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世尊对摩诃迦叶及诸大弟子说:“好!好!迦叶善于演说如来的真实功德。诚如迦叶所言,如来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你们即使于无量亿劫之中不停地敍说,也是说不尽..

“有因缘碰到佛法的人,也想修行,但是,却认为自己很行,起大我慢,别人稍微看法跟他不一样的,就说别人是魔,好像不跟他修同样的法门,是一种罪过。有的人弘扬了某一个法..

般若的空性当中,也并不破斥缘起法的因果。谈因果是从缘起法的层面去谈的。如果在体性上来说,也没有这个因果的。但是,佛法是谈体性,谈理,一定要谈事,理和事要双备,不..

《般若心咒》来自《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心咒”全称“般若佛母心咒”也就是《心经》里说的: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持诵般若心咒时要以至诚心、书写读诵..

净土法门:般若智慧是修来的吗?

这时,舍利弗欢喜无比,心潮起伏,他立即站起身来,双手合十,两眼注视着释迦牟尼佛那副尊严的面孔,开口对佛说道:“今天,我们有幸从世尊这里听到如此微妙的法音,个个心..

当时,世尊成就佛道,这般思惟:‘离开欲望,安于寂静,是最殊胜的。安住大禅定,能降伏一切魔道。爱欲生于贪心和愚痴。禅定是智慧的资料。所以世尊,刚开始就说,离欲是最..

“舍利弗,我现在就给你们讲一个譬喻。在某一个国家的某一个城镇内的某一个村落,有一位长者,此人年迈寿高,财富无量,拥有大片田地和众多的宅院以及许多的童仆。他的家园..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

我(阿难)是这样听说的:有一个时候,佛陀安住在舍卫国的给孤独园,那时尊者大目乾连刚证得六神通,打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便以道眼观看世间;可是却发现他母亲堕落在饿..

六祖坛经原文般若品第二卷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

正觉:二乘人。正等正觉:菩萨。无上正等正觉:佛。再说!龙王啊!如果能舍离贪求欲望,就能得到成就五种自在满足,是那五种呢?第一:身口意三业自在满足,因为眼、耳、鼻..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梵语,阿耨多罗译为无上,三藐译为正等,三菩提是正觉,合起来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是究竟圆满佛的所证的果德。三世诸佛因中修行,都是依般若波罗蜜..

一哈沙哩布特拉洒诺哇大诺玛,循泥亚打喇迦哪,阿奴巴哪阿泥鲁达,阿玛啦阿唯玛啦阿奴哪阿巴哩不哪。他斯抹莎哩布特啦循泥亚打亚庵哪鲁伴,哪唯达,哪三泥亚哪三斯咯啦哪唯..

浅说金刚般若法门觉明上人从今年四月初一浅说金刚般若法门,今结夏安居,出家弟子要背诵《金刚经》,有几位弟子请教如何下手修行,方法何在。贫僧觉明,粗浅指点。禅人觉明..

般若与禅定华方田《竞争力》2007年第07期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这不仅由于禅定是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戒、定、慧三学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还因为由此而产生的解脱智慧是..

漫谈“般若”华方田(一)关于般若的概念《大智度论》卷一百曰:“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般若作为诸佛之母,可以说是一切佛教经典的根本..

原始佛教的特质水野弘元著如实译九、般若智慧与无我之实践关于无我,已在前面第二节「诸法无我」中解说,但那是以理论为主而观察无我的问题,理论上的无我,是一切万物无有..

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的般若一、与般若有关的词汇[57]在阿含经典中,与般若有关的词汇虽然非常多,但是,由于未曾互相比对这些词汇的关系或考察其异同,所以,阿含经典中与般..

《大般若经》中菩萨正性离生的探讨林崇安教授一、前言菩萨的正性离生,是菩萨道中不落入声闻地和独觉地的关键阶段,以下依据玄奘法师所译的《大般若经》来探讨其内涵。此中..

问:《地藏经》里的檀波罗蜜音、尸波罗蜜音、羼提波罗密音、毗离耶波罗蜜音、禅波罗蜜音是什么意思?请慈悲开示。大安法师答:这是六度的梵文的翻译。檀翻为中文是布施的意..

实相般若灭苦的过程黄国达四圣谛中的涅槃寂静,说的是贪嗔痴的止息、苦的息灭。但是到底贪嗔痴如何止息、苦的息灭过程如何?若不拘泥于阿含经的文字相,改以般若经的角度来..

‘般若经讲记’导读黄国达‘般若经讲记’是‘妙云集’上编的第一篇,以导师对于大乘三系的归类,是属于性空唯名系的经典。‘妙云集’上编有关的经论有:经典论典性空唯名系..

三种般若黄国达很多人研读中观思想,但是谈到如何修习中观,却并不清楚,其实中观思想在于阐发般若,修习中观就是修般若,现在依般若的三种层次来说明:一、文字般若:这是..

中观般若的特色黄国达龙树菩萨的中观学,在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一般人谈到修行,却不知中观如何修,以为中观只是高明的理论而已。其实中观的真义是中道的正观,是..

佛学漫谈甚深般若黄国达许多中观行者或禅修者,虽然般若智慧现前,明见缘起性空,不疑不惑,却常发现一个现象,就是贪嗔的习气仍存,在遇到某些情境时,贪嗔烦恼仍会出现,..

「般若」「般若」两字是梵语,意译是智慧。六祖大师曾说;「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智慧看不见,摸不到,郄能发挥妙用,明了诸法实相理体,并能产生一切法乐和种种功德..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