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信仰需要敬畏和向往


信仰需要敬畏和向往

◎问:能不能这样认为,释迦牟尼就是我的一位朋友?

雪漠:不能。当一个人只有对某种精神保持敬畏时,才可能向往它。对一种很伟大的精神的敬畏,是一种智慧境界的体现。最高的敬畏,是一种向往。当然,藏传佛教也强调“佛慢”,就是认为自己就是佛,我与本尊,无二无别,你坚信只要修行,你也能有佛那样伟大的人格。当你真正具备了那样一种人格时,你就跟释迦牟尼一样伟大。如果你不具备那样一种精神时,你就必须对那种精神保持敬畏和向往。

◎问:现在,我对佛教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学问的层面。佛教让人明白了欲望对人的智慧的障碍,叫人放下欲望。除此之外,我没有更多的收获。

●雪漠:那是因为你只看到了一滴水,你并没有进入大海。佛教既是一种学问——佛学,也是一种宗教,更是一种精神。雷锋不信仰佛教,但他却具备一种佛教精神,孔繁森同样也有一种佛教所提倡的菩萨精神。佛教是不太提倡名相的,《金刚经》上就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名词性的东西,并不是真正的精神,如托尔斯泰就有一种典型的菩萨精神,他把土地分给农民,把农具分给农民,放弃版权,其目的是为了利众。

◎问:佛的境界是不是臆想出来的,并不存在?

●雪漠:佛所说的涅槃境界,并不是佛独有,所有阿罗汉也有。而且,只要你按照佛的教诲去实践,你也可以达到那种境界,它像科学一样严谨。几千年来,证得这种宁静之乐的人很多很多。有一些成就师可以往返于佛国之间。一些幻身和梦修成就者相约去佛国听经,他们看到的境界是一样的,这说明有些东西是客观存在的。

佛教不重名相,它只是传播真理。后来的人才名之为这教那教,这宗那宗。其实,佛就是导师,有一些人来提问,佛解答了一些问题,传播了一些真理。他告诉人们,你只要按我的方法往前走,你就会到达那个目的地。后人将此整理下来,就是佛经。而几千年来,达到那个目的地的人有很多。

而且,许多宗教虽然名相上有差异,但却有许多相通之处。当每一个圣人证悟到真理后,都有相通或相近的地方,只是各有侧重,如庄子和老子侧重于形而上的东西,偏于出世。孔子和孟子侧重于形而下,偏于入世,他们虽然是圣人,但他们的智慧离佛教的出世间要求还有距离,他们还没有证悟空性,还没有看破无常,没有证得宁静的涅槃。

◎问:我常想,假如一个人达到老子的境界,如果他愿意的话,他会更能做一些别人很难做到的事,因为他更宁静,更能摆脱欲望的干扰,更能看破事物的本质,老子为什么不做呢?

●雪漠:老子已经做得很好了,《道德经》五千言就够了,几千年仍没有研究透,众说纷纭,但谁也难以穷究其真义。许多时候,他的行为比语言更重要。

◎问:对孔繁森,有人有许多说法,有些说法很难听,说他的目的不纯,他的精神是不是因此而打了折扣?

●雪漠:世人总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当孔繁森为了给两个孤儿增加营养而去卖血时,当他看到一个老奶奶被痰噎住而用口去吸痰时,这时他就远远地超越了好多世俗的东西,完成了人格的升华。这一刹那的那点善念,足以让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人。虽然他生活在世俗中,也需要一些待遇之类,但这并不能妨碍他的伟大。伟人也是人,也有许多毛病,他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他之所以伟大,就因为他在某个时候,他有了超越世俗的精神。

◎问:有好多舍己为人者,也是人,在他舍己为人时,也对自己有损害,这样客观上也是对一个生命的损害,这样是不是也是对资源的浪费呢,要是他保留自己的生命,是不是可以做许多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事呢?

●雪漠:生命很快会消失的,无论雷锋,无论孔繁森,还是别的一些英雄,无论他们如何珍惜肉体,肉体终究会消失的,但他们的那种精神却不会消失,它会给日后更多的人以精神上的滋养。不要以为对短暂肉体的不珍惜,就是对生命的不珍惜。人的生命有多种,肉体消失之后,生命会以一种精神的形式留存下来,照亮更多的人。如果人没有精神,其肉体跟动物没有什么区别。虽然他帮助的,也会是一个平凡的肉体,这肉体也终究会消失。但他舍己为人的那种精神不死,日后许多年中,有人听了他的故事,也会像他那样做人,这精神于是就传递下去了。

佛教的“割肉喂鹰”和“舍身饲虎”亦然。那鹰、虎、身、肉早没了,但那精神却以故事为载体传递了下来,传递给千年后的我们。这精神,早超越了那种肉体上的痛苦,也超越了时空。当我们听到这故事时,心灵会因之而崇高一些,伟大一些,这就是精神的力量。这个世界上,会有许多人因为沐浴了这精神的光辉而受益。

--选自《光明大手印:实修心髓》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楞严经简介《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所谓“大”,是称赞之词,是说经题中的“密因”能成菩提,是为大因;“了义”知晓万法,是为大义..

见地,即知见、认识,见地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内在心灵及外在世界。在佛法修学中,见地是一切言行的指导。“见地”一词,较早见于《大智度论》卷七八。其中说声闻、缘觉、..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疏文从狭义来讲,疏文是各种法会、法事之上,凡人祈求于神仙的文函,是沟通仙凡之间的桥梁。疏文介绍从广义来讲,凡是敬奉神佛、祭祀天地、先祖的文函都属于疏文,是沟通天..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白话注解当佛刚讲完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的时候,无尽意菩萨,就从他的座位站起来,偏露右肩,合起两掌,面向佛说:请问世尊!观世音菩萨,是以什么因..

人生其实就是一场修行,修的是一颗心,修的是一颗不污不垢、淡看浮华的平淡、平和、宁静之心。学会平淡,便会淡看荣辱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让清淡的日子活出精彩;学..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