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涅槃前的重要教授——七不退法第二组


引  言

《正法念处经》云:“听法功德,于一切功德,最胜最上。“

2021年8月14日至21日,结夏安居最后一旬里,法师带领大众于大圣五台山古文殊寺学习佛陀涅槃前的重要教言——诸比丘之七不退法。

法语甘霖,沐浴身心;字字殷切,悲智深长。大众聚集一处,或思考,或欢喜,或赞叹,至深夜而不觉。

而今,我们将相关文字辑录成集,陆续发布。愿屏幕前的您,能于此聆正声、思佛德、入妙理、趣菩提,共得法喜。

上图:佛陀最后一年行走路线

王舍城灵鹫山——庵摩罗园——那烂陀城——巴陵弗村——拘邻村——那陀村——毗舍离城——竹林丛村——舍卫城祇园精舍——王舍城竹林精舍——郁伽支罗城——毗舍离城——揵荼村——象村、菴婆村及阎浮村——负弥城——波婆城——拘尸那城(佛陀入般涅槃)

上图:圣地——灵鹫山

佛陀晚年住于王舍城灵鹫山时,摩揭陀王阿阇世想征伐邻国跋祗国,派大臣禹舍征询佛的意见,佛陀因此宣说了“诸王之七不退法”。

禹舍走后,佛陀向王舍城附近的比丘们宣说六组“诸比丘之七不退法”。依此“七不退法”,可令僧团兴盛而不衰退。

上图:圣地——灵鹫山佛陀说法台

此后,佛陀在灵鹫山多次说法,然后离开王舍城,带着众弟子开始最后的游化。

“七不退法”今见于南传巴利文《大般涅槃经》最后的《诸佛入般涅槃论》。

南传巴利文《大般涅槃经》,收录于南传佛教三藏的《长部》(Dīgha Nikāya)之《大品》(Maha-Vagga),是记录佛陀入般涅槃前一年里的行历、教化以及涅槃前后情况最详细的一部经典。

七不退法——第二组

第一,不乐于(力行)做俗务;

第二,不乐于(力行)谈闲话;

第三,不乐于(力行)睡眠;

第四,不乐于(力行)交往伙伴;

第五,不怀持邪恶欲望,不陷于邪恶欲望;

第六,不与恶人为友,不与恶人为同伴;

第七,不因获得微小之利益,而于修行途中停止。

第一,不乐于(力行)做俗务

“凡是出家比丘,不应该乐于(力行)做俗务,进入到僧团之后,出家比丘众的心要系在解门和行门,而不应该思维世间的一些想法。”

理解理论,再去实践,这是我们作为出家人最本分的事情。出家人就是因为看到世间的不究竟,才来到圣地,追求真理,走出离之道的。所以作为出家人,在出家的道场,就不应该去思维世间的一切。

“否则,比丘因为忙于俗务,心识相应于世间法而容易堕落,修行也会失败的。”

第二,不乐于(力行)谈闲话

“身为出家比丘不应该乐于言谈闲话。闲话的内容总共有三十七种,在《长部·戒蕴品》里有详细的讲述。好比僧团的出家人在说一些国王的事情,这个叫做“王论”;或者是讲一些“贼论”,就是盗贼的事情。出家人是不应该言谈这些闲话的。”

在声闻缘觉的教法里,佛陀所讲的这些记述得特别详尽。所以作为我们学佛的人,特别出家人,尤其是以后想弘法的,像我们师父就说过,“最好能把三藏十二部看一下”。这些上座部的教法在《大藏经》里全部都有。

这里讲到出家比丘不应该乐于闲谈。我们作为修行人,口要严谨,要少言、谨默,千万不可多嘴、饶舌。饶舌是什么?“若然惹是招非,地狱少你不得”。有时别人无心讲了一句话,你听到了,就把这个当成礼物送给另外一个人,他听你这样把话传过来,心里一在意,和那个人的关系就出现了裂痕,甚至这个小的裂痕会演变得很严重。

过去到寺庙里,哪里能说话?没有什么说话机会的。像我师父那个年代,在佛学院里读了三年书,同房间的不知道彼此叫什么,住在什么地方,老家是哪儿的,都不知道的。大家每天眼观鼻,鼻观心,走路也不往两边看,只往脚前面三尺看,然后照顾“话头”,就参那个。

我到师父身边后,师父首先就教导我:耳朵不要东听西听,东听西听烦恼从中生,特别是不要听是非。耳朵要皈依三宝,就听佛经、咒语、佛号。师父还告诉我:嘴不要多说话,没开智慧,一说就是错,一说就是造业。

我们现在到一些学律的道场,还能看到一些古风,很严格。平时三五成群聊天是没有的,不可以串寮,不可以聊天,天天就学戒背戒,好好消化。参禅的更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你开口就错,叫“禅和子不开口,不知道你有没有”,禅和子不能开口的,就是参,参!

止语,就是强行训练自己控制语言的能力。并且每天晚上睡觉前要反省一下今天说了哪些话,哪些话合适,哪些话不合适。止语的目的,并非是一般意义上认为的为了避免言多必失,担心泄露内心的什么秘密,担心得罪别人,实际上是为了训练自己的心,训练自己的慈悲和智慧。

现在挂止语牌,过去止语牌也不用挂的,反正就是眼观鼻,鼻观心,你不会来惹我,我也不会惹你,大家就好好地在一起,上课、过堂、吃饭。庙里就很安静,只听到鸟语花香,听不到人声音。

但是只要开了悟,那叫“狮子吼”,整个山谷都会震荡。过去没话筒,讲起法来几千人,老和尚往那儿一坐,丹田气一运,声如铜钟,这叫“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第三,不乐于(力行)睡眠 

“身为出家比丘不应乐于入眠,入眠会使身心有呆滞的一种状态。”像过去的这些古德们就说,我们是为了修行来到僧团,所以初夜、中夜、后夜当中只要有一夜来入眠即可,其余的时间要勤劳背诵佛经或者精勤修行。

像我们有时候晚上都过了10点了还在这里学习,这就属于初夜时分了;中夜的话一般从晚上10点到凌晨2点左右;从2点到6点,就属于后夜了。古人说“闻鸡起舞”,就是在寅时,也就是早上4、5点钟的样子。所以有的修行人就是晚上9点钟睡觉了,到了子时(晚上11点—凌晨1点)就起来用功了。

前两天来我们寺院的那位老和尚,他就是日中一食,中午11点吃饭,早上也不吃、晚上也不吃。每天晚上他很早就休息,但是到子时的时候,就在那打坐或者念经了。就如这里讲的,“其余的时间要用来勤劳背诵佛经或者精进修行”。

在《大宝积经》里,佛陀就从身体、行为、智慧、心态等各个方面,向弥勒菩萨阐述了乐于睡眠的二十种过失:

一者懈怠嬾惰,二者身体沉重,三者颜色憔悴,四者增诸疾病,五者火界羸弱,六者食不消化,七者体生疮疱,八者不勤修习,九者增长愚痴,十者智慧羸劣,十一者皮肤暗浊,十二者非人不敬,十三者为行愚钝,十四者烦恼缠缚,十五者随眠覆心,十六者不乐善法,十七者白法减损,十八者行下劣行,十九者憎嫌精进,二十者为人轻贱。

佛陀在世时,规定出家人一天四个小时睡眠,时间是中夜,也就是从晚上10到第二天凌晨2点,其余时间用来精进修学。

实际上我们修行人不仅不能贪睡,还要把睡觉作为一种修行。每天睡觉的时候,就观想这是佛菩萨给我的一张床,我的身体在床上,心在身体里,我要把心护住。我的心是连着阿弥陀佛的,阿弥陀佛白色的光从我的头顶进入,照亮我的心间。我的心融入这一片光明,念着佛号,静静地安住其中。

每天这样训练,训练到哪一天,你就真的放下了。死亡来临,对你来说就是生命的升华。梦寐之际禅定之中,诸佛菩萨加持接引,西方胜境昭示目前,你就可以跟这个苦难的娑婆世界挥手告别了。

睡觉时还要观无常。每天睡前脱下鞋袜的时候要问问自己:今天脱了鞋和袜,不知明天穿不穿?有无常观了,对外在就不会太执着,对身体也不会太看重。不执着了,你的贪嗔痴就没有力量了,慈悲喜舍就生出来了,念佛的心就会越来越清净,越来越清凉。

这样,每一次从睡下到醒来,我们的生命就像获得了一次重生。

第四,不乐于(力行)交往伙伴

“身为出家比丘不应该乐于交往伙伴。有些人不甘寂寞的,只要自己一个人处在一个空间当中,他总是想要去寻找另外一个伙伴。”

修行的人要把身心聚于一处去用功,你如果找伙伴,就需要照顾对方的感情,对方的感受,然后一说话就会废话连篇,动他的心也动自己的心。修行要不怕寂寞,寂寞是一种财富,值得我们去珍惜。

有些人去参加共修,还要再去找同伴。结果好了,整个禅七或者佛七总共才七天,两个人的言行往来就不知道占掉了多少时间。

这个我也深有感触。我曾经去参加一个很向往的法会,但我们是几个人结伴同行。于是到了以后,生活上要相互照应,然后本来说好要住一个月、两个月的,结果法会一结束他们就要走了,那我就很犹豫,不知道怎么办。我也去问别的修行者,他就说,那你还是陪他们回去吧,以后你想来就自己来。所以后来我就是一个人,到哪都一个人,一个人你自己说了算。

这个修行人,有的论典里也讲,要像野兽一样,我们看那个豹子,它就常常是独行的,没有同伴。因为修行的机会是非常难得的,我们不要制造散乱之因,散乱之因里面,交往伙伴是其中的一个。

不要说修行了,读书也是这样的。我认识的一个人,他第一次考大学没考进,回家种了一年地后,又回来复读。他就跟我说,千万不能留在地里,太苦了。所以复读他老认真了,最后考进了大学。考进之后再来看我,又跟我总结,他说,一个人读书想要成绩好,就不能交朋友。不要说女朋友,男朋友都不能交,就一门心思读书,然后想一想你这一年种地的情形。

一个学生想要成绩好,就要一门心思读书,心无旁骛。我们修行也是这样的,要“不乐于交往伙伴”。

第五,不怀持邪恶欲望,不陷于邪恶欲望

“邪恶欲望也就是‘恶求’的意思。什么叫‘恶求’呢?身为出家人,为了要谋求四资具,可能就使一些不法的手段,以不如法的一些方式——以暗示的方式,或者是以欺骗的方式去获得。”

一个人出家要仰赖别人在饮食、衣服、卧具、汤药方面的四事供养,但这个四事供养如果不是以道德感化得来,而是以算命、看风水,甚至给人看病的方式得来,这对一个出家人来说就叫邪命。另外,出家人也不能经商,甚至不能种地。

实际上如果你是在僧团里,这些都不需要你考虑,在僧团,种地不是为了资具供养,盖房子也不是为了经营房地产。

比如说我们建寺院,这明明是大福田,但是我们也不拿这个去过分地宣传,不以此去向信众募捐啊、化缘啊,让信众觉得有压力。我们还是希望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信徒都没有压力,能快快乐乐地学佛。

我们大家到这里来做义工,也是很快乐的事情。为了供养三宝,修一点苦行,这是一种品格,也是我们自己收获的一种修行的快乐。

所以,“邪恶的欲望,就是明明这位出家人自己没有这种德行,可是他在众人面前炫露出有这种德行;他明明没有这种实力,却表现出这种实力,这样的出家人也都是心怀恶求。戒律当中的第四个大妄语,也就是妄说上人法。当时僧团也出现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出家人彼此在众人面前夸谈说:这个人已经证得了阿罗汉圣者,那位比丘已经证得了不还圣者。他们是以不实的方式来宣传这种言论,于是,佛陀就制下了第四条大妄语戒。”

“另外身为修行人,明明没有得到禅定,也在众人面前炫耀自己已获得禅定,明明没有获得道智、果智,也炫耀说获得了道智、果智,这种修行人就是心怀恶求。”

我读这个的时候就很害怕——“我是不是呀?”我如果不害怕,有可能就没救了,我害怕,说明还具有惭愧之相,有惭耻心,这样和大家在一起学习的时候,我就会有一种如履薄冰的心态。讲这些内容,不是说讲给你们听的,这每一条都是佛陀举起的镜子,都是照向我们自己的。

“不怀持邪恶欲望,也不陷于邪恶的欲望”,作为我们佛弟子知道了这个,你的修行肯定不会退,不会衰败。否则的话,你哪里还能解脱?

第六,不与恶人为友,不与恶人为同伴

“这里的‘恶人’指的是什么?有时候,僧团当中也会有些出家人跟你说:‘哎呀,就是犯了个小小的戒,不足为道,没有关系,偶尔犯了也没关系。’可是对于有些戒行清净的出家众而言,只是犯下了微小之罪,也会心怀庞大怖愄,所以对于这种戒行清净的人来讲,用这种方式来怂恿他的出家人,也就是他的恶人。”

在我们的修行路上,能够警策我们的,都是我们的助道因缘。如果怂恿我们不遵守佛陀的教诫,这样的人是我们修行中的恶人,不能与恶人为友,与恶人为伴。

第七,不因获得微小之利益,而于修行途中停止

“微小的利益”,比如有了一些修行的境界,得到了一些禅定,于法有所领悟后,得少为足,后来就没有再继续修行了。

这也就是要我们警策自己,不要于修行的中途停止。不要因为得到一点小小的利益,或者具有了一点小小的功德,就止步不前。

这七条,每一条都是很重要的,我们也只是大概地学习一下,有一个概念。佛陀的这些教诫我们如果没有注意,触到了其中的任何一个,这一生在修行上大概都难以获得大的利益。

但是这些如果你不犯,那肯定天天进步。那些进步你自己都可以知道,所以你会越来越有信心。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佛教慧日

佛教慧日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佛教慧日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佛教慧日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佛教慧日。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