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九章 六入处


第九章六入处

 一 杂一九○(一八八)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正观察眼无常,如是观者,是名正见。正观故生厌,生厌故离喜、离贪,离喜、贪故,我说心正解脱;如是耳、鼻、舌、身、意,离喜、离贪,离喜、贪故,比丘!我说心正解脱。心正解脱者,能自记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法义分享】

◎「五阴」是将身心分解为色、受、想、行、识五大部份来观察其无常。

◎「六入处」是将身心依功能作用分为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大部份,且一一观察其无常。与六根相应的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六界」是从组成元素,将身心分解为:地、水、火、风、空、识,如实去观察无常。

◎「五阴、六入处、六界」就是从不同角度,将身心内外加以解析,以便看透其假相与无常,殊途同归。主要就是要如实深观身心内外一切都是无常、生灭、剎那变异、幻相、缘起、体空。

 二 杂一九七(一九五)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一切无常。云何一切无常?谓眼无常,若色、眼识、眼触,若眼触因缘生受--苦觉、乐觉、不苦不乐觉,彼亦无常;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多闻圣弟子如是观者,于眼生厌。

 三 杂一九九(一九七)

诸比丘!一切烧然。云何一切烧然?谓眼烧然,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烧然。如是耳、鼻、舌、身、意烧然,若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烧然。以何烧然?贪火烧然、恚火烧然、痴火烧然,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火烧然。

【法义分享】

◎「一切烧然」,这需要理解后加以体验。诸行--所有动作的背后一定都要有「能量」的支持,而能源的转换是透过氧化、燃烧。

◎汽车能动是因为不断加入汽油,燃烧后转为动能。眼睛看东西、耳朵听声音、嘴巴讲话、意根思考……都需要身体不断燃烧原料,以提供能源。每天吃东西就是在补充各种原料。

◎六根攀缘多、抓取多、欲望多、瞋恨多,则体内燃烧会较猛烈。瞋心之火极易引起众生的瞋火。

 四 杂二○○(一九八)

佛告罗?罗:眼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如实知;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罗?罗!作如是知、如是见我此识身及外一切相,令我、我所、我慢使系着不生。罗侯罗!如是我、我所、我慢使系着不生者,罗侯罗!是名断爱浊见,正无间等,究竟苦边。

【法义分享】

◎除非入禅定,否则眼睛不会停在同一处很久,常常是东张西望。眼睛不断的消耗能源,身体就要不断的补充供应能源。眼根要能正常发挥功用,要有很多很多的因缘配合而成。其他五根也都一样。你能存活,是因为世间很多很多因缘的支撑。若能如实深观、体悟,则能令我、我所、我慢不生。

 五 杂二○三(二○ 一)

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次第疾得漏尽?」

尔时,世尊告彼比丘:「当正观无常。何等法无常?谓眼无常,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当观无常;耳、鼻、舌、身、意当观无常,若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无常。比丘!如是知、如是见次第尽有漏。」

如是比丘所说经,若差别者:「云何知、云何见次第尽一切结?断一切缚、断一切使、断一切上烦恼、断一切结、断诸流、断诸轭、断诸取、断诸触、断诸盖、断诸缠、断诸垢、断诸爱、断诸意、断邪见生正见、断无明生明?比丘!如是观眼无常,……乃至如是知、如是见次第无明断,明生。」

【法义分享】

修行就是要反观到十个结而一一断除。佛陀提供断诸结缚的妙方,就是要深观无常。六根、六尘、六识、诸受、身、心、内、外、一切,若能如实深观其无常,则必能次第尽诸漏、断诸烦恼。

 六 杂二○八(二○ 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勤方便禅思,内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方便禅思,内寂其心,如是如实知显现。于何如实知显现?于眼如实知显现,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如实知显现;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此诸法无常有为,亦如是如实知显现。

【法义分享】

◎不要在修行法门上较量谁的法门高深广大究竟。任何法门,若能让你的心澄静下来,有助于对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进行如实的观察,现在这个法门对你而言就是最好的法门。

◎要断诸结缚烦恼,需要有智慧。智慧来自于止观双运--现在、当下就对身心内外进行如实深观。

 七 杂二一一(二○ 九)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六触入处。云何为六?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沙门、婆罗门于此六触入处集、灭、味、患、离不如实知,当知是沙门、婆罗门去我法、律远,如虚空与地。

【法义分享】

◎修行是为了现观六根、六尘、六识、身心内外一切的实相,进而离诸贪爱、断结、除慢。如果目标不是朝向此解脱道,不管法门多妙、多殊胜、修行境界多高、神通多幺广大,那些修行与佛陀所开示的解脱道是有天壤之别。

 八 杂二一六(二一四)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二因缘生识。何等为二?谓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如是广说





乃至非其境界故。所以者何?眼、色因缘生眼识,彼无常、有为、心缘生;若色、眼、识,无常、有为、心缘生,此三法和合触,触已受,受已思,思已想,此等诸法无常、有为、心缘生,所谓触、想、思。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法义分享】

◎请注意「识」是如何产生。内六根与外六尘相触而生六识。根、尘、识三法和合触而生诸受思想。

◎因为六根、六尘都是无常生灭变异,无常的因、无常的缘所形成的「识」当然也是无常生灭变异。诸受、思、想、行,也可类推体证。

 九 杂二一七(二一五)

尔时,尊者富留那比丘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说现法、说灭炽然、说不待时、说正向、说即此见、说缘自觉。世尊!云何为现法





乃至缘自觉?」

佛告富留那:「善哉!富留那!能作此问。富留那!谛听!善思!当为汝说。富留那比丘!眼见色已,觉知色、觉知色贪--我此内有眼识色贪,我此内有眼识色贪如实知。富留那!若眼见色已,觉知色、觉知色贪--我此内有眼识色贪如实知者,是名现见法。

云何灭炽然?云何不待时?云何正向?云何即此见?云何缘自觉?富留那比丘!眼见色已,觉知色,不起色贪觉--我有内眼识色贪,不起色贪觉如实知。若富留那比丘!眼见色已,觉知色,不起色贪觉;如实知色,不起色贪觉如实知,是名灭炽然、不待时、正向、即此见、缘自觉。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法义分享】

◎当眼根接触色尘、耳根接触声尘……意根接触法尘之际,当下若内心起贪爱心或起瞋恨心,能马上觉察到,这就是「当下见法」。五盖也是心所生的法相,你能在五盖(贪、瞋、昏沈、掉举、疑)生起之际就觉察到,这也是现见法的一种。

◎当自己能觉察到有贪、瞋、痴现起,才有可能随观随灭贪瞋痴。至于什幺时候才能如实觉知到有欲贪、断贪、不起贪,那要看你什幺时候开始如实反观、如实觉察身、口、意诸行。只要你有决心,那是「不待时节因缘」,随时都有开悟、断结、证果的可能。

 十 杂二一八(二一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言大海者,愚夫所说,非圣所说,此大海--小水耳。云何圣所说海?谓眼识色已,爱念、染着,贪乐身、口、意业,是名为海。一切世间阿修罗众……乃至天、人,悉于其中贪乐沈没,如狗肚藏,如乱草蕴,此世、他世绞结缠锁,亦复如是。耳识声、鼻识香、舌识味、身识触,此世、他世绞结缠锁。

【法义分享】

◎凡夫能渡过再广再深的大海,也能轻易绕地球好几圈。但是对于身、口、意所造成的苦海却一筹莫展。

 十一杂二三二(二三○)

时,有比丘名三弥离提,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谓世间者,云何名世间?」

佛告三弥离提:「谓眼、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耳、鼻、舌、身、意、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是名世间。所以者何?六入处集则触集,……如是乃至纯大苦聚集。

三弥离提!若无彼眼、无色、无眼识、无眼触、无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无耳、鼻、舌、身、意、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若不苦不乐者,则无世间,亦不施设世间。所以者何?六入处灭则触灭,……如是乃至纯大苦聚灭故。」

 十二杂二三五(二三三)

云何为世间?谓六内入处。云何六?眼内入处,耳、鼻、舌、身、意内入处。

云何世间集?谓当来有爱、喜、贪俱,彼彼集着。

云何世间灭?谓当来有爱、喜、贪俱,彼彼集着无余断,已舍、已吐、已尽、离欲、灭、止、没。

云何世间灭道迹?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法义分享】

佛经里所称的世间有两种:一是主观的世间--由个人五蕴六根所蔓延而生的世界--这是梦幻世界。一是客观的世界--这是实相的世界。

◎佛陀所讲的「世间」大部份都指前者--主观的世界。这是每个人的六根触六尘后,生起苦乐受、生起种种爱染及贪瞋痴的世界。这种世间是由「自我、我慢、我欲、我能」所想象构筑而成的「梦幻世界」。这是佛陀所称的「苦海」,这个苦海可扩及到三界。所以每个人的世间、每个人的三界都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贪瞋痴程度不同,对象、目标都不同。

◎原始佛法所要出离的「苦海」、所要出离的「三界」就是指由「自我、我慢」所构筑而成的「梦幻世界」。唯有出离梦幻世界,才能活在客观的「实相世界」而得解脱自在。这就是佛陀所称的究竟涅槃彼岸

◎但真正要出离梦幻世界,「自我」要先消失。也就是深层的我慢与无明要破除。

◎「实相世界」是中性的,离苦乐两边。但后世很多佛教徒却本末颠倒的扭曲,把客观中性的实相世界扭曲为「五浊恶世」、扭曲为「苦海」,因而拚命要出离、或悲观厌世、或大力鼓吹移民到他方世界去。

◎只要「自我」不死,不管怎样厌离、不管移民到何方世界,都仍是在「自我」所想象构筑而成的梦幻世界里。那都不是实相。

◎佛陀本来是要引导众生出离「我、我所、我慢」的梦幻世界,而回归到实相的法界。但「怕无我」的众生,却用我慢去否定实相世界,然后再去追逐理想的梦幻世界。

◎因为这部份比较深,而且是普遍被扭曲、被误解。若有因缘,将出另一本书做较详细的解析与说明。

 十三杂二三九(二三七)

佛告长者:若有比丘眼识于色,爱念染着;以爱念染着故,常依于识;为彼缚故,若彼取故,不得见法般涅槃。耳、鼻、舌、身、意识法亦复如是。

若比丘眼识于色,不爱乐染着;不爱乐染着者,不依于识;不触、不着、不取故,此诸比丘得见法般涅槃。耳、鼻、舌、身、意识法亦复如是。

【法义分享】

◎六根触六尘后,若起贪爱、染着之心,则「识」(自我的阴影)会增长,那就很难解脱自在。

◎若根尘接触,不贪爱、不黏着,则自我的阴影会渐淡薄而消失,得现世解脱自在。

 十四杂二五二(二五○)

尊者舍利弗答尊者摩诃拘希罗言:「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尊者摩诃拘希罗!于其中间,若彼欲贪,是其系也。

尊者摩诃拘希罗!若眼系色,若色系眼。……乃至若意系法,若法系意,世尊不教人建立梵行,得尽苦边。以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故世尊教人建立梵行,得尽苦边。

尊者摩诃拘希罗!世尊眼见色若好、若恶,不起欲贪;其余众生眼若见色若好、若恶,则起欲贪。是故世尊说当断欲贪,则心解脱。……乃至意、法亦复如是。」

【法义分享】

◎如果客观的实相世界是苦海、会系缚你,那众生就永远不可能解脱。也不必修行,佛陀也不用来人间教化。

◎客观的实相世界不会系缚你,实相世界不是苦海。实相世界是离苦乐两边,是中性的,是中道。

◎佛教所谓的「苦海」是指由凡夫的欲贪、瞋恚、抓取、迎拒……而形成扭曲、变形的世界。

◎正因为「苦海」是由凡夫颠倒梦想所造成,所以才有出离、才有解脱的可能。只要你真的从自我的梦幻世界里醒过来,那个苦海就消失了。苦海消失--涅槃彼岸就现前。

 十五杂二五三(二五一)

尊者舍利弗言:「所谓无知,无知者是为无明。云何无知?谓眼无常不如实知,是名无知;眼生灭法不如实知,是名无知;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如是,尊者摩诃拘希罗!于此六触入处如实不知、不见、不无间等、愚闇、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尊者摩诃拘希罗又问尊者舍利弗:「所谓明者,云何为明?」

舍利弗言:「所谓为知,知者是明。为何所知?谓眼无常、眼无常如实知,眼生灭法、眼生灭法如实知;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尊者摩诃拘希罗!于此六触入处如实知、见、明、觉、悟、慧、无间等,是名为明。」

【法义分享】

◎「无明」就是对实相世界的「无知」,也就是对大自然的运行法则「无常、变异、无我」的无知。导致六根在接触六尘之际产生幻觉而生起盲目的贪爱、抓取、抗拒、瞋恚。因不悟道,所以背道而驰--自讨苦吃。

◎「明」就是了知身心内外、了知实相世界、了知大自然的运行法则。智者是悟道、体道而行道,与大自然的韵律一致。

 十六 杂二六五(一一七一)

如是六根种种境界,各各自求所乐境界,不乐余境界。眼根常求可爱之色,不可意色则生其厌。耳根常求可意之声,不可意声则生其厌……意根常求可意之法,不可意法则生其厌。此六种根种种行处,种种境界,各各不求异根境界。此六种根其有力者,堪能自在,随觉境界。如彼士夫系六众生于其坚柱,正出用力随意而去,往反疲极,以绳系故,终依于柱。

诸比丘!我说此譬,欲为汝等显示其义。六众生者,譬犹六根;坚柱者,譬身念处。若善修习身念处,有念、不念色,见可爱色则不生着,不可爱色则不生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于可意法则不求欲,不可意法则不生厌。是故,比丘!当勤修习,多住身念处。

【法义分享】

◎凡夫是活在「自我」的世界里。「自我的世界」是二元对立的梦幻世界。每个自我都有他的「要」与「不要」。遇到可意境就拚命抓取、追求;遇到不可意境就瞋恨、排斥。因欲望「无穷」,所构筑出的苦海也就「无边」。

◎「修行」就是要收摄六根、让身心渐渐柔软澄静下来,以便对宇宙人生的实相进行如实的观察。只要你能如实深观到实相而不去污染,你就会离开二元对立的梦幻世界。

 十七杂二九七(三一九)

「所谓一切者,云何名一切?」

佛告婆罗门:「一切者,谓十二入处--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是名一切。若复说言『此非一切,沙门瞿昙所说一切,我今舍,别立余一切』者,彼但有言说,问已不知,增其疑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

 十八杂二九九(三二一)

「所谓一切法,云何为一切法?」

佛告婆罗门:「眼及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耳、鼻、舌、身、意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是名为一切法。」

【法义分享】

◎「一切」就是你的「世间」。你的世间不会超过你的六根与六尘接触的范围。每个人的世间都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理想、欲望、梦境都不同。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人生其实就是一场修行,修的是一颗心,修的是一颗不污不垢、淡看浮华的平淡、平和、宁静之心。学会平淡,便会淡看荣辱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让清淡的日子活出精彩;学..

楞严经简介《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所谓“大”,是称赞之词,是说经题中的“密因”能成菩提,是为大因;“了义”知晓万法,是为大义..

疏文从狭义来讲,疏文是各种法会、法事之上,凡人祈求于神仙的文函,是沟通仙凡之间的桥梁。疏文介绍从广义来讲,凡是敬奉神佛、祭祀天地、先祖的文函都属于疏文,是沟通天..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一个简单的地藏忏愿仪轨、迅速的消业障送大家一个比较简单的地藏忏愿仪轨,是我在寺院一个法师给我的,他拜了很多遍,很管用的,地藏宝忏一心顶礼。十方常住三宝(一拜)一心顶礼..

编者按: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佛教告诉我们生命的真相绝非我们的肉眼所看到的那样。这一篇嘎玛仁波切的开示,依据佛教的理论详细讲述了人死后最初阶段的生命流转历程,恐怖..

楞严经原文及译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於国土。成就威仪。从..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