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萨钦哲仁波切:佛教只对一件事感兴趣!


01

佛教只对一件事感兴趣


实际上,说到底,佛教只对一件事感兴趣,就是洞见真理。摆脱欲望并不是佛教的终极目标,佛教的终极目标是获得对真理的证悟。

如果欲望是你洞见真理的障碍,那么是的,你需要放弃欲望;如果欲望并不构成障碍,那就没有关系。

处理欲望和情绪的过程,也是引导你洞见真理的过程。

我的朋友当中有些是世俗意义上的名人,我从来没有告诉他们要放弃名利和金钱,我总是鼓励他们要有抱负,要更加有名。

佛教跟世俗生活并不冲突,世俗生活从来不是问题,对它的执着才是问题。假如你有1000公斤的黄金,但你并不执着于它,那没有任何问题;

假如你有一块饼干,但你的注意力都在如何守住它、不失去它,那即使只是一块饼干,也是个很大的问题。因为你太执着。


02

即使什么都有,可还觉得不够


我们为什么要赚钱呢?因为你要获得幸福。假设你拥有很多东西,你的窗外有海、你有一辆镀金的车子、你有可以远程控制的抽水马桶……

什么都有,可还是觉得不够。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你没有锻炼自我觉知的能力。不够的感觉就是一种痛苦,我们都感觉不够,因为我们没有觉知力。

比如,一个女商人戴着一条钻石项链,当然,只要你有钻石项链,你想戴多久就戴多久,但是除了炫耀这种东西很贵,而且被这种炫耀束缚住。

一定要有批判精神,有怀疑心,要去分析,这是佛陀说的,他鼓励我们这样做,去读很多的书。

我看现在的年轻人时,感觉比较复杂,他们觉得必须得到iPad、iPhone这些东西,对自己的思考也是基于周围的物质,这种时候就是处于对自己没有觉知的状态。学习佛法其实就是观察自己,培养觉知力,这个非常非常重要。

在韩国,我看到百分之八十的年轻人都长得一样,他们并不稀罕自己原来的长相,都做了整形。所有人都要找一个偶像,然后跟从,这样会毁掉全世界。


03

中国有着追求更高真理的传统


多年以后,我有几次机会访问中国。尽管时间流逝,有关中国的悖论和矛盾给我带来的困惑却从未停止。

在这个国家,有的年轻人卖肾去换iPhone;同样在这个国家,也有很多年轻聪明的大学毕业生能够瞬间抛弃世俗荣耀去追寻精神层面的真理。

对我而言,这恰好证实了佛陀说过的话——无论我们人类发明了多少办法来让事物变得更简单易行、功能强大、可测度、可称量,无论我们做什么,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感永远不会消失。

事实上,我们在物质上越富有,我们的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就越强烈和凸显。

然而,和很多国家不同,中国有着追求更高真理的传统和习惯。中国孕育了一些地球上存在过的最伟大、最有智慧的人,如老子和庄子。

我毫不怀疑,即便在这个物质主义的时代,在霓虹灯、摩天大楼、咖啡馆和百货商场之间,那些不安于眼前情景并想要超越这一切的中国人,会寻找一些更有意义的东西。


04

你的本性就是毫无本性


你没有胆量赤裸地站在你的本性面前,而你的本性是什么呢?你的本性就是毫无本性。

佛教所谈的“无我”在理论上听起来相当不错,但在实际上是一个每个人都无法接受的理论,因为,它威胁到“我”这个幻相。

佛教告诉你们,让我们来面对我们自己,好好地看一下,你就会发现你自己里面什么都没有。但跟你讲“什么都没有”可能不太好,所以佛教有时候会换一种更聪明的说法,说你里面具备了一个很美的东西,叫做“佛性”。

这个世界是你自己的一个概念,所有的概念都是脆弱的。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只不过是我们所认为的世界。

为什么我们随时要找事情来占住我们自己呢?一个更微细的原因是我们不愿意去真正体会孤独的状况。孤独,或者说被别人忽视,是人类非常害怕的一种状况。

实际上你是不存在的,而“你不存在”这个事实又是你不能接受的。这个就是我们最基本的孤独。所以你必须要制造一个空闲的时间让你去看到你自己,这是非常重要的。


05

很幸运,我不是超人


我确定我不是超人,而且很幸运的不是。

即使像我现在这样,已经感觉到有千只眼睛在看着我的一举一动,有千张嘴在编造着我的各种故事、假设、期待与投射。

这已经非常可怕,令我感到窒息了。我经常看到自己的无知与不安全感。<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藏传佛教教言

藏传佛教教言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藏传佛教教言信息,让您快速了解藏传佛教教言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藏传佛教教言。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