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智度论》讲一个故事,龙树菩萨说有一个车夫,这个车夫他就是为大富长者驾车,大富长者要出去,他就帮大富长者驾车带他去办事情,然后再把他带回来。这个车夫他也是皈..

正在机场候机室里看书时,一位白发斑斑的长者,坐到隔壁的位置来,他很客气向我打声招呼,并说:是否方便向你讨教一些事情?见其甚有诚意,我也乐于与他交谈。他先表明他对..

过去有一部电影叫做《卧虎藏龙》,可能有些人看过,是李安导演的。它讲到有一个武林高手叫做李慕白。李慕白长时间在武林当中打转,觉得这个是非太多了,就宣告退出武林。为..

.post-contentimg{display:block;height:auto;margin:0auto0;max-width:100%;}.zw{font-size:1.5em;font-weight:400;line-height:0.59rem;margin-top:-0.36rem;padding:0.4..

从理上相信,这就是要相信三种力量。《般舟三昧经》跋陀惒一一这是贤护长者,他修般舟三味,定中是见到阿弥陀佛的。定中见阿弥陀佛,他还在悲愍没有得念佛般舟三味的众生,..

.post-contentimg{display:block;height:auto;margin:0auto0;max-width:100%;}.zw{font-size:1.5em;font-weight:400;line-height:0.59rem;margin-top:-0.36rem;padding:0.4..

在唯识学上说,所有的业会得果报,它必须是增长业。你看临终造的业为什么力量特大?因为增长业叫作辗转增胜,它是有气势的。你看在齐国不是有个战争很有名么?齐桓公派了将..

卯一、不灭有损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贫穷下贱,贪着五欲,入于憶想妄见网中。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

在这条漫长、艰辛的修学路上,有时候往往虽经别人提醒,仍然无法调整自己习气、烦恼,这是自觉、自省能力不够的缘故。一个人如果能时时反省内心深处,就会知道自己问题所在..

问:弟子在工作生活中常自卑,不够自信,在大庭广众说话、发言,会格外紧张,说话声音都会颤抖。请开示,如何能自信、不紧张?大安法师答:这跟一个人的性格有关系,也跟人..

问:佛法是心法,总是听闻,说佛法的空性和般若要用在生活中,可是学了法后,总觉得自己反被佛法障碍了,变得很畏惧。作为奋上的年轻人,我想自己应该不是消极地面对人生,..

那有人就问了:四谛法是苦集灭道,有四种相状,而我们是清净心,那清净心跟这四种相状怎么互动呢?它的互动是这样在虚空中修声闻行。就是借相修心。我们没有学《法华经》之..

安住当下,安住在呼吸上。在安住在当下之时,为了使我们的意念真正和呼吸保持一致,使意念和呼吸合一,四祖大师提出来,让我们运用守一不移这个方法。守一,在佛经上叫做心..

念佛求生一法,虽然仰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但是中国净土宗祖师,在这样的修行背景上,跟宗门教下融合的一点,还是在戒律方面。跟宗门教下任何的修行,共有的都是注重戒律,不..

修《楞严经》的人就是,我不随你阿赖耶识而转,我安住一念清净心,你才能够跟过去彻底地切割。如果我们今天不能跟过去切割,你今生就很难修行,你就背负了无量的过去,那你..

净土法门,阿弥陀佛所启建的这样的一个大愿,施设净土的方法,也就是让我们众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圆成大乘的佛果的。包括阿弥陀佛他这个发愿、这个过程,都是符合大乘菩萨..

问:我们有哪些念头就失去三皈依了呢?失去三皈依后,为什么不能对三宝失去信心呢?良因法师答:因为三宝虽能救护我们,但如果遇到恶缘时,我们对三宝的信心不够,不向三宝..

问:学佛的终极大目标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作为一名刚入门的佛弟子,我感觉自己往生的因缘还没到。是否先通过学佛达成一些小目标,比如改善与周边人的关系,结善缘,助人..

我执它的引起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这个我执的情况有两种:一个是即蕴即我,一个是离蕴即我。即蕴就是就着五蕴,把五蕴当自我。比方说有些人是执著色身为我,可是你色身病..

我过去读佛学院的时候,我们教务主任慧天长老,他上课第一天的时候就说,我们在佛学院三年当中有三大宗旨,解门教育、行门教育、生活教育。解门教育、行门教育这个就不说了..

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现。西方妙境,彻底圆彰。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捷径。《与徐福贤女士书》你能够念到一心不..

【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消文〗这一科是远离外道的损智,佛弟子若做以下这五种事情,很容易折损清净的智慧,故应避免造作。(..

下面我就说说解悟与证悟和了生死的关系。解悟不能了生死,证悟要到什么程度才能了生死?我觉得,解脱在教下分为两种:一种叫慧解脱,一种叫心解脱。慧解脱就是解悟,心解脱..

问:我学坐禅的时候,我用的是数息法,但是我没有按照那个规矩来净慧法师答:好,你请坐下,我听明白了。修行还是有个次第,用功呢,也要有一个次第。比如说数、随、止、观..

《资持》云:纳法成业名体。到底什么是戒体呢?在律上作出一个简单的定义──纳法成业。我们心去领纳清净的戒法,在内心当中产生一种无漏的业性,这个业就是造作,表示它不..

从净土宗的角度来说,我们要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必须要具足三种主要的思想,或者讲三种忆念:第一个,忆念真如;第二个,忆念弥陀;第三个,忆念净土。我想我们每一个人的..

激扬生死凡夫令起欣厌者,以诸众生沉迷自性,甘受轮回,旷劫至今,曾无省励,故示苦乐两土,爰开折摄二门,激之扬之,俾欣俾厌,胜心既发,净业斯成。这段文句叙说教起所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