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法师(1889-1947)浙江崇德人,俗姓张,本名淦森。法名唯心。为民国以来佛教革新运动之倡导者。号华子、悲华、雪山老僧、缙云老人。十六岁出家。十八岁受具足戒于宁波..

法脉——教派:法相唯识宗之中国命运上海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李向平内容提要:法相唯识宗作为中国佛教哲学的一大宗派,曾在南北朝时期初传入华,接着由唐玄奘自印度..

唐以后唯识学的南下严耀中学术乃至思想意识之兴衰,必有因果可寻。这里所谓因果,不仅是说促成其兴衰的条件环境,也指它的前源后流。从后者言,如其所谓衰,则并非是亡,即..

从阿赖耶识之染、熏说生命现象——对中土唯识学的一点体会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严耀中内容提要不管是把人的生命看作仅是自然现象,还是将其叠加上社会现象,都有学术上的诸..

太虚法师与武昌佛学院吕有样武汉大学太虚法师(一八八九——一九四七)是中国近现代佛教界的泰斗,新佛教运动的大师。他在中西思想文化交会激荡、中国社会风云变幻、佛教旧制..

现代佛教:太虚大师的思想背景贵州大学宋立道太虚大师酝酿和倡导现代佛教改革的活动始于上一世纪最初的十年。见诸史册的则有以下这些重要的事件:1912年,与同学仁山等在南..

印度唯识学派的传承体系韩廷杰印度唯识学派,亦称瑜伽行派或大乘有宗,其创始人一般认为是弥勒(Maitreya-nātha)。弥勒这个名字是大家所熟悉的,即未来佛弥勒菩萨。据日本..

散体《唯识三十颂》韩廷杰1.因为我和法是虚假施设的,所以有各种各样的东西在转。那种虚假施设处于识的转变之中,这种转变共有三种。2.异熟、称为思量的识,以及境的了别。..

唯识宗哲理略论韩廷杰圆光佛学学报创刊号1993.12月出版页89-112--------------------------------------------------------------------------------页89提要本文简要记述..

《宗镜录》与唯识三境韩廷杰一、问题的提出唯识三境,在已译的印度佛教经论中并无论述,据《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末、《成唯论了义灯》卷一末、《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四末..

太虚判教与中国佛教的现代化苏州大学哲学系韩焕忠引言中国佛教的判教,或称教判、教相、教相判释等,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其一,就是将佛教的各种说法判定高下浅深和先后次..

欧阳竟无“唯识体用”观疏解陈坚一、“粗言”明“唯识体用”欧阳竟无在反思中国佛学的时候,非常痛心地发现中国佛学由于没有很好地吸收和利用唯识学中的思想元素和学术方法..

论佛教唯识学的转识成智魏德东方东美先生说:“假使你讲唯识而执着识,认为识是真实,这可以说是一个根本错误的思想,永远不能解决问题。”(注:《华严宗哲学》上册,黎明..

论佛教唯识学的对象理论魏德东唯识学是大乘佛教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整个佛教体系中最具哲学性的学派。唯识思想的独特之处,就是它的对象理论。唯识家从自我意识出发,..

唯识思想与佛教修学魏德东提要:我主要和大家讨论四个问题。首先是唯识的基本义理,我希望能用三个命题予以概括,这就是万法唯识、八识理论和转识成智,最后讲一下唯识思想..

论佛教唯识学的转识成智义[北京]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4期55-64页--------------------------------------------------------------------------------【作者简介】魏德东..

2001年两岸禅学研讨会论文集论唯识学的修行次第与内容──一个时代主题的回应魏德东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提要修行问题可能是当代汉传佛教面临的最重要课..

完成在人格——重读太虚大师《我的佛教改进运动略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所刘元春印顺导师在《太虚大师菩萨心行的认识》一文中,对太虚大师的思想体系与理想特质作.了准确..

龙华三会愿相逢究竟真实的佛法,是唯亲证的诸佛乃能知之,所谓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决非我们思量分别之所能解,言语文字之所能到的。不过慈悲为怀的佛陀,欲摄化一切..

心识论与唯识说的发展水野弘元一、原始佛教的心识论(一)佛教与心识论[301]在这里所谓的“心识论”,虽然相当于普通所谓的“心理论”,但是,佛教的心识论在意义上并不是像..

太虚大师与密宗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陈士东太虚大师精识五明,殚心三藏,长于融贯统摄,为中国佛学之大成者。密宗为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种,作为希冀八大宗派平等发展的太虚大师..

《成唯识论述记》佛教论书《成唯识论》的注释书。亦称《成唯识论疏》,略称《唯识述记》。窥基撰。20卷(或作10卷、60卷)。全书分五门。①辨教时机。主要说明法相宗的三时判..

答云中君先生请问:怎么样系统学习唯识学?道坚法师开示请教道坚法师:我是一名在校学生,很想系统的学习一下佛教理论(有点皮毛基础,但是很乱)尤其是唯识宗的理论.但是实在不知..

以现象学方法分析佛教中观学到唯识学的过渡李四龙北京大学哲学系中观学和唯识学是大乘佛教的两大最重要思想体系。一般认为,唯识学的出现晚于中观学,在印度佛教史上,中观..

南北朝唯识新学的传入李四龙南北朝时期,般若思想在中国佛教界深入人心,被公认是“诸佛之母”。与此同时,印度唯识法相学逐步输入中国,为隋唐佛教宗派的出现奠定了义学基..

中国佛教宗派——唯识宗华方田唯识宗,又称法相宗、法相唯识宗和慈恩宗,是建立于唐朝的第一个佛教宗派。创始人是著名的三藏法师玄奘及其弟子窥基。一、玄奘玄奘(600—664..

论玄奘译传有相唯识学的意义——唯识根本义理辨肖永明在当代唯识学研究领域,隐然有一种现象,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那就是对玄奘所译传的有相唯识学持一种怀疑甚至否..

唯识观行的现象学展开肖永明肇始于西方文化的科学理性乃至技术理性,在以其科技发明、财富创造及其物质享乐征服世界、大行其道的同时,也让当今人类在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试论太虚法师“真现实”思想的现代意义南京金陵刻经处肖永明太虚法师有一则着名的偈语: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咸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则偈语,深刻地透显了太虚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