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华教授:佛教学 第八章 佛教寺院


佛教学

第八章佛教寺院

佛教寺院是佛教僧人生活和修行的地方。一位年轻人投入佛门,出家为僧,寺院就成了他终身的依靠;寺院也是僧人集体和合相处的地方,因此它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在寺院中有着一整套严密的管理制度,以维系这种组织的正常运转;在佛教的发展历史上,佛教在不同地域和国家的传播,又因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而形成不同风格的寺院形态和组织形式。

第一节佛教寺院形成的历史及其不同的形式

一、佛教寺院的形成及其不同的名称

在佛教产生的最初年代,主张“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过云游天下,居无定所的清苦生活。但这必定是个别现象,随着佛教影响的扩大,僧人说法和居住的寺院就出现了。在古代印度,佛教寺院最初称“精舍”。据《释迦谱》所说,精舍是“息心所栖”处,即为僧人息念修行的地方。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后不久,在他成道的摩揭陀国,一位名叫迦兰陀的长者将自己的竹林奉献给他;之后频婆娑罗王在这个竹林中为他建一道场,称“竹林精舍”,释迦牟尼生前多在这里传道。稍后,在释迦常去传道的舍卫城,富商给孤独长者购买了祗陀太子的花园,并赠佛作为传道的场所,称“祗园精舍”,又称“祗树给孤独园”。这两处精舍是佛教最早的寺院。在古代印度,随着佛教的发展,寺院日渐增多。据玄奘《大唐西域记》载,当时的印度,佛寺随处可见,仅摩揭陀国就有佛寺50余所。着名的那烂陀寺,位于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北,“历代兴建,穷壮极丽”,“僧徒数千,游学名僧,通数将万”。据说那烂陀寺“周围四十八里,九寺一门”。

佛教传入我国后,最初的传播中心是以洛阳为代表的京畿首府;而一些外籍僧人应邀来华,是作为宾客受到接待的,因而从一开始就有固定的住所,称“寺”。“寺”一词并不是印度传来的,而是中国固有的一个名词,所谓“三公所居谓之府,九卿所居谓之寺”,如大理寺、太常寺、鸿胪寺等。就是说,寺在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词义就是官署。因此,汉明帝遣使求法,请来天竺沙门摄摩腾等,将他们安置于专门接待四夷远国来宾的鸿胪寺。之后,又在洛阳西雍门外“立精舍以处之”,摄摩腾等“不忘其本”,而将精舍起名曰“白马寺”。洛阳白马寺是相传中国最早的一座佛寺。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寺日益增多,到梁武帝时“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北魏末年“其寺三万有余”。

佛教寺院的名称,除寺外,还有伽蓝、招提、道场、阿兰若、梵刹、庵堂、丛林、窟、院、庙等称。

伽蓝,是梵文 Sanghārāma 的音译,意为众园、僧院,意思是能生殖道芽圣果的地方,是建筑完备的佛教寺院的通称;招提,是梵文Catur-disa(柘斗提舍)音译的略称,意译为四方、四方僧房等,指来自四方的僧众均可住宿的僧房,为僧众共有;道场,是梵文 Bodhi-manda 的译称,又称“菩提道场”。原指佛释迦成道的地方,即今印度的菩提伽耶,后来则泛指一切佛教僧人修道的地方,不问其有无殿宇堂舍;阿兰若,为梵文 Aranya 的音译,意译为远离处或闲静处,即远离闹市人群的修行处,后来称小寺为阿兰若;梵刹亦是梵文音译的复合词,意译为清净国土。另有将寺塔顶端的轮盖称“金刹”。它们为寺塔的最高建筑,是寺院的标志,佛寺也因此被称为梵刹、金刹等。

丛林,一般指中国禅宗寺院,又称禅林,喻禅宗僧众集中相处,如同众树成林一样;又取草林生长不乱之意,喻禅寺法规严密。丛林制度始于中唐,至宋臻于完备,大体形成三种丛林:一称“甲乙徒弟院”,又称“子孙丛林”。这种禅寺以住持世袭制为特点,即住持由本门弟子依僧腊年序继承;二称“十方住持院”。这种禅寺的住持由众僧在官府的监督下选举产生,由天下高僧大德中选合适者担任,可容纳十方僧众来住,故又称“十方丛林”、“选贤丛林”;三称“敕差住持院”。这种禅宗丛林的住持由朝廷任命。

佛寺中的另一大类称“窟”,指依山凿石,形成洞窟,内安佛像并立僧房,形成一大佛寺,故全称曰“石窟寺”。佛教石窟源于印度。在印度有着名的阿旃陀石窟,始凿于公元前2世纪。在我国,石窟的开凿始于3世纪,盛于5~8世纪,着名的如云岗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新疆的克孜尔石窟、四川的大足石窟等。

此外,在中国一般称尼寺为“庵”或“庵堂”。

二、佛教三大支派寺院的不同风格

一般说,汉传佛教的寺院因受中国古代宫殿式建筑的影响,以平面布局,以殿堂廊庑等组成的庭院式建筑为主,并逐渐形成称作“七堂伽蓝”的基本格局,即佛寺都包括七种基本建筑:(1)佛塔,安放佛舍利及其他圣物处;(2)佛殿,供奉佛、菩萨的殿堂,为寺院的中心建筑;(3)讲堂,或称“法堂”,是讲经说法的地方;(4)和(5)为钟、鼓楼,是悬挂钟鼓的楼阁,寺院僧人的起居及各项活动均以钟鼓为号;(6)僧房,僧人的宿舍;(7)斋堂,用餐处。汉传佛教寺院的“七堂伽蓝”在其发展中也有一些变化,比如在中国禅宗兴起后,形成了禅宗的“伽蓝七式”,包括(1)“山门”又称“三门”,是有三扇门的门楼;(2)东司又称东司净房,即厕所;(3)浴室又作温室,是洗浴的地方;(4)佛殿,供奉佛,菩萨的殿堂;(5)法堂,又称讲堂,为禅师开堂说法的地方;(6)库房,又称库院,职事堂,为主持出纳、调配食物的地方;(7)僧堂,又称云堂、禅堂,为禅众坐禅和起居的地方。其中僧堂、净房及浴室又总称“三默堂”,即不能公开称道。在唐朝中期以后,中国禅宗逐渐成为中国佛教诸宗中具有主导地位的派别,并呈现出诸宗会流的趋势,大多数佛教寺院都改为禅寺;而且就禅寺说也向其他寺院靠拢,从而形成了今天常见的“伽蓝七式”。其布局如下:寺院面南,从南至北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是山门,又称“三门殿”;进入山门是天王殿,正面供大肚弥勒佛,背面供韦陀天神,两侧供四大天王;天王殿后是大雄宝殿。这是寺院的正殿,供佛像。明清以来一般正面供三尊佛,中为释迦佛,左为药师佛,右为弥勒佛。其背后供观音像。其两侧为十八罗汉像;在山门和天王殿间的两侧是钟鼓楼;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间的两侧是东西配殿。东配殿称伽蓝堂,供护法神,一般以波斯匿王居中,左为祗多太子,右为给孤独长者。西配殿为祖师堂,禅宗寺院正中供菩提达摩,左为六祖惠能,右为百丈怀海。以上的“伽蓝七式”是寺院主体部分。此外,还有收藏经书的藏经阁,讲经集会的法堂、禅堂,僧人居住的寮舍、客堂,用餐的斋堂、以及戒坛、方丈院等多种建筑,它们分布于主体建筑的两侧,从而构成“院中有院”的建筑群体。在寺院的外墙附近,或寺后还建有佛塔,供藏佛舍利,有的佛塔还建在寺的中央。

藏传佛教寺院又称喇嘛庙,一般分两类,一称崇祀庙,一称学问庙。前者是活佛的住所,以活佛的宫殿为中心,周围环列经殿、佛殿、塔殿及其他建筑,以布达拉宫为典型。布达拉宫始建于7世纪,但大规模营建是在17世纪。它是达赖喇嘛的居所,分白宫部分和红宫部分。白宫是达赖生活起居的宫殿,除宫殿外,还包括北佛殿,供五世达赖的坐像,内有达赖的读经室;东佛殿,正中供宗喀巴坐像,其旁又有一座经堂。红宫位于布达拉宫的中央,供奉历代达赖的灵塔,其中五世达赖的灵塔最大,高14米。学问庙亦有活佛主事,以西藏三大寺为典型。寺中除经堂、佛殿外,还建有四大学堂,僧人分别在这里研习显教、密教、天文、医学,称四札仓。不管是崇祀庙,还是学问庙都是一组庞大的建筑群。藏传寺院的另一建筑特色是塔。不管是塔殿中的小型塔,还是居于寺中的大塔都是一样的,其座基是“亚”字型平台,台基上是一圆柱体覆钵,覆钵上是相轮座,再上是华盖。这种塔俗称喇嘛塔。藏寺佛殿中所供以大日如来为主,居最中央的位置;其次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是藏密中的本尊之一。而最具特色的是称作“欢喜佛”的各种金刚,如密集金刚、胜乐金刚、欢喜金刚、马头金刚,以及二十一度母、大黑天、吉祥天母等。在经堂中还供奉宗喀巴像。

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佛寺一般由门亭、大殿、僧舍、鼓房、戒堂组成。大殿是主要的佛事活动的场所,只供释迦佛一尊,配以佛传和本生故事。南传寺院更突出的特色是塔的建筑,着名的如仰光大金塔、万象的大舍利塔、柬埔寨的吴哥窟以及我国云南景洪的曼飞龙塔。塔一般建在寺中或寺的左侧。其特色是在高高的塔基上建一组群塔,中间为一大塔,大塔的四周建一群小塔。比如我国的曼飞龙塔,由九座砖构白塔组成。主塔居中,高16.29米;八个小塔分列八角,高约9米;九塔座下各砌佛龛,内供佛像。南传佛塔不论大小,风格相似,塔身为覆钵式半圆体,环环托起;塔刹由莲花座托上的相轮宝瓶组成,较藏塔尖细,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

第二节佛教寺院的组织

我国一部重要的讲僧制的书《大宋僧史略》中有这样的话:“今时比丘,或住一林,居一院,皆和众,立条约,束行止。”就是说佛教寺院有着严密的组织和各种制度。现就佛教三大支派寺院组织的基本情况分述如下:

一、汉传佛教的寺院组织

大体这样说,中国汉地的佛教寺院组织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在唐以前汉地寺院基本维持着一种称作“三纲”的组织管理制度,即每个寺院中设三种僧职以管理寺院各种事务。一称上座,由寺中年高望重者担任,总管全寺的事务,所谓“维持法网”;一称寺主,主持一寺的事务性工作;一称维那,专门管理僧众。到唐元和年间(806~820),着名的禅僧百丈怀海撰《禅门规式》即《百丈清规》,创制了禅宗寺院的组织制度,其内容大致如下:在禅寺中以长老为一寺之主。长老不仅德高望重,还是能启迪教化后学的大师,故又称“化主”;长老为了不时地接待弟子们的“请益”参问,住在一间很小的单间中,称“方丈”;寺中的各种事务划为十大类,每一类称“寮舍”,每寮设“首领”一人,将所有的僧众组织起来各司其职。在禅堂设维那一职,专门负责检查和维护寺院的纪律。发展到宋元时代,禅寺的这种组织制度又有了新的发展,更加完备,并被其他寺院普遍采用。这种组织制度是:每一寺院以住持为首,他是一寺之长,又称方丈、“堂头和尚”。在住持之下,设东西两序。西序主持教务,其职事的序列是:首座,即上座,由僧腊年高足以表仪众僧的高僧充任,其职责是辅助住持,处理全寺重大事务;书记,执掌文翰书写之事;知藏,管理佛教经书;知客,担任接待宾客的任务;知殿,管理佛殿、法堂;寮元,主持接待和管理临时过往僧人的工作。东序主持寺务,其职事的序列是:监院,即寺主,俗称“当家”,主持管理全寺的财产及日常事务;副寺,即知库,主管寺院的收支出纳;维那,负责监督检查僧人的仪表及纲纪;悦众,协助维那工作;侍者,专门负责侍奉住持;庄主,负责管理寺院庄园等。在两序之下,又有专司一种事务的职事,如饭头、菜头、火头、水头、门头、茶头、炭头等。就总的情况说,不管寺院组织多么复杂,基本上由四个方面构成,即“四大堂口”:禅堂、客堂、库房、衣钵寮(住持的办事机构)。寺中重大事务,一般由住持会同首座及四大堂口的主持僧开会议决。

二、藏传佛教的寺院组织

藏传佛教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地方性的全民信仰和政教合一的制度,即宗教领袖同时又是政治领袖。这种制度从清前期一直维持到新中国建国后的民主改革前。在这种背景下形成了藏传佛教特定的寺院制度。藏传寺院是一种母子联寺制,比如黄教,以拉萨三大寺和后藏的札什伦布寺为主寺,其他藏区佛寺为属寺。一个较大的黄教寺院都可分为康村、札仓、寺院三级。康村是黄教寺院最基层的组织,又有“家院”之称,是基层僧团食宿起居的地方,有属于自己的牲畜、田产、房舍。康村设吉根(长老)管理;吉根下还有欧涅、拉冈、格根等执事僧。这些职事都由本康村的年资合格的僧人担任。若干个康村组成一个札仓。札仓是僧人接受经业教育的地方,也是康村的上级机构。札仓的主持者称堪布,相当于方丈。由主寺任命,负责本札仓的僧众的教育管理及行政事物,下设襄佐一人,即总管家,协助堪布管理札仓事务;格贵一人,是札仓的监察司法官;翁则一人,即总经师。若干个札仓组成一个大寺,寺主称池巴,即总堪布,一般由活佛充任,其下由各札仓堪布组成的喇吉委员会,重大事务由委员会议决定。池巴之下设吉索2~4人,负责寺院田产及其他经济活动,管理寺院的收支出纳等;协敖2人,管理僧众的名册及纲纪,俗称“铁棒喇嘛”;钦摩1人,为寺级总经师。在藏传佛教中,达赖、班禅是最高宗教领袖,也是最高一级的活佛,其下还有大寺院一级的活佛。

活佛转世制是基于佛教的轮回思想,也是因为藏地僧人一般不准结婚,没有子嗣而采用的一种选择继承人的办法,以达赖和班禅的转世仪式最隆重。当前世活佛去世后,就要组织寻访灵童,在最后确认的2~3位灵童中,由中央大员主持,通过抽签的办法确定新一任活佛,这就是“金瓶掣签”。通过“金瓶掣签”而确认的新世达赖和班禅还要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或批准的手续。

藏传僧人进入寺院,先要在札仓内学习显宗经论,称“贝恰瓦”(读书人),经15~20年的学习,逐年升级,当升到最高班级时,就可考取“格西”(意为“善知识”,是藏传佛教类同博士的一种学位)。取得格西学位也就取得了修习密宗的资格,就可进入拉萨三大寺的上下密院,修习密宗的格西,一旦取得这种资格就可充任堪布。堪布任满称堪苏。当得到堪苏的地位就进入了黄教教阶的最高层次,就取得了可迁升三大寺首席的资格。

三、南传佛教的寺院组织

南传佛教如同藏传佛教,不论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国,还是我国的云南的傣族地区,几乎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全民信仰,因此它们与汉传不同,有着自己的一套特定的寺院制度,但又因国家、民族的不同而千差万别。比如在斯里兰卡,国家设“佛教部”,统管全国佛教,部长由总统兼任;在各大派别都有一位大老长总管全派。在缅甸由国王敕封的僧王是全国佛教寺院的领袖。在泰国亦设终身任职的僧王,僧王下设“大长老会”统管全国僧事;在僧王下,各教区设僧长。在老挝,也实行僧王制,僧王下有各省级的僧长;省级以下有县级僧长;县级下有乡镇级僧长;再下就是寺院的住持。在我国的西双版纳地区,几乎村村寨寨都有寺院,从村寨到地区形成有一定隶属关系的四级寺院。在州所在地有总佛寺,称“大罗阇总寺”,是最高寺院,发布全州统一佛事的日期及有关规定,批准高级僧侣的晋升等;在各勐设勐的总佛寺,称“大罗阇勐寺”,主持全勐的佛事活动,决定下属寺院的住持,批准僧职的晋升;在勐的总佛寺下,每4个或4个以上的村寨建中心布萨堂佛寺,所属村寨的僧人在每月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日都必须到中心佛寺集体举行自恣仪式。中心佛寺负责管理该地区的僧事;村寨佛寺是最基层的佛寺,是僧人日常礼佛诵经的地方,也是对年轻僧人进行文化教育和传授佛教知识的地方。

包括整个南传佛教地区,都几乎有一项规定,就是男性一生都要到寺院中出家一次,或几次,并在寺院中接受文化和佛教知识的教育,否则就被称为“生人”,即不成熟的人,各方面都将受到歧视。比如我国云南傣族等南传佛教地区,男孩1O岁左右就要到寺院学经,称“柯勇”,经过半年学习,合格者可个别或集体受沙弥戒,出家为僧。出家的时间可长可短,最短的3个月。到了20岁,大多数还俗,回家参加生产劳动,只有少数人继续留下深造,并在受具足戒后,根据资历和学识担任不同的僧职。僧职基本分10级,即帕诺(预备僧)、帕(沙弥)、都(比丘)、都龙(住持)、祜巴(都统长老)、沙密(沙门统长老)、僧伽罗阇(僧主长老)、帕召祜(佛师、阐教长老)、松迪(僧正长老)、松迪阿伽摩尼(大僧正长老)。在这10级中,只要成为“都”就取得了住持佛事和担任主持的资格,一旦担任住持就被尊称为都龙(大比丘),从都龙到祜巴的升职以及以后的晋升都十分严格,很不容易。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弥陀的救度各位法师、领众、台中分会的会长,以及北部、中部的同修:南无阿弥陀佛!念佛道场为当地带来吉祥现在是冬天,前几天台北还下着雨,但是今天阳光普照,风和日丽,..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谦卑(资料图)有些人当他得势或是升官、发财的时候,他六亲不认了,他不了解,这些是不常的,反而傲慢得不得了。或者是他有学问,轻视没学问的;或是他有财富,轻视穷人。这..

楞严经原文及译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於国土。成就威仪。从..

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理净三论宗起源于印度,以龙树菩萨为代表,主要思想理论以龙树有《中论》为依据,一般来说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1、原始时期:以佛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白话注解当佛刚讲完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的时候,无尽意菩萨,就从他的座位站起来,偏露右肩,合起两掌,面向佛说:请问世尊!观世音菩萨,是以什么因..

原文法会圣众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