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己,才能成为生命的主人


导师提问:究竟什么代表着我?仅仅是这个身体吗?仅仅是眼前这个会说会动、会哭会笑的五蕴身吗?古往今来,人们不停地追问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导师为什么提出让我们认识自己?这是因为我们一生都在执著这个“自我”的意识。什么是我?我是谁?我们太在乎自己了,一切都从“我”出发,一切都以“我见”和“我的感觉如何”为出发点,而忽略了他人的需求和感受。重新审视自己,才知道我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活着。

我所拥有的东西,不肯放下。比如说:这是我的身份、我的名誉地位、我的利益、我的健康、我的所有一切。什么东西都要附带上“我的”这个标签,已经习惯了。在意识当中执著有一个“自我”,一切价值取向都围绕着“我”伸展开,对我有没有利益呀,对我有什么好处呀。渐渐地,自私自利,享受快乐,贪、嗔、痴、慢、疑全起来了。一切业就从执著“我”展开。这是我的,那是你的,那是他的。由此产生强烈的分别心,对喜欢的执著,对不喜欢的讨厌,也就带来了新的痛苦和烦恼

这个“我”的确困扰了我大半辈子。原因就是将这个身体当作我,以为身体败坏就意味着“我”的毁灭。其实,色身只是生命延续过程中的一个朝不保夕的片断,并不能代表真正的“我”。那么“我”在哪?导师说:哪有什么独存、不变的“我”呢?如果了解其中原理,我们对身体就不会那么在乎,对死亡就不会那么恐惧了。

以前我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话。直到前些天,我参加好朋友的葬礼,让我很感慨。记得和他初次相识的时候,他自我介绍说了一大推头衔。他年轻有为,已经是某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别人都是“徐高工、徐高工”这样叫他。他的离世真是让所有认识他的人扼腕叹息,一切的名誉地位、荣华富贵,化作一抔黄土,一块墓碑。

上午参加完葬礼,晚上接着参加同学的庆生会,让我突然感慨,生与死之间,原来近在咫尺,真是呼吸之间。人来到这个世界走一遭,短的几十年,长的一百年,结果什么也带不走,都如过眼云烟一般。什么名利、金钱、地位呀,算什么呢?真是可笑。有时候还愚痴地为一点蝇头小利,争执不休。

我们单位的领导退休了,年轻人成心逗他,喊他“退休的张大爷”,他生气得不得了,认为年轻人不尊重他。我劝他:喊你张大爷不错啦,喊你老张头又能怎样。都退休了,平头老百姓一个,还那么在乎官衔。还说别人呢,我自己退休后有一天回单位,门口警卫居然不让我进去,不认识我。我心里好一阵堵,心想人走茶凉啊!说白了,还是自我心态在作怪。真像法义说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在自己的情绪中。很多时候,还会被这些喜怒哀乐左右着,无法自主。

人的一生,无论多么看重这个“我”,它终有一死,这就让我必须思考一个问题:人生究竟有没有更高的具有恒久价值的意义?而且这种意义不会因为这个“我”的死亡而丢失?世间上的人,不认识自己,愚昧、苦恼,才会生活得不自在。导师提出让我们认识自己,这是佛教中独一无二的智慧。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够让我们充分了解自己究竟是谁,生命的真相是什么?

通过修学,我能够充分了解自己。净化自己,从净化心灵做起。因为我的心,时常被愚痴、黑暗、无明、烦恼所遮蔽。内心很无明,所以每一种情绪生起的时候,就会掉到情绪的陷阱里。佛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未能证得。当内心这种觉醒的力量被开发出来,认清“我执”给生命带来的危害,我想这应该就是心灵的觉醒吧。心灵的觉醒,是从真正认识“我是谁”开始的!

认识自己,这是佛法关注的根本问题。惟有透彻生命真相,我们才能把握前进之舵,成为生命的真正主人。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恭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赞稽首本然净心地无尽佛藏大慈尊南方世界涌香云香雨花云及花雨宝雨宝云无数种为祥为瑞遍庄严天人问佛是何因佛言地藏菩萨至三世如来同赞..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六祖坛经》原文《六祖坛经》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是禅宗的主要经典。经文主要记载慧能大师的生平事迹和言教,核心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自..

说一些众生不喜欢施舍,劝他施舍,舍了能得种种的福田。我们这道友在这,每天我们这道友,你怎么样行布施,你怎么样施舍?我想每天大家都读经吧,都在学律,都在听课,你把..

每天起来,建议大家都能诵一部《普门品》,比较短。十分钟左右。很多人怕没空。其实中国有句话,叫磨刀不误砍柴工。诵经这个时间不会耽误你一天的工作量,甚至会让你工作更..

1、读了佛经没用上,依然还放在心上,把一切法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是当凡夫,不放在心上你就是菩萨,菩萨跟凡夫差别在此地。佛怎么样?佛根本没有起心动念,这就太高明了。..

经常听到某某师兄谈论,自己的多么多么不听话,忤逆父母,着实让人头痛~!当前社会如此,不孝父母的、不养父母的,甚至于长大之后父母仅有的财产完全夺去,把父母赶走,有!这些..

若是会用,烦恼就是菩提。若是不会用,菩提就变成烦恼。心平百难散,意定万事吉。这是至理名言,万物由心生,由心导。心平气和,没有暴戾之气,灾难自然就会远离;意念坚定..

“娑婆诃”:这是很要紧的。你看大悲咒上有十四个“娑婆诃”,每一个娑婆诃,都有六种意思;所以你记得,无论在任何的咒上,有娑婆诃,就有这六种意思。第一个意思是“成就..

关于心行成长

心行成长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心行成长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心行成长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心行成长。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