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不杀生的说法和戒杀的真正意义


佛教不杀生的说法和戒杀的真正意义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宣说的教义及拟定戒律,许多是来源于对其时社会现象的总结概括,再加以分析后形成的理论体系。

咱们讲“戒杀”,就要先讲讲“不杀生”戒的制戒缘起:

在《四分律》卷二中有记载,佛陀在金刚聚落跋求摩河侧萨罗梨林中,为诸比丘说不净观,赞赏不净观言:诸比丘修不净观,多修习者,得大果大福利。说法后,佛告知诸比丘,他欲于奢能伽罗林中坐禅两个月,“汝诸比丘勿使来往,唯除送食比丘及布萨时。”全部的比丘,遵循佛陀的叮咛,半月内,除 送饭给佛陀的比丘之外,没有人打扰佛陀的静修。

在佛陀静修期间,有的比丘在修不净观时,由于没有佛陀及时明确的指导,修行出了问题。他们见到自己的身体是如此的龌龊无常,由此对自己的身体感到羞惭、讨厌,觉得生不如死,再加上外道神魔的引诱,他们极其厌烦自己有身体,有的人用刀自杀,有的人服毒自杀,有的投岩自杀,也有的让其他比丘自杀。有些比丘来到 鹿林梵志的住处,对鹿林梵志说:“贤首!汝能杀我者,衣钵属汝。”

在魔神的鼓动下,鹿林梵志随即以利刀杀戮了那些比丘,依次杀掉的比丘有六十多人。待到佛陀从静修中出来,在十五日为众比丘说戒时,发现前来参加布萨的比丘明显减少,佛陀便问询这些比丘的去处。阿难便告知佛陀,在神魔的引诱下,众比丘因修不净观而引发自杀他杀的事情。

佛陀知道这一状况后,十分吃惊,为防止伤及众生性命的事情再次发生,因此拟定了不杀生戒:如果任何比丘成心自杀、杀戮他人,或赞赏逝世之美,或许劝告他人自杀,都犯了波罗夷不共住之罪。

释教是导人向善的宗教,根本观念是众生平等性智,大家都有般若才智根器,只需参悟苦修,都可成佛成菩萨。但是,在修行中,重要的是有慈善心,能悲悯众生之痛苦,寻求的是度化众生,使他们超脱自己,跳出存亡轮回。这个大方针且不说,最起码从小的修行看,不杀戮众生便是最起码的践行佛陀教言教义。

“戒杀生”不单单是指不能杀戮人命,也包括了《金刚经》文里佛陀宣说的“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这个“全部众生”。简单来说,便是全部带生命体征的动物、微生物都是生命,都不能杀戮。

佛陀在古印度出行,标配的游览套装就有一个滤水器,一是由于就地取水饮用,不干净,要过滤后再喝。另一个方面便是水中有微生物,要用过滤器把这些小生命再放归水源地。

不能杀生的戒律不只规定咱们不能直接杀戮全部生命,便是协助其他人杀戮生命都是破戒的。比方说,你为他人杀戮生命供给了东西、场所或许其他必要条件,直接促成了这次加害行为,那你就和直接杀戮生命的人相同都有业障果报

捕鱼、杀鱼的人有业障,那为他们供给渔网、渔具的人、制作这些设备的人也相同有业障。

咱们去菜馆点菜,咱们点了一条鱼,尽管咱们没有亲手杀死鱼,但是鱼却因咱们点菜这个行为而死,咱们和杀鱼的厨师是要接受相同的业障。

这在释教上叫“助杀”,相同归于破“杀生”戒的行为,是要禁止的。

当然,修行到究竟的境地,起心动念的“杀生”想法都算是破戒。比方咱们守戒不吃肉,但是一堆人在一起吃饭,看着他人吃肉,自己嘴上不说,心里馋呀,一心想着这大肘子有多好吃,这红烧鱼有多新鲜,尽管最终自己的确没吃,但是心里的戒仍是破了,所以说守五戒的这个“戒杀生”不容易呀。

说点俗事吧,修佛修行,持戒守戒,会有哪些饶益自己和众生的功德呢?

八戒是释教用语,内容包括:戒杀生,戒盗窃,戒淫,戒妄语,戒饮酒,戒着香华,戒坐卧高广大床,戒非时食。许多学佛,修佛的人把这八个戒律了解错了,多以玄学出之,以致于远离佛法真义,诚可叹也!

杀生之戒据《法苑珠林》卷一〇六的了解,则是:此无杀意,慈念众生,不得残害蠕动之类。因此戒杀生之念类于道家之慈,儒家之仁,是佛家之悲。故三教修行都要求有大慈仁者之心,大慈善之念。

这种大慈善之念体现在哪里呢?你手持利刃去杀动物,动物也是有情众生,有感情认识,在生命危急关头,会凄惨嚎叫,会流泪哀求,此刻你可有慈善之念?如有,则不忍杀也!同理,看见他人杀生之时,你在旁边能舒畅吗?所以此为不行杀生榜首,是培育自我的慈仁之心,慈善之念,此同于儒家的“君子远庖厨”。

君子远庖厨,是孟子劝诫齐宣王实施仁术来治国,出自于《孟子》的《梁惠王章句上》。 文中齐宣王本来是想问孟子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想让孟子教他怎样去称霸,孟子反过来去教训他应该用道德善良来统一天下,而不要行称霸之事。

文章里说了一件齐宣王的故事,说有一天齐宣王看见有人牵着牛从眼前走过,就问道:“这是把牛牵到哪里去?”牵牛的人回答:“准备杀了它取血来涂钟行祭。”齐宣王就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得颤栗的样子,就像没有罪行却被判处死刑相同。”牵牛的人问道:“那就不祭钟了吗?”齐宣王说:“怎样可以不祭钟呢?用羊来替代牛吧!”孟子从这处故事里看到齐宣王心里仍是有着慈仁之心,因此以这个故事来劝导他行仁德之治。

这个故事看起来很好笑,不杀牛改为杀羊,不都是杀生吗?但是却有着本质的差异。由于眼前所见,生了慈善之念,就要去实施,如果不去做,那么一朝一夕,这种好的想法就没了,只有一种无情无义的心态,是不好的。

其实佛经里的佛祖割肉喂鹰的故事也是阐明这个道理,释迦佛没有成佛之前,修菩萨道时,在森林里打坐。看到老鹰要抓鸽子来吃,就维护了鸽子,老鹰说:“你救了鸽子,我就会饿死”。鸽子与老鹰都是有情众生,于是佛就割了自己的肉给老鹰吃,这是佛祖生了大慈善之心,见生灵被杀戮而心生不忍之念。当然这是故事,不是教大家割肉来救动物,就算是佛也不行能割肉来喂养天下动物。这是以故事来教训学佛,修佛的人要有这种慈善的情怀,要看护住这种慈善之心。

这种慈善之心有什么用呢?有了这种心态,它能让人的身心和谐,可以更好的看护和保养自身的元气,让元气丰满,然后开启才智。佛和菩萨其实是修行有成的大才智者,大醒悟者,制定的许多戒律是其实是让人修心养性,以利修行。故有戒、定、慧之法,通过戒来修心养性,以培育元气,使自我身心健康,然后才干心神安靖,心神安靖之后才干开启真如才智。所以说释教不杀生戒的真实含义 ,是存慈善之心,以培育身中元气也!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第八识又称为根本识,根本识就是来作为七转识一切的依归,换句话说,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都必须蕴藏在第八意识。俗称灵魂,世间人称为灵魂,我们佛教讲根本识。前六识有时..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弥陀的救度各位法师、领众、台中分会的会长,以及北部、中部的同修:南无阿弥陀佛!念佛道场为当地带来吉祥现在是冬天,前几天台北还下着雨,但是今天阳光普照,风和日丽,..

谦卑(资料图)有些人当他得势或是升官、发财的时候,他六亲不认了,他不了解,这些是不常的,反而傲慢得不得了。或者是他有学问,轻视没学问的;或是他有财富,轻视穷人。这..

楞严经原文及译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於国土。成就威仪。从..

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理净三论宗起源于印度,以龙树菩萨为代表,主要思想理论以龙树有《中论》为依据,一般来说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1、原始时期:以佛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白话注解当佛刚讲完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的时候,无尽意菩萨,就从他的座位站起来,偏露右肩,合起两掌,面向佛说:请问世尊!观世音菩萨,是以什么因..

原文法会圣众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

关于戒杀

戒杀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戒杀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戒杀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戒杀。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