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修行之人的人生价值观和态度


佛教修行之人的人生价值观和态度

我们要怎样放下呢?通过三个过程可以改动实践人生。这对人生来说是十分活泼的。生命很宝贵,在宝贵的生命里却有许多痛苦,而这些痛苦都是可以处理的,所以我们需求倍加活泼、尽力。

榜首、诸恶莫作

因果相续的视点,从缘起的视点来查询自己,不要去损坏自己这颗好心!有些人会损坏自己这颗心,比方,清楚心态很好,却遽然想到哪一个人很坏,于是就生闷气,这样就损坏了自己这颗心。有些人会损坏好的环境,比方说在清净庄重的当地随便吐痰,然后损坏了环境。

没有智慧的人也会损坏环境。实践日子中,有些人对实践社会和自己的人生不满,别人对他好一点,他会觉得肯定有什么目的;假设别人赞赏他,他会觉得是在讥笑他、讥讽他;假设别人教育他,叫他不要做什么作业,他又觉得是认为他做得不好,看不起他。原本人家都是一片好意,到他那里都成坏事了,这就是凡夫因为不满而带来的烦恼。所以我们要学会不要损坏我们的环境和我们的心境。

第二、众善奉行

假设遇到了痛苦、烦恼,我们要想到,痛苦只是痛苦,烦恼也只是烦恼,你就还痛苦和烦恼的原本面目,这样就不再受第二支箭了——不会在自己的思想上增加无谓的烦恼。

其实只需你的心不痛苦,外在的痛苦都会令我们改善自己,不停地改善。所以在修行上,佛又告知我们,这一生最有意义的作业,就是改善我们的生命,包含改善我们的身体情况、思想情况和行为情况,假设这三种都得到改善了,就叫“众善奉行”!

在改善的终究阶段,要彻底把水中的月亮看空,知道到它底子不存在,要彻底打破善和恶的观念,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点!

第三、自净其意

榜首步,你一定要善恶清楚,对错清楚。第二步,在心灵的世界里,一定要把这些善恶、对错观念悉数打破,你只需打破了,你的心灵才会跨越,才会从轮回的世界里跳出去,这就是“自净其意”。假设你一会儿跳不出去,那就逐渐跳。就是通过学戒、修定、念佛诵经,逐渐地净化自己。为了打破善恶观念,我们先要去恶从善,然后再去善从净,以清净心来净化我们以前的悉数业习。

假设我们以前的业习被逐渐净化了,那么不管我们在哪个当地日子,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情况,我们的心里都是清净的。遇到好的,我们会更高兴、更安闲、更感恩;遇到不好的,我们会更坚强、更英勇,更知道应该脱节轮回!这样以清净心调理我们这一生,我们一定会越来越完善,会越来越挨近脱节,越来越清楚生命的底细!

我们一定要信任,生命是有底细的,只是我们还不了解。所以通过对善恶的调教、改善和跨越,能使我们彻底了解终究的底细,那就是成佛

低沉、活泼代表对人生、对世界的知道和心境。前者看得虚无,易流于断见;后者看得实在,易落入常见。

许多人认为释教低沉,首要来自三方面的误解:榜首,落发原则。落发人放弃世俗日子和对爱情、财富、位置的寻求,从人世规范看,给人低沉的印象。其次,日子方式。落发人寻求简单、朴素的日子。第三,处世心境。落发人与世无争,尤其是释教中的忍辱法门,让人误认为是学佛是低沉的躲避。

接着,法师从几方面说明,释教是活泼而非低沉的。首要,释教着重发愿。每位菩萨在因地都发下大愿,如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地藏王菩萨的“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等。可见,学佛者有更高的精神寻求。其次,佛弟子要活泼研究经论,开启空性智慧,了悟生命底细,承担人生任务。释教史上,就记载了很多祖师大德为法忘躯的感人事迹。普通人认为释教低沉,是以他们的规范得出的结论,事实上,是不了解释教在人世的意义和价值。真实的释教徒是十分活泼的。

释教是绝望仍是豁达的?

绝望、豁达代表对世界的知道和心境。豁达主义有两种,遇到挫折就变成绝望的豁达,其实是浅薄而盲目的;而乐于选择正向智慧的豁达,是值得学习和鼓励的。

世人认为释教绝望,首要来自释教“人生是苦”的教义。之所以说苦,因为凡夫生命是以迷惑、烦恼为基础,是制造痛苦的永动机。这是一种照实的知道,而非对人生的绝望心境。一同来自对落发原则的误解。事实上,佛法可以协助我们找到痛苦的根源,那就是对世界的错误知道和心里的迷惑烦恼。

释教从缘起看世界,认为悉数存在都是条件、联系的底细。虽不恒常,但也并非断灭,悉数事物间都蕴藏着缘由因果。生命就像河流,从无始的以前延续到无尽的未来。假设不了解轮回的理论,生命是没有长度的;不了解心性的理论,生命是没有深度的,没有长度和深度的生命是藐小而时间短的。通过修行,佛陀发现了醒悟之道。以前诸佛和祖师大德都由此走向醒悟,使我们看到了模范、希望和方法,对人生充满信心,不再绝望。

但释教也不是豁达的。生命没有效果之前,豁达不起来;即使修行有成,仍然不能豁达。因为无量众生还在轮回中饱受痛苦,需求协助,这是大乘佛子的任务。真实的释教徒,不仅要自己脱节烦恼,还要对众生具有无限的慈善和愿力。

禁欲仍是纵欲?

法师首要明晰了何为“欲”。“欲”是需求,释教将希望概括为五种,财、色、名、食、睡。其次是释教怎样看待希望。从道德特点上,希望可分为善、恶、无记三种,既会成为犯罪的原动力,也会成为完善品格、崇高精神寻求的动力,释教称为善法欲,是走向脱节,效果醒悟的重要动力。释教对希望的心境,是反对纵欲,也不建议禁欲,而建议少欲、知足、惜福

,重生仍是重死?

一般人认为释教更重视死,如佛陀是看到生老病死而落发;释教中经常说“了存亡”;寺院为亡者做经忏;净土宗通过念佛往生西方等。事实上,释教既关怀实践人生,也重视死后归宿。法师从人身可贵、活在当下、现法乐住、人生释教理念等几方面,阐述了释教对生的重视。一同,释教也重视死,如念死无常临终关怀等,而且重视死后的归宿。即释教的三种利益:现世利益、来世利益和终究利益。

自利仍是利他?

法师针对有人认为释教徒只管自己、不管家庭和社会的观念作了剖析。首要,何为利益?通过辨析义和利的联系,说明道德和利益并不抵触;相反,遵循法则、道德,如法求财,方可耐久。并以读诵受持金刚经》的利益为例,说明智慧的价值远远超越财富。法师指出,一个人真实想要自利并不简单。因为人们并不了解自己,不了解生命底细,也不了解人生因果,所以自利需求智慧。自私未必可以自利,忘我才干自利。在朴实利他的过程中,可以效果慈善;破除我执,方能效果智慧。佛法提出无我,正是在利他中结束悲和智的修行。所以自利和利他都需求智慧。只需学习佛法,才干真实懂得怎样自利和利他。

释教徒是出世仍是入世?

世界一词出自《楞严经》,法师从何为世界谈起,剖析了一般人对世界首要有贪著和厌离两种心境,并对比了各种宗教对世界的知道。针对社会上认为释教厌世的观念,法师从落发原则、落发原因等方面进行剖析,指出这一观念的片面性。因为释教着重的出离心不同于厌世,其方针是寻求脱节。厌世是低沉、被逼的,而出离心是活泼、主动的,是以佛法智慧看透生命底细的选择,之后还要活泼修行。尤其是大乘佛法,要对悉数众生生起慈好心。以出世心做入世事,一方面灵通悉数有为法,培育超然的心态,一同又生起无限的慈善。所以,释教既有出世的超然,一同又活泼入世。

无情仍是多情?

法师通过何为“情”,释教所说的“有情”,以及释教怎样看待情爱,指出众生在轮回中,为无明所缚,爱结所系,流转存亡,恒受苦恼。一旦跨越痴、贪、我执,就能效果慈善大爱。针对落发是否无情,法师指出:世俗情感是有染污的,以痴、贪、我执为基础,是造成存亡轮回之因。而在智慧知道的基础上,来自信奉和恭顺的情感是没有染污的。作为佛弟子,我们要像佛菩萨那样,关爱悉数众生,正所谓“多情乃佛心”。

随缘仍是进步?

法师指出,“随缘”之说和释教对缘由因果的知道有关。随缘不是随我,也不是被逼无法的,而是看清各种缘由后做出的智慧选择。随缘才干更好地进步,二者相辅相成。在人世做任何事都要有随缘的智慧,方针明晰,方法正确。用缘起的智慧看世界,看人生,既可以效果人世的工作,也可以知道生命底细,证得空性智慧,结束生命的醒悟和脱节。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疏文从狭义来讲,疏文是各种法会、法事之上,凡人祈求于神仙的文函,是沟通仙凡之间的桥梁。疏文介绍从广义来讲,凡是敬奉神佛、祭祀天地、先祖的文函都属于疏文,是沟通天..

《六祖坛经》原文《六祖坛经》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是禅宗的主要经典。经文主要记载慧能大师的生平事迹和言教,核心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自..

第八识又称为根本识,根本识就是来作为七转识一切的依归,换句话说,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都必须蕴藏在第八意识。俗称灵魂,世间人称为灵魂,我们佛教讲根本识。前六识有时..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弥陀的救度各位法师、领众、台中分会的会长,以及北部、中部的同修:南无阿弥陀佛!念佛道场为当地带来吉祥现在是冬天,前几天台北还下着雨,但是今天阳光普照,风和日丽,..

谦卑(资料图)有些人当他得势或是升官、发财的时候,他六亲不认了,他不了解,这些是不常的,反而傲慢得不得了。或者是他有学问,轻视没学问的;或是他有财富,轻视穷人。这..

楞严经原文及译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於国土。成就威仪。从..

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理净三论宗起源于印度,以龙树菩萨为代表,主要思想理论以龙树有《中论》为依据,一般来说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1、原始时期:以佛陀..

关于人生故事

人生故事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人生故事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人生故事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人生故事。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