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照法师:禅修要义 前言


前言

《永嘉禅宗集》是永嘉大师开悟后所写的第一部著作。大师早年学习的是天台教法,对于天台的止观法门深有契入,并且心行完全与《维摩经》相应,从而证悟了诸佛法要,所以《禅宗集》有非常浓厚的天台止观思想。天台止观分为世间禅法和出世间禅法两部分,都属于永嘉禅修初级班需要掌握的内容,其中世间禅法部分已经在《止观入门》介绍过了,出世间禅法部分就是《永嘉禅宗集》。我希望通过对出世间禅法部分的学习,大家要在发心修行的方法上都能得到一个飞跃和提升。

永嘉大师的生平,在《止观入门》里介绍过了。大师是唐朝人,公元665年诞生于永嘉(即现在的温州市区),圆寂于公元713年,世寿49岁。永嘉大师开悟后就将证悟的心境和修行的方法写出来,给弟子们传授,但当时并没有编集成册,直到永嘉大师圆寂后,庆州刺史魏靖把它编辑起来,名为《禅宗永嘉集》,流通于世,指导学人的修行,现在收在《大正藏》里。到明朝的南藏和北藏里又被称为《永嘉集》,还有很多流通的版本,被称作《玄觉集》、《玄觉永嘉集》等等。后来明朝的幽溪传灯大师重新对其进行了整理排序,并更名为《永嘉禅宗集》。

这本著作为历代修行人所推崇,对现在的佛法学人也非常重要。我们知道,任何一门技术、知识的学习,都是理论加实践的过程,那么学习佛法也不例外,也有“宗门”和“教下”两个不可分割的重要体系。宗门是指内心的实证实悟,直接从内心去观照生命的真相。教下是指教理,佛的语言、佛经,也包括祖师大德和过来人的著作,也就是圣人走过的路线,后人修行的路标。比如永嘉大师的《禅宗集》和《证道歌》,大师给我们作榜样,通过修行证悟了佛法后,再把经验和境界介绍给后人,在哪个地方有什么境界,有什么麻烦,会出现什么样的状态、如何去对治等等,这就是“教下”。所以宗门和教下这两样都非常重要,不能偏颇,古人讲“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通教不通宗,昧却主人公”。就是这个道理。佛法如果想要兴旺的话,“宗门”和“教下”就必须齐头并进,既不能以道废言,也不能因言废道。

道理虽然是直的,路却常常是弯的,所以在佛法实际的修行过程中,有人常常会走偏。比如有些人不喜欢学教理,喜欢一开始就实修,这样的人不懂得修行的道路,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如果没有善知识在旁边随时指导和印证,自己修的是解脱法还是世间法,出现的境界到底是真是假,根本无法辨别,非常容易走上错路,修成邪魔外道的机率极高,所以不可不慎。另外一些人却又偏向另一边了,只喜欢学教理,把佛经、祖师大德的言论、公案、咒语背得滚瓜烂熟,对语言文字很执着,能说善道,却从不落实到自己的身心行为当中,这样的结果就是“入海数沙”、“画饼充饥”,徒劳无益。

所以天台宗的祖师智者大师就特别强调要“教观并重”,教就是教理、理论,观就是观行、实修。也就是说修行一定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在理论基础下,再去实践禅法宗门,就会非常可靠了。这个“教观并重”的观点对于时值末法的修行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末法时期鱼目混珠,群魔乱舞,通常不知道别人的修行境界究竟如何,就很难分辨谁是真正的善知识,如果再不学习教理,不掌握修行的正确路线,那修起来就很危险了,这也是我们现在弘扬永嘉禅法的原因之一。

永嘉大师的修行境界是非常透彻、真实的,而且修行路线也很明确,因此极其稳妥。在唐朝时,《永嘉禅宗集》就流传到了高丽和日本,高丽的一位出家人还编辑并注释过它。我国自宋代以后就有很多人对它进行学习和注释,现在也有很多译本在全世界流通,对修行人都有很实际的指导意义,让修行者有理路可循、有实证可依,所以我相信永嘉禅法必将重放异彩。

《禅宗集》语言虽然非常精练,内容却很丰富。考虑到现代的社会大家都很忙,如果深入细致地讲解下去,可能会让初学的人望而却步,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就失去了进入佛法妙境的机会;如果直接翻译原文呢,味道又会很淡很涩,不适合现代人的口味,甚至会让我们产生错觉,以为《永嘉禅宗集》不过如此嘛,也没有什么意思,这也会障碍大家的修学之路。所以我考虑再三,决定还是按照原文的实质内容来讲,只把大家最应该掌握的部分深入一下。想深入了解其它部分的人可以继续去看原文,或者留待以后我们再进一步交流。这样就可以既讲解了永嘉禅法的主要内涵,又能让大家在生活和修行当中有个下手处,能用学来的这些知识对照自己,起到观心、安心的作用,这个才是最关键的。

在不了解佛法以前,人们基本上都是按照错误的认识去生活的,这是与生俱来的颠倒,谁也没有办法避免。因为身心行为与真心佛性相违背,所以活得很不踏实,心永远不会安,无论穷困潦倒还是荣华富贵,总会感到浮躁和迷茫,这都是不了解人生真相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现在终于有机会学大乘佛法了,可以了解人生的真相了,本来是千载难逢的解脱机会,但是如果只是学而不去实践,佛法就起不到任何作用,只是纸上谈兵就没有什么意思,除了白白浪费时间和口舌之外,没有任何积极的意义。所以佛法是非常重视实践,即重视实修和实证的,甚至可以说,离开修证就不是真正的佛法。

《永嘉禅宗集》所说的法是非常有实践意义的禅法,这些内容都是永嘉大师针对学人普遍存在的修行问题所作的开示,还有永嘉大师自己实修证悟的境界,当时也没有分章节,只是很零散地记录下来而已,所以其中还包括给玄朗大师的一封回信。

后来魏靖居士把这些内容都编辑在一起,分为十个章节,并按照自己的理解排列了顺序。当时永嘉大师已经圆寂,这个排列顺序应该没有得到过大师的认可,似乎存在一个小问题,就是把“皈依发愿”这个内容放到最后一章去了。

我想这可能是魏靖居士对佛法的整个修行体系并没有完全掌握的缘故。他是站在居士的角度来编辑的,所以他的顺序是:第一篇为慕道志仪,就是羡慕修道;第二是戒骄奢,就是既然羡慕修行人,就要戒骄戒躁,开始培养德行;接着是集资净障、奢摩他、毗婆舍那,就是消除业障后直接修止观、修平等舍;然后才是三乘次第、理事不二等等;这个顺序完全符合一个信行居士的心态。

佛陀曾开示过修行人有法行和信行两种:像现在很多藏传佛教的信徒都是信行的,汉地法行的较多。法行就是先要把道理学懂了才会如法地去做,所谓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按照这个次第去修行的就叫法行。信行就是对善知识很有信心,就按善知识所说的去做,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就像把牵牛的绳子交到牧牛人的手里一样,这就叫信行。

魏靖就是按照信行的次第编辑的,比如居士开始学佛就是首先很羡慕出家人,觉得出家人修行条件好,感叹自己现在福德不够、业障多,出不了家,策励自己好好向出家师父学习,净修三业、集资净障;修完了这个,居士就觉得要去找个师父,学个法门后就开始修行,修行有问题了再去找师父或找经书来解决,所以他把止观放在前面,把理和事放在后面,这样的次第也是很合理的。但是他把皈依三宝这个非常重要的修行前提忘记掉了,其实对于整个学习佛法的体系来讲,无论是在家出家、信行法行,皈依三宝都是要摆在前面的,因为这是修学佛法的基础之一。

所以到了明朝,幽溪传灯大师感觉这个问题比较严重,就发心重新编辑了《永嘉禅宗集》,把“皈敬三宝”调整到了第一篇,后面依次是“发宏誓愿”、“亲近善友”、“衣食警诫”、“净修三业”……这个顺序就是按照实际修行的规律排列的了。修行首先要皈依三宝,然后要集资净障,就是积聚资粮把业障消除掉,我们才能安心办道,再后来才是具体的修行入门方法,也就是三乘次第、理事不二等等。

学佛有三个必备的基础——皈依、发心、持戒,其中皈依三宝最为重要。如果我们不能皈依三宝,人生就没有真正的方向感,或者说真正的人生目标就没有树立起来;皈依了三宝以后,我们的内心就有了佛法做依靠,以后无论心情好坏、境界优劣,我们都会想到自己是按照佛陀的正法在生活和修行,即使有些风浪也是暂时的,有些快乐也是过眼烟云,都是正常现象,都不会妨碍学佛的目标和方向。如果我们没有皈依三宝,只是羡慕修道人这种外在威仪,那就很容易被表相所迷惑。比如看到一个修行人的衣食很简单,或者走路很威仪,就觉得他是真善知识,甚至以为这就是修行了,这就忽略了学佛的实质,也就是内心贪嗔痴的灭除,以及智慧慈悲的开发,修行就只停留在外表上,深入不到内心里去,就不能与正法相应了。而皈依了三宝后,无论遇到什么表相,都会一心依靠在三宝上,行的就永远是正法。

第二个基础就是发心。发心也就是发四宏誓愿,以及更多无边广大的愿心,这是我们整个修行的动力,称作“愿力”。如果没有愿力的话,我们也会很危险。俗话说“顺则凡,逆则仙”,修行要有逆流而上的本事才能有所成就。刚开始修行的时候,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七情六欲俱全,如果没有愿力的支持,很容易就被世间的五欲洪流给冲回来,继续以财色名食睡为人生享受的凡夫生活,生命就无法得到提升,所以发心对修行非常重要。发心其实就是我们对生命的一种承诺,也就是我们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想实现一个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正确的发心会给予我们克服困难的力量,保证修行不会间断和退转。

第三个基础就是持戒。皈依和发心以后,我们就成为一个修行人了,所以就要具有修行人的行为规范,也就是持戒。其实持戒就是对自己和身边的人要有一个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我们的发心要有责任感,这就是一个修行人最基本的心态了。按照持戒的心态去修行,我们就不会遇到任何危险。

以上三条都是任何一个修行人首先要具备的基础,是修学佛法的基石。所以我还是赞成幽溪传灯大师重编后的顺序,也就是先要做好一个三宝弟子,然后要修福修德,在有德行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佛法的修行次第和内容,把理和事都弄明白以后再踏踏实实地去用功。这个次第安排也基本符合我们现在人的修行需要。

现代人去佛已远,而且越是末法时代,信心就越难生,跟古人的修行基础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就不能光按信行的次第来修学佛法。法行就比较契机,因为信息的传播和流通在现代社会非常方便,电视、电脑、书籍等等让我们很容易就能接触到佛法,如果大家有了正确的理解,就必然会对某个法门,或者某部经典产生信心,然后再依法修行,证悟佛法的妙旨,这样的过程就非常踏实、稳妥,能够得到佛法的受益了。所以我们按照幽溪传灯大师的编辑顺序来讲解《永嘉禅宗集》。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谦卑(资料图)有些人当他得势或是升官、发财的时候,他六亲不认了,他不了解,这些是不常的,反而傲慢得不得了。或者是他有学问,轻视没学问的;或是他有财富,轻视穷人。这..

楞严经原文及译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於国土。成就威仪。从..

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理净三论宗起源于印度,以龙树菩萨为代表,主要思想理论以龙树有《中论》为依据,一般来说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1、原始时期:以佛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白话注解当佛刚讲完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的时候,无尽意菩萨,就从他的座位站起来,偏露右肩,合起两掌,面向佛说:请问世尊!观世音菩萨,是以什么因..

原文法会圣众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1我们念佛、诵经、放生、供斋或做任何善事,都需要做回向,回向对于我们佛弟子来说,是完整修法或善事的必要组成部分,修完法或做完善事后不回向,功德白白流失,实在是可..

在色达境内一个叫霍西的地方,于1969年(十六绕迥火鸡年)9月22日(佛陀天降日),格花堪布诞生在一个父母亲家族都辈出大成就者的家中。小时候父母带他到色达洛若寺住持罗珠..

关于达照法师

达照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达照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达照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达照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