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喜赞叹”有什么功德?如何随喜?


随喜。谓见他人行善,随之心生欢喜。《法华经卷六·随喜功德品》载,听闻经典而随喜,次次累积,功德至大。《大智度论》卷六十一,谓随喜者之功德,胜于行善者本人。

修行则罢,若欲真修行,理应普遍性、永恒性、平等性而行随喜,令自我自性解脱,逐渐步入无生,证得法身方为究竟法则;若见、若闻、若觉、若知他人造福行善,皆随而欢喜,如是广大心而随喜,方为佛意。

大小二乘之随喜不同,大乘之随喜广通三世十方诸佛及弟子,小乘仅局限于三世佛;大乘随喜法身之功德,小乘仅随喜身之功德;大乘之随喜通于漏、无漏,小乘之随喜唯限有漏心。

随喜功德亦为佛门极为重要修行法门之一,甚至不可或缺之法则,因为随喜者能破自我嫉妒心,嫉妒心乃障道因缘,令行道者堕落,是故,佛陀以身作则,在任何时处,常随喜赞叹佛之弟子,如赞叹目犍连为我弟子中神通第一,富楼那为我弟子中说法第一,舍利弗为我弟子中智慧第一,阿那律为我弟子中天眼第一,须菩提为我弟子中解空第一等等,大圣佛陀随喜赞叹弟子是彻底圆满而说,绝无保留,令弟子欢喜、生信心、结好缘、师生更友好、彼此距离越拉近,佛陀不愧是佛陀也!

随喜他人之功德,自己亦得莫大功德。《法华经·随喜功德品》云:“展转闻法华经,随喜功德尚无量无边阿僧祇,何况最初于会中闻而随喜者。”

随喜功德,为普贤菩萨所发十大愿之一。即见他人累积功德,如同自己积德般欢喜。如对佛陀之从初发心、不惜身命、舍头目髓脑、修诸苦行,以至成道、灭度等所有功德,乃至六道四生,声闻辟支佛,一切菩萨等之诸善功德,我皆随顺欢喜。

随喜回向之重要性,佛子应将自他一切之善根、善行、善事,随之欢喜踊跃,且将此诸善根功德,回向于众生、回向于佛道。若如是随喜赞叹功德,乃至回向之真谛,名之圆满佛意是也。

身语意业,造业不止,生死相续,轮转受报。对凡夫阶段来说,控制言行举止比起心动念还重要,何以?习气运作导致,念念不绝必有回响,我们起心动念如果不正,长时熏然后的言行也自然不会正,可怕的是当言行举止有了习惯后,我们做事之前就不爱问心了,心就处于从属的状态。比如我习惯了关门很大声,在自己家就这样没啥不好的,第一天工作的时候就很可能犯错了。工作这个陌生环境能为我们过往的生活习惯提出修正。可是事实却是,如果没有遇到挫败磨难,阻止障碍我们言行习惯的实施的话,我们就很难反思内心,问问起心动念对不对等等。而且越是注重言行的造作,说明你越是在意造作的结果,一定有所执着才会这样说话做事,这个人事物好像有巨大的磁性,把你自由自在的心灵黏附住了。所以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越是智者越会从本心本愿的角度考虑言行所对应的事情,要求初心端正,不忘不迷,这样才能指导言行做好事情,无论多少磨难指导思想不变。而众生却只能随波逐流,事变人变,心早就沉沦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随喜赞叹的关键就在发心,见到别人做任何一件无论大小的福德善事,都告诉自己如果是我我也会这么做的,由衷赞叹,正确认识这件事是很必要的,它在端正你自己的起心动念,这会成为日后遇到此事之时你到底会如何做的初始动因,成就事情需要匹配的言行,可是言行推动的初始之力就在最初的起心动念。随喜赞叹就是在心上下功夫,因为世上的善事有一对多,有多对一,很多事当你要做的时候已经有别人做过了,这次错过不代表没有下次机会来临,所以养成随喜赞叹的习惯就是在养成逢善即行的习惯。

用比喻来说功德相同更合适,过去下种子,现在下种子,未来下种子,功德都是一样的,只是时间节点不同罢了;我有一根火把,把a火把点燃与把b火把点燃功德也是一样的;做事的与赞叹的发的心都是一样的,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但是从根上来说,心就如同天雨,人就普通草木,天雨是同样的在下,草木接受多少却全看各自的根器与机缘了;我们见到的画听到的音乐是不同的,但是却都是一人所画一人所奏,我们的言行成事是不同的,却都是一心所想一心所办,佛法教我们的就是突破事物表象的束缚,走入真实的内理实质。深说一句佛法的世界观,成住坏空,生住异灭的都是表象,如同我课上举的例子,沙聚成坛城,沙散还虚无,聚散只是缘法,还是那堆沙,不增不减一分一毫。从这也可领悟时间不过是我们追随事相变转的错觉罢了。

刚才所说都是讲一心之理,现在说说理可顿悟事须渐修的行持。你所提到的就是量变质变的道理,无论谈因说果总要有个转变的过程,这是世间人迷失的关键所在,忽略生死妄谈人生。当然此时我倒不必说这个,因为前文都讲完了。我就说说这个过程把控。随喜赞叹与随喜功德就多有不同,赞叹关键在发心的养成,随喜功德却是要求别人做善我也要做。比如某善人某善事被人称赞,见者内心里赞叹不已,但是任何实质性的随善从善之举都没有,这就不是随喜功德,只能说是随喜赞叹,有功有德的要求是针对起心动念言行举止一起说的。随喜功德提醒我们的是不在于长长久久的做善事,只在当下是否愿做愿行。

我们常说等我退休了就出家修行去,等我什么什么了,就如何如何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才肯做事,这样的人往往做不成事。少小立志的时候,你是告诉自己实现不了理想呢还是实现的了呢?觉得能实现就会努力加油奋斗拼搏,觉得的不能实现就赶紧目标转移了,对不对?所以,我们当下觉得自己能不能做这份功德呢?现在就告诉自己做不到,那日后就别提了,毅力恒心都与信字相联,每一个当下的缘法不同,事件的表征不同,但是此心同此理同,信心信念坚定不移,这才是信仰树立的过程,这才是借事炼心,这样才能突破万难走到最后,否则眼里心里都是不断变转的缘法事件,内心很难坚守住的,因为你本来就没有根据地大本营,守得都是虚妄

明白了这一点,就该知道,愿心就是原心,心之本原如如不动自然成真,所以发愿发的就是这本原之心,如果是这样,哪还有等以后待如何之说呢?发心的发即使生发,开发,发达,一切本就是在心上用功,离相成真,我们用功就是这个发字,事情做不到都是心不到,这一点上切忌按世间标准,从时间条件等因素去考虑发心,那不是学佛修道,那是成功学世间法。如果是成功学,跟我们的本心本旨就不一样了,它的方向目标与我们学佛的不同,你多多体会。我们学佛的就是在本源上下功夫,是宇宙人生真谛的实践证悟,心心念念,人事物等,皆是如此才不忘失菩提心啊!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六祖坛经》原文《六祖坛经》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是禅宗的主要经典。经文主要记载慧能大师的生平事迹和言教,核心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自..

第八识又称为根本识,根本识就是来作为七转识一切的依归,换句话说,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都必须蕴藏在第八意识。俗称灵魂,世间人称为灵魂,我们佛教讲根本识。前六识有时..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弥陀的救度各位法师、领众、台中分会的会长,以及北部、中部的同修:南无阿弥陀佛!念佛道场为当地带来吉祥现在是冬天,前几天台北还下着雨,但是今天阳光普照,风和日丽,..

谦卑(资料图)有些人当他得势或是升官、发财的时候,他六亲不认了,他不了解,这些是不常的,反而傲慢得不得了。或者是他有学问,轻视没学问的;或是他有财富,轻视穷人。这..

楞严经原文及译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於国土。成就威仪。从..

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理净三论宗起源于印度,以龙树菩萨为代表,主要思想理论以龙树有《中论》为依据,一般来说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1、原始时期:以佛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白话注解当佛刚讲完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的时候,无尽意菩萨,就从他的座位站起来,偏露右肩,合起两掌,面向佛说:请问世尊!观世音菩萨,是以什么因..

关于常识

常识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常识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常识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常识。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