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论文】寻找快乐


顶礼上师三宝

放眼三千界 无人不求乐

似乐终变坏 愿住大乐中

一、建立有漏皆苦

《阿毗达磨俱舍论》总体开显了四谛以及无我的道理。四谛中苦谛的现相包含世间形形色色的器情世界,这是分别世间品着重宣说的,而圣者所证的苦谛则在分别圣道品做了说明,抉择“诸有漏行皆苦”道理的偈颂是——

悦意以及不悦意,与除彼外之等舍,

一切有漏皆为苦,如应具有三苦故。

此颂以论式表明:一切有漏法(有法),皆是苦性(立宗),如应具有苦苦、变苦、行苦的本体之故(因)。

若问:三苦明明说的是苦乐舍三受,为什么一切有漏行都会成为苦呢?(如果一切有漏行都是苦,那么就会变成桌子、杯子等也是苦的了,但它们毫无觉知,怎么能说它们也是苦呢?)

《俱舍论自释》中说,正是由苦乐舍三受的力量,才使得有漏行成为悦意、不悦意以及中庸的法,而此三种对境分别与三苦相合,因此说一切有漏行均是苦性。

二、有部和经部的辩论

关于是否存在真实的快乐,《自释》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辩论,现仅从主要观点摘要分析:

问:既然说诸法中有乐受及悦意有漏行,为什么说一切有漏行都是苦性呢?

(一)略述不同宗派观点

经部:三受皆具三苦,是指三受实际都是苦受,都是苦苦。三受在相续断位,一定会变坏,所以因坏苦而成为苦受;三受都是念念生灭,所以因行苦而成为苦受。

有部:乐受有两种性质:一是乐性,这是依自相门说乐受是可爱法;二是苦性,这是依异相门说乐受是无常变坏法。乐受会无常变坏的缘故,一切有漏法均是苦性,但并不否认存在自相乐受。

(二)展开辩论

1、经部立论:

经部、大众部的论师认为:真实的乐受、舍受都是不存在的,一切三受唯一就是苦。只是愚夫颠倒,妄计苦为乐。

理证:

1)所有的快乐之因都是不确定的。比如:人们认为及时、适量使用的衣服饮食、感受的冷暖等,是快乐之因。但如果非时使用、过量使用,就会产生苦受。这是因为衣服等本身是苦因,只是在微量的时候,人们毫不觉察,只有在增盛到一定量的时候,苦相才真正显出来。

2)对治苦时,才生起乐受。假使没有遭受饥渴寒热、疲惫贪欲等苦的逼迫,即便食物、水等资具现前,也不会特别快乐。就像吃饱饭的人面前,再多加的一碗饭不可能再引生他的乐受了。因此所谓的快乐,也只是能对治粗重苦的因,愚夫妄计这是产生快乐的因,其实根本没有乐因。

3)苦减轻时,才生起乐受。愚夫认为的快乐,就像是右肩荷负重担,换到左肩时,右肩的轻松感觉,这也只是对于减轻的痛苦,妄计为快乐。

2、有部驳斥:

1)破“诸乐因皆不定”。这是混淆了因的定义。观待内外因缘和合的不同分位,才是产生乐的因,并不单单是内的所依身和外境。举例来说,煮饭的火要观待所煮炙的分位差别,分别成为熟饭的因或生饭的因,并不是仅仅说火就是因。

2)破“对治苦时方起乐觉”。如果受用殊胜的香味触等产生了乐受,此时是对治了什么苦而生起了乐受?如果说那时对治了粗苦,那么能治的细苦在已灭未生时,那时就应该有极大的乐受,而不只是受用殊胜香味触等的一点乐受,因为此时没有任何苦受的缘故。

在欲界还可以说是对治了粗苦,妄计细苦为乐,那在色界静虑中又是对治了什么苦而生乐呢?色界中没有身苦受和心苦受啊!

3)破“苦减轻时,才生起乐受”。按照分位的道理来说,刚刚卸掉重担的肩膀必定能真实产生乐受。如果仅仅是减轻苦的妄计,那么随着时间的增加,苦受会越来越微弱,那就应成此肩的乐受会越来越增强,但事实并非如此,因此,乐受并不是下品苦受。

有部问:如果说受的自相实际上都是苦苦,那三受是如何安立的呢?

经部答:对世间的下苦、中苦、上苦分别说起了乐受、舍受、苦受。

有部说:乐也应该可以分成下乐、中乐和上乐,这样对于世间的下苦、中苦和上苦,应该分别产生上乐、中乐和下乐,那所有的受就应该只有苦受和乐受两种了,怎么还会有舍受呢?

再从诸地的乐受上问难:佛陀说色界下三定有乐受,那按你的推理,就应该有下苦。色界四禅以上诸地有舍受,就应该有中苦。这样禅定越来越殊胜,反而苦受越来越增强,怎么会有这种道理?

三、孰胜孰劣:

(一)从法相的角度分析。

有部以世间人的现量感受为量,认为乃至一刹那的苦乐受都是自相存在的,不可能否认;而经部则以经中所说,“汝应以苦,观于乐受”,认为苦受是真实存在的,世间人的乐受只是对苦受减轻的妄计。由于经部所承许的乐受是观待真实苦受的减轻而安立的,这就使得以世间现量安立的苦乐舍受难免出现法相混乱的过失,因此,《俱舍论》的作者世亲论师也评价说:“对法诸师,言乐实有,此言应理。”

(二)从修行的角度分析。

有部认为“有漏行皆苦”的真实含义是,虽然苦乐舍三受都自相存在,但由于最终都是会无常坏灭的,因此是从行苦的角度安立一切皆苦,有部引经证明:“诸佛正遍觉,知诸行无常,及有为变坏,故说受皆苦。”经部则按照“汝应以苦,观于乐受”,解释“有漏行皆苦”的含义,即一切受唯一是苦受。

从修行的角度,如果按有部观点认为有自相存在的乐受,就难以打破世人对现世享乐的执着。因为即使能够从行苦的角度解释一切有漏行均是苦的含义,但由于凡夫心粗大的缘故,仍难以认识到细微的行苦对自己的损害,因此还会抱着“过把瘾就死”的态度,以短浅的目光耽著乐受。而如果按照经部观点,看清楚一切乐受只是在苦的底色上颜色稍浅的骗局,就能够让世人在乐得舌头打颤的当下,立刻终止继续耽著此等乐受。因为乐受只是依靠对治了苦的因缘暂时所生的法,与面孔和镜子因缘和合而产生的影像相同,都是虚幻不实的。在感受乐的同时,如果能一眼识破它的虚妄性,认识到它从未脱离轮回苦的性质,就能够当下提醒自己不受欺惑,从而放弃对轮回有乐的耽执,真正生起出离。

四、依上上乘安立

(一)大乘如何安立

依大乘的了义观点,真正的安乐则是安住于心的本性。苦受、乐受是心迷失本性后向外弛求而假立的,本身都落入苦中。依靠心的假立,认为它好,得到了就满意、就快乐;认为它不好,遇到了就忧愁、就苦。因此,只要向外求,心已经迷失;而心不迷失,安住于本性,这本身就是安乐。原因是外在所谓的苦乐,只是因缘合成的幻象,是观待而有的,所以并不真实;而内在本性的安乐,不观待任何法,所以是真实的大乐。

(二)立足大乘进一步破斥有部的观点

有部说“观待内外因缘和合的不同分位,才是产生乐的因,并不单单是内的所依身和外境。”这就说明如果产生乐受,就必须要观待因缘。既然观待因缘,就说明乐受是因缘和合的幻象,并非真实存在。所谓的自相实有也只是在世间现量前可以成立,而根本无法证明圣者面前也存在。如《三摩地王经》说:“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诸根是量,圣道复益谁。”

其余破斥均按照苦乐乃观待假立之理一概破除。

五、结成苦乐之义

所有人均以离苦得乐为目标,但如果见解未树立,所希求的乐也不过是不究竟的快乐。世间人深陷五欲,只希求能够远离逼恼身心的苦苦,获得乐受;目光长远的,能够看清乐受只是一刹那,最终还是会落到坏苦中,因此不追求庸俗的乐受,而希求较为平静的生活,但这也脱离不开行苦;只有真正看清三界无安乐的人,才勇猛希求解脱轮回,以此出离心为动机,再加上人无我的修行,则会证入小乘的果位,远离三界的行苦;但此时并未圆满证悟法无我的缘故,仍然会依靠心的假立而落在细微的苦中,只有真正认识到心的本性,才能常享究竟大乐,彻底于苦告别,再也没有一丝一毫的苦。

以理分析苦乐事,破除世人倒乐执,

如若有误诚忏悔,愿众安住大乐中。

吉祥圆满!

三宝弟子圆烂

2014年12月10日于圣地喇荣

参考资料:

《俱舍论自释》世亲菩萨造

《俱舍论记》普光法师造

《俱舍论颂疏讲记》智敏上师

《俱舍论释》蒋扬洛德旺波尊者造

《四乘指归颂讲记》益西彭措堪布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谦卑(资料图)有些人当他得势或是升官、发财的时候,他六亲不认了,他不了解,这些是不常的,反而傲慢得不得了。或者是他有学问,轻视没学问的;或是他有财富,轻视穷人。这..

楞严经原文及译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於国土。成就威仪。从..

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理净三论宗起源于印度,以龙树菩萨为代表,主要思想理论以龙树有《中论》为依据,一般来说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1、原始时期:以佛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白话注解当佛刚讲完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的时候,无尽意菩萨,就从他的座位站起来,偏露右肩,合起两掌,面向佛说:请问世尊!观世音菩萨,是以什么因..

原文法会圣众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1我们念佛、诵经、放生、供斋或做任何善事,都需要做回向,回向对于我们佛弟子来说,是完整修法或善事的必要组成部分,修完法或做完善事后不回向,功德白白流失,实在是可..

在色达境内一个叫霍西的地方,于1969年(十六绕迥火鸡年)9月22日(佛陀天降日),格花堪布诞生在一个父母亲家族都辈出大成就者的家中。小时候父母带他到色达洛若寺住持罗珠..

关于禅理

禅理网为您提供最新的禅理信息,让您快速了解禅理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禅理。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