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日无头公案我们所参的话头,既然是个“无”字,总不能不谈谈它的来由。它的来由,本出自中唐赵州从谂禅师答僧问狗子有无佛性的公案。但是,看“无”字话,却是始自北宋..

禅七讲话外一篇参话头开悟解疑参话头开悟解疑参话头是悟入心性的最佳方便,悟入心性就是开悟。什么是心?如何认识它?这当然不是指心脏的心,而是指能思考能分别的心。如果..

第五日修行歧路为了避免在参禅道上走上歧路,应该谈谈一般人常犯的几项心理障碍。所谓障碍,就是障入正道;所以,障碍本身就是歧途。在这里,我特别提醒,修行人不可忽视。..

第七日禅宗的独特家风佛教各宗派都有其不同的见、道、果。显教各部派论见、道、果,都从因上论见,进而依见修道,最后成就见的果证。以遵奉佛说的小乘诸部为例,先由闻思上..

第二日疑#8226;疑情前说参禅贵在起疑情,须知这个疑情是用来参究话头的,决不是十根本烦恼中的疑心所。烦恼中的疑心所,是疑业果,疑三宝,岂可与疑情之疑相提并论?也不是..

第四日离心意识大慧宗杲说〔1〕:心意识之障道,甚于毒蛇猛虎。何以故?毒蛇猛虎,尚可回避;聪明利智之士,以心意识为窟宅,行住坐卧,未尝顷刻不下与之相酬酢,日久月深..

禅七讲话甲篇禅七·话头禅佛陀所转*轮班有两种:一是教*轮,一是证*轮。教*轮乃指佛陀所昭示的甚难遇的道理,证*轮乃指佛陀所觉悟的最高出世的境界。而且,教是证的导入,..

净空法师:佛法是如何教人过一个高等生活的?你会吗

问:古人云:lsquo;参究,在搬柴运水行脚处参。rsquo;今之学者,要在静坐,参功有力。若在四威仪中,与物交接,心念纷飞,话头沉没。若惟静坐,又违古人操履。若与物交,终..

白居易向惟宽禅师请法的故事,身口意要怎么各自修行?

鸽子飞过.野狐闻道--百丈怀海禅师的故事奉新百丈禅寺顿雄法师升座庆典圆满后,我们赶在回程的路上,大家心中仍充满着法喜,途中几位居士对百丈禅师的故事甚感兴趣,由于百..

学道惟贵痛切,一刻不可放过。盖从无始劫以来,迷而不觉,今一旦知愧,已是三四十岁。若更因循,更有百年,亦顷刻而已。古来学道之士,如痴似兀,其道愈深,其养愈淳,故能..

良介禅师,唐时会稽诸暨人,二十一岁在崇山受具足戒。他很欢喜游方参访诸山长老,曾于南泉禅师那儿领悟了禅旨,继而又在去严云处将其他疑情参透。大中末年,介师在浓山大弥..

古德教人参禅做工夫,先要内脱身心,外遗世界,一切放下,丝毫不存,单提一则公案话头。如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或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或审实念佛的是谁。随举一则..

今天我们要说到中国的名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都知道苏州有一个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誉。所以这两个地方,杭州可以说是非常富贵;苏州也有一种情调,最主..

大般若经要解——五蕴密义文:白云老禅师这个单元要介绍“五蕴”。五蕴也称作五阴,“蕴”有蕴藏之意,“阴”是看不清楚,或者是阴覆;好比树荫所依的是树,并不是树以外的..

大般若经要解——但有名而随义文:白云老禅师“但有名而随义”这个名词听起来有点古怪,其实在“大般若经”里,这个单元要告诉我们的是:对于经典所有的名相,如果只知道名..

大般若经要解——空相义文:白云老禅师空相义──前面曾经谈过“十八空相”,为什么现在又谈“空相义”?其实,“十八空相”是针对“空”做认识与辨别,而“空相义”则是“..

从生活中认识佛法各位法师、居士、大德们晚安,本来我到各地演讲,没有一定的题目,可是这次到马来西亚、新加坡,正式向当地政府申请许可,所以才标示出题目。佛法处处都有..

人际关系与说话技巧文:白云老禅师今天跟你们谈“人际关系与说话的技巧”。出家人,就是一个学佛的人,往往会因为学佛让自己变成一个怪人,为什么呢?大部分的情况是,对佛..

好好开拓自己适逢台湾新闻报五十二周年报庆,举办一系列讲座,承蒙张董事长跟洪董事长的邀约,希望我来这里,跟大家讲佛法。今天所讲的,如果说不是佛法,那也不一定对,为..

清净、庄严、淡泊文:白云老禅师每天你们都会看得到“清净、庄严、淡泊”这六个字,这是千佛山佛研院的院训。“清净”的主题是谈“修行”,首先要知道一个大前提,谈清净总..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文:白云老禅师继续介绍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大般若经》里提了许多的道理方法,然在“观”跟“行”上怎么去着手?这里提出十个内容,..

大般若经要解——六波罗蜜文:白云老禅师本单元要谈的是波罗蜜行,但还是以六波罗蜜为基础。其实波罗蜜除了六波罗蜜、十波罗蜜之外,还有九十波罗蜜,甚至还有无量波罗蜜。..

大般若经要解——离相义文:白云老禅师离相义的“离”字,世间法是“分离”或“离别”之意,佛法则解为“出离”。出离具有“超越”、“突破”的含义;但烦恼怎么出离呢?唯..

尊重与珍惜「尊重与珍惜」,尊重什么?珍惜什么?不知道大家看了这题目,有没有把握它的主题,究竟在说些什么?是不是会直觉联想到「生命的问题」?不晓得各位在佛法上,面..

环境的适应性──摘自白云老禅师著作《白云深处》常有人,抱怨环境,叫人难以适应。有识之士,教人适应环境,不要教环境适应自己。学佛的行者,强调不要带着规矩行脚参方,..

开发自我今天的主题,谈的是有关修行的问题。修行,如果不知道要领,会把方向弄错;而修养是从修行慢慢累积起来,所完成的内涵。修行是什么?修正我们的行为,谈的是身口意..

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知识,是理论上的见闻。修养,是实践中的体验。学佛法行者,固然须要有渊博的知识;但是,见闻知理,如果不能融和于现实生活中,历经事务的体验,完..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