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合大和(二)


保合大和”,就是要保持着这种和谐自然的关系。“乃利贞”:“利”指和谐有利;“贞”是正的意思,而且这个“正”是永远纯正。也就是说,只有顺着和谐自然的关系去做,才能使万物祥和。这种利益是真正的利益,是可以保存的利益,而非眼前的蝇头小利,甚至对长远是有害的利益。在《论语·子路》篇,孔子提醒: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孟子·梁惠王上》记载,孟子不远千里去见梁惠王,梁惠王见面却问:“叟不远千里而来,将怎样利于我的国家?”梁惠王见孟子的第一个问题是问如何得到利益。孟子很有智慧,他引导梁惠王的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大王何必谈利益,愈想得到利益就愈得不到真实的利益;如果不讲利益而讲仁义,真正的利益才能得到。古人所讲的利,不是指眼前不能长久保持、急功近利的利,而是能够平治天下的大利益。达到这种大利必须靠仁义道德。顺着宇宙自然和谐的状态,并且保持这种状态,才能得到真实长远的利益,这种利益没有后遗症,这叫“利贞”。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首”指首领、首脑,或是国君、君王。领导者要成为天下人的榜样,就必须依道而行,按太和之道来治理国家,做到“言为世则、行为世范”,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社会大众的表率,这样才能给天下带来太平,这是“首出庶物,万国咸宁”的意思。君主依照规律治国,万国,也就是天下的国家都会关注他,并向他学习。一个国家能够依道治国,就能让大家生起效仿学习之心,最终就能平治天下。


现在特别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所讲的都是道,如果依道而行,就能把国家治理好。唐太宗李世民用《群书治要》治国,使得万国来朝,开创了“贞观之治”。外国的使者来向中国学习,要通过多重翻译才能与太宗皇帝交流。由此可知当时来中国学习的国家之多。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文景之治”“贞观盛世”“开元盛世”“成康盛世”等,“成康盛世”时的几十年里,监狱没有死刑犯。中国历史上出现这些盛世,说明把天下治理好,是有方法和道理的。我们重要的是要学习其中的方法和道理治理今天的国家。如果体悟不到圣人的境界,将精华的东西,作为糟粕剔除。那么“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虽具有抽象的意义但在事实层面却以自己的知见、自己的水平去取舍。正如“夏虫不可语于冰”,用“以己度圣”的心态对待传统文化就像一个二层楼的人眺望二十层楼的人,不仅无法企及圣人的思维高度,反而将至为精华的东西作为糟粕抛弃了,这是非常遗憾的。

“道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道”是自然而然的规律,是前面所讲的“大和”。“德”就是按照自然规律去做。古人观察宇宙天地之道,将维系人伦关系的人伦大道总结为五个方面,即孟子所言“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处理好这五种伦理关系社会自然和谐有序。其次,还有“仁、义、礼、智、信”构成的“五常”,。“常”,指恒常不变的规律和道理。适用于古代、现代以及未来。最后,还有所谓的“八德”,八德有两种说法,“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去除重复的说法便留下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十二个字,,五伦、五常、八德是古人治理国家的常理、常法。

如果抛弃以上治理国家的常理、常法都,就会出现左丘明说的“人弃常则妖兴”的怪异现象。譬如“父子有亲”表现为父母慈爱儿女,儿女孝敬父母,如果出现子杀父、父告子的不正常现象,就属于妖兴的范畴。所以,君主治国必须顺着太和之道,才能够给天下带来太平。

汤恩比先生在研究了各个国家的文明史之后提出,能够真正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的,只有中国的孔孟儒学和大乘佛法。孔孟儒学的基本内涵是仁义忠恕,大乘佛法的核心精神是真诚、慈悲,都符合太和之道。因此,二十一世纪之所以是中国的世纪,并非指政治、军事、武力方面,而是指中国的文化方面。中国文化的普遍宣扬,不仅对世界不构成威胁,而且能给世界带来真正的和谐。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刘余莉

刘余莉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刘余莉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刘余莉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刘余莉。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