,谁觉之者?唯病苦逼身,始知四..

名观世音者,以菩萨因中由观闻性而证圆通,果上由观众生称名之音声而施救护,故名为观世音也。普门者,以菩萨道大无方,普随一切众生根性,令其就路还家,不独立一门。以故..

截流大师(1626-1682),清代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十代祖师。俗姓蒋,名行策,号截流,清初顺康间(今江苏宜兴)人。父名全昌,是宜兴老儒,与憨山、莲池、真可、藕益明末四..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