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身、口、意”三业中“意”业最重要


为何“身、口、意”三业中“意”业最重要(资料图)

在身、口、意三业方面,意业最重。当代人很多人估计对这个问题看得不是很明白,也未必认可。从现实层面而言,身、口二业都会直接引起严重后果,比如动手打了人,会受到惩罚(拳手相加);动粗口去骂人,也会受到惩罚,比如现在诽谤罪,就是由于造口业而引起。如果从身口二业相比较的角度而言,口业的后果比身业的影响还要恶劣。“好话不出门,流言传千里”,就是口业的表现;苏秦就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结果身挂六国相印,也是口业造成。“口是祸门”,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所以过去脑瓜不清醒的执政者们对防范老百姓乱说话方面很有一套,“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因为乱说话的嘴巴比黄河决口还要严重,可见口这个东西,远比身业引起的后果要严重许多倍了。

从现代的法律层面而言,身与口都要承担法律后果,比如身业方面可以构成多种罪名,而口业也是相同。唯有意业方面却基本上不构成犯罪——虽然在某一特定时期,会产生“政治犯”之类的罪名,但只要没有行动或言语上的表示,一般也不会构成直接的犯罪,最多就被冠以立场不坚定之类的名份吧。

从佛教角度而言,三业之中,意业最重。并不是说意业对人产生的直接伤害最严重,而是一旦产生了不好的念头,就极难消弭。所以佛陀在本经开头便说:“宁常眠寐,不于觉寐之中思惟乱想,身坏命终,生于恶趣”。就是说,哪怕是一天到晚蒙头睡大觉,也不能去胡思乱想。

从上面所说,大体可以看出佛陀的态度。但是我们千万不能错解佛陀的本意,佛陀绝不鼓励我们没事去蒙头睡大觉,佛陀真实的意思是:二者相较之下,倒还不如去睡觉比较好。因为进入了睡眠状态后,总不会胡思乱想。所以佛陀列举了以下几个不能胡思乱想的理由:

1、宁以火烧铁锥而烙于眼,不以视色兴起乱想。

2、宁以利锥刺坏其耳,不以听声兴起乱想。

3、宁以热钳坏其鼻根,不以闻香兴起乱想。

4、宁以利剑截断其舌,不以恶言、粗语墮三恶趣。

5、宁以热铜叶缠裹其身,不共长者、居士婆罗门女共相交接。

上面分列了五个方面,分别是眼、耳、鼻、舌、身。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问题,即单单意识的东西,是形成不了气候的。也就是说,它必须有它的前提条件。上面所说的眼与身等五类,实际上属于五根。与五根相对应的是什么呢?是五境(或五尘)。举一个例子说,当我们眼睛看到朵美丽的花朵,眼是眼根,而眼前所面对的花朵则是眼根所遇到的眼境。此时会产生什么情况?就是我们会将获得的信息反馈到大脑中,再由大脑中枢进行集中处理后,产生喜欢或厌恶的电波和激素(或神经元素)。此时就形成了眼识,生起了分别意识。当这朵花十分好看,我们就会喜悦;反之就会生起厌恶之情。所以佛陀说“不以视色兴起乱想”,就是缘于眼根的原故。

佛教里面有句术语,叫“三事和合成触”。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前面的相关文章中不止一次地分析过。三事比较好理解,就是根、境、识。那么什么叫触呢?这个词非常抽象,它是指根、境、识三者和合时所产生的一种精神作用。而在本经中特别提到了前五触,即眼、耳、鼻、舌、身触。这五触,都是由于依于根而形成的有对——也就是根与境相互为质障,所以叫对触。但到了第六识的意触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它纯粹是一种精神作用,故称之为增语触。如何理解呢?举例说,一个瞎子不可能看到花朵(哪怕他一生下来就是个盲人),但这并不影响他对花的美感或恶感。他完全可以在脑际中构想出某种鲜花,从而产生出某种触感。而有些精神错乱者,也有可能会产生一些虚幻的感觉:好像有人在呼喊他的名字,或者某一天他看到了空中某种灵异神光……这都是意触在起作用。

佛陀并不否认我们的现实存在,而且也从不排斥我们与社会相接触。佛教本来就是从大众中生老病死、酸甜苦辣中产生而来,所以说佛教排斥现实社会,厌恶离俗当然不对。佛教顾忌的是我们接触了一些杂乱的东西后,会产生七上八下的心理反应,也就是思惟乱想。就好像背着妇人过河,背的人早就忘了,在一旁看的人还念念系挂于心头。佛陀说,倘若看了却念念不忘,还不如不看呢!佛陀是让我们去“随缘不变”,可不是让我们去随缘随大流哟!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疏文从狭义来讲,疏文是各种法会、法事之上,凡人祈求于神仙的文函,是沟通仙凡之间的桥梁。疏文介绍从广义来讲,凡是敬奉神佛、祭祀天地、先祖的文函都属于疏文,是沟通天..

《六祖坛经》原文《六祖坛经》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是禅宗的主要经典。经文主要记载慧能大师的生平事迹和言教,核心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自..

第八识又称为根本识,根本识就是来作为七转识一切的依归,换句话说,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都必须蕴藏在第八意识。俗称灵魂,世间人称为灵魂,我们佛教讲根本识。前六识有时..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弥陀的救度各位法师、领众、台中分会的会长,以及北部、中部的同修:南无阿弥陀佛!念佛道场为当地带来吉祥现在是冬天,前几天台北还下着雨,但是今天阳光普照,风和日丽,..

谦卑(资料图)有些人当他得势或是升官、发财的时候,他六亲不认了,他不了解,这些是不常的,反而傲慢得不得了。或者是他有学问,轻视没学问的;或是他有财富,轻视穷人。这..

楞严经原文及译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於国土。成就威仪。从..

关于智慧

智慧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智慧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智慧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智慧。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