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入门知识: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区别


我国是大乘释教的再生区域,所以我国的释教徒,不喜欢小乘一词,一谈便是大乘法门的菩萨道与菩萨行,假如被人戴上了小乘人的帽子,几乎便是奇耻大辱!

现实上,大乘精力,当然伟大,小乘释教,也就确实不好吗?

小乘人的缺点,端在自求摆脱,而此摆脱之道,却非佛果的满意,所以被大乘释教斥为“自了汉”斥为“焦芽败种”。其实,凡是崇奉释教,而达于圣位的境地,他自己摆脱了,也必影响他人走向摆脱之道。辟支迦佛是小乘圣者,但如有人供养了辟支迦佛,便可有愿必成,也将必可得到摆脱之道;佛时的诸大弟子,都是大阿罗汉,阿罗汉是小乘,可是除了少量的例外,肯定的多数,无不尽其所能地去度脱有缘的众生。许多的阿罗汉,当他们尚未证果之前,专事修持,一旦“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之后,便去积极地为僧团群众服务了,比方沓婆摩罗子,便是最好的比如,再如舍利弗、目犍连、富楼那、迦留陀夷等,在他们的行谊之中,底子看不出所谓“自了汉”的惰性来。相反地,我国的大乘释教,比方禅宗祖师,建议于未悟之前要寻师访道,参得个“入处”之后,倒要在水边林下去长养圣胎了。这种大乘精力,岂能不算自了?当然,禅宗的开悟,仅仅悟得一个“入处”,并非便是证果(即便也有或许证得大乘贤圣的阶位),所以开悟的人,未必已能决定不再退转,所以他们仍要如理修持,长养圣胎,而不当即广度众生。

我国释教之隐于山林,而与人间隔离者,与禅宗的风气,有著深远的影响,尽管禅宗之隐于山林,仍能吸收新的份子,但此总不能算是大乘释教所独有的精力。南传的是小乘释教,如说小乘只管自度而不度他人,南传释教应该早已灭亡了,实则竟又不然呀!

大乘释教的义理之高超,境地之广大,这是无可否认的,也是值得咱们大乘释教徒所引以为荣的。可是我国释教之未能将大乘精力充份地表达为实际的力量,也是无可否认的现实,乃至以大乘释教的招牌作为保护,竟把小乘释教的美德也拒之于千里之外了!

大乘经论中,每皆呵责小乘,可是也有赞赏小乘的。咱们都在好大喜功地“迷信”大乘释教(未解大乘胜义,未能如实而行者,仅仅以耳代目,仅仅拾人牙慧,岂不等于迷信),实则尚不足以衡小乘人的心行。故我希望我国释教徒们,应该返身过来,重新必定小乘的精力,再谈大乘也不为迟(其实,原始释教中,底子没有大乘与小乘的问题)。

《涅盘经》中说:“五篇七聚,并是落发菩萨律仪。”

五篇七聚是比丘戒,比丘是声闻众,所以严格地说,比丘戒是小乘戒,比丘也是小乘众,比丘之成为大乘众,乃是由于菩萨戒而来,可是比丘成了大乘菩萨,仍不能因了大乘戒而废弃小乘戒,以此可见小乘戒的重要性了。

《菩萨戒本经》中说:“若作如是言:菩萨何用声闻法为?是名为犯。何以故?菩萨尚学外道异论,况复佛语。”

《地藏十轮经》中说:“三乘皆应修学,不应骄傲,妄号大乘,谤毁声闻缘觉乘法。”

小乘乃是大乘的根底,假如抛弃了小乘,而光谈大乘,除非是大权示现,那就要求升反堕了。可惜,今世的我国释教徒们,尤其是落发弟子,竟在大乘的外衣下,两头落了空,我国释教的衰微,原因即在于此,假如再不猛省回头,便要无法想象了!同路们,不要掩耳盗铃,自我陶醉罢!试问:咱们表现了那一点是独有的菩萨精力?除了素食之外,又有多少成果比小乘释教表现得更好?

有人说,大乘释教是东方文化的遗产,到现在咱们这些大乘释教徒,竟是破落户的守财奴了,乃至连守的职责都未能尽到哩!假如再不反省,咱们将成大乘释教的罪人了。

大乘与小乘释教发心的差异

菩萨道便是自利利他,便是自己搞了解也让众生搞了解,也便是自觉觉他。自己得利益了,同时也让咱们得利益。大小乘的法门,不存在高低,便是发心不同。小乘释教的发心便是:我要把自己修行清净,我要自己得利益,我要自己得摆脱,我要走,我不要再来啦,娑婆国际不好。《楞严经》第三卷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弟子与佛陀有一段这样的对话:

佛陀问他:“你现在这么修,是为了什么呢?”

他说“为了摆脱。”

“那摆脱之后呢?”

“摆脱之后不受后有。”(便是再也不来啦。)

佛陀问:“为什么呢?”

他说:“我辛辛苦苦从粪坑里爬出来,我还要再钻进去吗?”(他必定不要再钻进去了。)

这很正常,这便是小乘的发心。在坐的每一位,我估计也都这样。辛辛苦苦摆脱了,为什么还要再来娑婆国际?太苦啦!都逃离魔爪了,还要再陷进去吗?所以,这时候咱们就要体会到地藏菩萨大愿,地藏菩萨为什么叫大愿呢?悲心无量啊!“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他现在还在地狱里度众生,这便是咱们大乘释教的发心。

怎么学习大乘法门?

大乘法门,咱们能够从两方面来学习。我经常给我的弟子和信众们讲:福慧双修。要修习福德和才智。福是指福报。比方说:衣食无忧、财富具足,这叫福报;慧是指才智。释教从来不排斥财富,我曾经讲过释教的财富观,并且鼓励佛弟子如理如法地追求产业。佛菩萨可是福慧两足尊,都要修的,他不仅仅有超能才智,有神通,还有福报。多大的福报呢?他灭度至今,咱们依然烧香礼拜恭敬他。这便是修来的福报!

“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这句话,咱们都应该听过。什么意思呢?你修一点福报,假如才智不行的话,就像大象挂璎珞一样。大象是神兽,它代表一种力量和威严,可是没有才智,落到旁生道成为动物。大象挂璎珞,挂的都是名牌,都是奢饰品,可是有用吗?它没有开才智!这便是所谓的修福不修慧,福报再大也是愚痴

相同的,“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罗汉重视个人摆脱,听经闻法、修禅定,便是在修慧。可是,他假如不修福报,很少去度众生,去帮助他人,他的福报也就没有了,由于你不种这个福报的因,这是因果铁律,不是佛陀偏心。如是作,如是受。如是因,如是果。这谁都管不了。所以,修慧不修福,罗汉也有或许托空钵,便是没得饭吃。

这是为什么呢?佛陀在世的时候有规则,僧人吃饭有必要讨饭乞食,每天只有七次时机。第一家,不凑巧,他不在家;第二家,人家不待见你,把你轰出去;然后,你就去第三家。一天给你七次时机。假如你的福报不行,或许你真的很倒运,七家都讨不到饭,就只能饿着。所以,就有罗汉出去讨饭化缘,化不到,便是所谓的罗汉托空钵。咱们现在看到这些真实的故事,就要警醒自己,要福慧双修。

你福慧双修之后,你所感召的疆土,你要往生净土,它才是清净庄严无漏的。假如在因地上是有漏的,不满意的,在果位上,证得的果位肯定不是最高的。到最后你仍是得修,有些苦你是免不了的,有些懒你是偷不掉的。所以,还得踏踏实实地福慧双修。

大乘释教的修行者他所要做的工作便是两个:一是拯救众生;二是庄严疆土,庄严净土,便是依正不贰。菩萨通过这两项使命,使有善根的众生都能成就善法或许清净摆脱。菩萨,这个菩萨不是咱们了解的那些圣僧?什么叫菩萨?菩萨泛指菩提萨埵,便是觉有情。菩提是觉,代表才智;萨埵代表有情众生。有情识的众生,上至天、仙、神,下至地狱、饿鬼,这些都是有情众生。菩萨便是觉有情,发这个心的都是菩萨。所以,咱们能够称居士菩萨,法师菩萨,都是能够的,这是广义的。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谦卑(资料图)有些人当他得势或是升官、发财的时候,他六亲不认了,他不了解,这些是不常的,反而傲慢得不得了。或者是他有学问,轻视没学问的;或是他有财富,轻视穷人。这..

楞严经原文及译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於国土。成就威仪。从..

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理净三论宗起源于印度,以龙树菩萨为代表,主要思想理论以龙树有《中论》为依据,一般来说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1、原始时期:以佛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白话注解当佛刚讲完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的时候,无尽意菩萨,就从他的座位站起来,偏露右肩,合起两掌,面向佛说:请问世尊!观世音菩萨,是以什么因..

原文法会圣众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1我们念佛、诵经、放生、供斋或做任何善事,都需要做回向,回向对于我们佛弟子来说,是完整修法或善事的必要组成部分,修完法或做完善事后不回向,功德白白流失,实在是可..

关于入门

入门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入门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入门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入门。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