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04诸相虚妄,知妄即觉


影子先生

抖音搜 影子先生,同头像。

阅前提示:

这篇文章讲的是《楞严经》第三卷所讲内容。

第三卷比较难,难在佛陀举例子的视角,共25个例子,如果是我,我就无法举出这些例子,也很难用这样的方法去引导别人。这些例子的出发点一定是彻底破除了物质世界的颠倒障碍,才能这样列举。

而我自然是没有达到破除物质障碍,穿墙化水上天入地,自在无碍,所以出发点的体悟上差很多。

那么,这个章节中的某几个例子或许已经不是特别适合当下这个时代,而我又没有佛陀那么无上的智慧,这个时代的人拥有的那些障碍,我就不知道该如何举例子破除,故此章节不会展开太多。

往期章节

↓↓↓↓↓↓

01你的本来面目

02嗨!出来!

03照见五蕴皆空

前言:

本来这篇文章,能写好几万字,但是太过繁琐,仅仅一个例子【眼入】就用了3000多字,若是25个例子都来展开来讲,估计得5万字起了,分开写呢,说的又是同一个事,所以就只展开了一个例子来详细来说,其他就略过了。

佛陀:

阿难啊,我们用眼睛一直瞪着一个地方,如果长时间不眨眼睛,眼睛就会疲劳,这个时候就会产生一些“乱相”。

我有尝试,但是实在是忍不住不眨眼,所以,大家可以换一种方式来体会。

用手指抵着下眼球,让眼球受到压迫的力量,慢慢的你就会发现,眼前的光明会慢慢的消失,直至眼前一片黑暗。然后再松开手,慢慢的又恢复了光明。而在光明与黑暗过渡的阶段,就会有诸多“乱相”产生。

通过这个尝试,我们看到了“光明”、“乱相”、“黑暗”三种“色相”。

无论是眼睛,还是在我们看来,出了故障的眼睛,其实都是那个(“见性”/“菩提”/“如来藏”)在起妙用,显化了对应的“色相”。

因为明、暗这两种“色相”被我们所见到,我们称之为“见性”。

这个“见性”若是离开了“色相”,也不存在什么东西叫做“见性”。

我们平时说“我看不见了”,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没有光明的情况,所以一片黑暗,无法分别,所以我们会说“我看不见了”。

第二种是眼睛被障碍的情况,要么遮挡眼睛,要么遮挡物体,因为被遮挡的缘故,我们会说“我看不见了”。

第三种是眼睛疾病的情况,我们变成了一个盲人,眼睛出现了问题。这个时候我们也会说“我看不见了”。

无论是哪一种,其实我们的“见”都存在,因为“黑暗”也是我们所“见”的对象。

比如在暗室,或被遮眼的情况,我们不能说“见到黑暗”,就是“见”消失了。

也不能说“所见不同”,就是“见”消失了。盲人所见到的就是黑暗一片,色盲的人见到的也与正常人有所差别,而不同的众生所见到的世界更是有各种的差异。

综上所述,在我们言说“见性”之时,一定是有一个被见的色相的,不管这个是明,是暗。若是“见性”离开了这个“色相”,他也没有一个可以明确指出的体性出来。根本指不出来,因为“什么都看不见”的潜台词,还是“见”到了一个“什么都没有”。

阿难啊,这个“见性”并不是从明、暗的“色相”中产生;也不是从“眼根”中产生;更不是凭空出现,从“虚空”而来。

为什么这么说呢?

若是因为有灯光才有“见性”,那么把灯关了,“见性”也就没了,那么你应该连“黑暗”都见不到了。那么反过来,你说你能看到“黑暗”,“见性”是因为黑暗才有的,那么打开灯,“黑暗”消失,“见性”也应当不存在了,那就见不到“光明”了。

既然不是从“色相”而生,那么一定是从“眼根”而生。若是因为“眼根”才有的“见性”,“见性”必然脱离了“色相”,我们前面说了,根本指不出一个脱离“色相”的“见性”,毕竟“什么色相都没有”,也是一种见到的“色相”。

那么,难道是凭空出现的吗?是从“虚空”产生的吗?如果是这样,那么茫茫虚空既能看到前面,也能看到后面,甚至都能够看到你自己的眼睛,为什么看不到呢?再者说,这是虚空在看,和我们的“眼入”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啊,我们把“见性”,当成是“眼入”的各种因缘才有,是虚妄的。

就如同我们之前所说的例子,开灯之明,关灯之暗,开眼之明,闭眼之暗,这些只是因缘变化的色相,其本来都是(“见性”/“如来藏”)的显化而已,而你要离开“相”去寻找“见性”的一个体性,是做不到的,因为当你言说、思议“见性”之时,这个“见性”也是显化的一个“相”而已。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

之前执着于“明暗色相”,之后又执着于“见性之相”,始终都在“相”里,都在“分别”之中,又如何能明了一切如此简单,无论是“明暗”还是“见性”,他们不都是显化出来的相吗?

这个相是幻啊!

这个“相”就像电影一样,他要动起来的呀,所以才有所谓的生灭变化呀!

可是无论怎么生灭变化,终究是“幻”,是“相”啊!这种生灭变化只是“相”的内容而已啊!这个“相”他爱怎么演怎么演,而“源头”是如如不动的呀!

回到“源头”,哪里有什么“生灭”呢?

只有你迷失在了那个“相”里面,才从“相”的内容中分别出了“生灭”啊!

可是,哪有什么生灭呢?生灭只是“相”而已呀!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我们修行追求“大自在”,脱离了(“相”/“幻”)的束缚,便能获得自在。

那么怎么脱离呢?

知幻即离,不做方便;

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你知道“相”的本质的同时,就已经从“相”中出离,便不再依赖“相”而存在,只要剥离了所有的“相”,“本来”就现在面前。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方才明白:

噢~以前真是迷相为己,认贼作子啊!

噢~原来我离开了那些“相”也能活!

噢~对呀!我怎么能是依赖相而生的呢?

噢~我应当无所依赖,那个湛然常寂、空空如也才是本来啊!

噢~一切原来如此简单,我什么都不是,又什么都是,山河大地皆是我的法身,我与如来无二无别!

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第一段结束啦,之后还有24段,分别是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的五个例子;

接着是色尘与眼根、声尘与耳根、香尘与鼻根、味尘与舌根、触尘与身根、法尘与意根的六个例子。

然后是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的六个例子。

讲完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例子后。

阿难发问:您常说世间变化,皆是地水火风四大和合显化,为什么今天又否认因缘和合,乃至自然体性的说法呢?

佛陀解释说:你先前因落入淫窟,虽有多闻之名,却未有究竟定力,故厌离声闻缘觉之道,发心求无上菩提的智慧,所以今天,我为你开示“第一义谛”。你现在又说这世间的妄想之法,并被其困扰!我再好好的和你说一吧,你好好听,同时也让未来的修行人能够明白实相。

所以,最后佛陀又讲了地性、火性、水性、风性、空性、见觉、识性的七个例子。

接下来就不详细的将每一个例子都事无巨细的讲解了,我就大概的把六入的例子分享出来,而十二处、十八界、七大就简略的概过了。

一、六入

1.【眼入】

已讲。

2.【耳入】

用手指头急促的塞住耳朵,便听到脑中有声音。还有有过打坐体验的同修,当自己处在特别安静的地方,没有任何一点声音的时候,当自己处于超级静的状态,就会听见“电流声”,或者“耳鸣身”,甚至是其他各种的声音。

我们知道“声音”来源于“震动”,那么“静”的时候有没有“听闻之性”呢?(这个“动静”就如同对于眼睛而言的“明暗”)“听闻之性”是从“动”来呢?还是从“静”来呢?是从“耳根”而生呢?还是凭空而生,生于“虚空”呢?

3.【鼻入】

我们快速的抽搐鼻子,时间久了,我们就能感觉到鼻子“冷”的触觉,因为触觉,便分辨出了是否通畅,便有了“通”与“塞”。

“通”的时候我们能够闻到“香臭”之味,那么“塞”的时候,是不是说我们的“嗅闻之性”便不存在了呢?我们又如何能知道鼻子堵塞了呢?那么“嗅闻之性”是从“通”来呢?还是从“塞”来呢?是从“鼻根”来呢?还是凭空而生,生于“虚空”呢?

4.【舌入】

我们用舌头长时间的,不断的去舔我们的嘴唇,生病的人,在舌头上能尝到苦味,没生病的人能感觉到微甜。而我们平时呢,只能感觉到“淡”,既不苦也不甜。

那么我们的这个“知味之性”,是从“甜苦”而来呢?还是从“淡”而来呢?是从“舌根”而来呢?还是凭空而生,生于“虚空”呢?

5.【身入】

我们用冷手去触碰热手,冷热就会传递,相触碰,相合的时候后,我们会对“触觉”更加的能体会到。就比如在夏天,我们的热手去碰别人的热脖子,别人不以为然。但是在冬天,我们用凉手去碰热脖子,别人就会暴跳如雷,是不是这样啊?

那么这个“知觉之性”是从“合”而来呢?还是从“离”而来呢?是从“身根”而来呢?还是凭空而生,生于“虚空”呢?

6.【意入】略。

二、十二处

7.【见/色处】

你看这片树林、泉池,乃至没有色相的“虚空”,若是色相从眼根处产生,那么没有色相的“虚空”又如何明知;若是“虚空”从眼根处出生,又如何明白“色相”呢?若是“见”是从“色相”处出生,那么觉知到的“虚空”显然不是“色相”,那么也就没有什么所谓的“见”,那么谁来觉知“空”与“色”呢?(其他的例子就略写了)

8.【听/声处】用了听到钟声、鼓声而聚集的例子。

9.【嗅/香处】用了将旃檀香点燃的例子。

10.【尝/味处】用了持钵遇到别人施舍醍醐的例子。

11.【身/触处】用了用手挠头的例子。

12.【意/法处】用了以善、恶、无记为法来展开讨论的例子。

三、十八界

13.【眼识界】14.【耳识界】15.【鼻识界】

16.【舌识界】17.【身识界】 18.【意识界】

四、七大

19.【地性】地性,粗的是大地,细的是灰尘,再看灰尘中的灰尘,不断的细化下去,最终只是“虚空”。(这个例子有种物理学微观量子的感觉)

20.【火性】采用了百姓用“放大镜”于太阳取火的例子。

21.【水性】采用了幻师用“珠子”于月亮取水的例子。

22.【风性】采用了微风吹面,吹衣服的例子。

23.【空性】 采用了凿土凿井的例子,类似于之前说过的将此处的虚空带到另一处的例子。

24.【见觉】略。25.【识性】略。

佛陀讲了整整25个例子,若是一一分析,数万字不能言尽,而这中的【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远远比【六根】【六尘】【六识】的表达要复杂很多,大多数人没研究过这些【名词】,所以自然也没有这些【障碍】,再加上我自己也不感兴趣,就不在这里科普而增加【障碍】了,不懂其实挺好的,尤其是【十八界】,【界】之一词很让我费解,不是特别理解这个字用法的初心。

若是你能从第一个【眼入】的例子就明白了,之后的也就不需要看了。

我们看一下阿难经过佛陀不辞疲倦的开示而开悟后,所做的偈子吧。

(还记得当时第一次看,就被这个偈子感动哭了哈)

妙湛总持不动尊

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

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

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

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

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

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

舜若多性可销亡

于十方界坐道场

烁迦啰心无动转

南无阿难尊者

南无释迦牟尼佛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弥陀的救度各位法师、领众、台中分会的会长,以及北部、中部的同修:南无阿弥陀佛!念佛道场为当地带来吉祥现在是冬天,前几天台北还下着雨,但是今天阳光普照,风和日丽,..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谦卑(资料图)有些人当他得势或是升官、发财的时候,他六亲不认了,他不了解,这些是不常的,反而傲慢得不得了。或者是他有学问,轻视没学问的;或是他有财富,轻视穷人。这..

楞严经原文及译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於国土。成就威仪。从..

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理净三论宗起源于印度,以龙树菩萨为代表,主要思想理论以龙树有《中论》为依据,一般来说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1、原始时期:以佛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白话注解当佛刚讲完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的时候,无尽意菩萨,就从他的座位站起来,偏露右肩,合起两掌,面向佛说:请问世尊!观世音菩萨,是以什么因..

原文法会圣众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关于佛学开示

佛学开示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佛学开示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佛学开示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佛学开示。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