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心清净,才能生起功德


心清净,才能生起功德

有些人不行善甚至不肯帮助别人,因为他们觉得这对自己没什么好处,其实他们不明白,善有善的反作用力,恶有恶的反作用力,也许它们不太明显,但它们确实是存在的,并且会影响人的一生。很多人,死了就是死了,跟虚空中飞过的苍蝇和半夜盛开的昙花一样,都留不下任何痕迹。

人们常说功德,真正的功德是一种行为的反作用力。用力打木头,你的手也会痛,这就是行为的反作用力。一切都由行为引起,行善得善果,做恶得恶果。正如俗话中所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有些人不行善甚至不肯帮助别人,因为他们觉得这对自己没什么好处,其实他们不明白,善有善的反作用力,恶有恶的反作用力,也许它们不太明显,但它们确实是存在的,并且会影响人的一生。就像托尔斯泰,他是个大作家,同时也做了很多善事,他的伟大人格反映在作品中,使这些作品成为了传世之作,这是无法单凭文学技巧达到的。而很多人,死了就是死了,跟虚空中飞过的苍蝇和半夜盛开的昙花一样,都留不下任何痕迹。

明白这一点,需要正见的指引,苦修也需要正见的指引。

举个例子,你有一个朋友,他是个骗子。你发现并坚信他是个骗子的时候,这就是你的见地。你拥有这个见地之后,就不会相信他说的任何话,那么这时候,你就已经解脱了。同样道理,当你发现并坚信世界和轮回都是巨大的幻化与无常,没有自性,如梦如幻的时候,你便拥有了这个见地,那么这个世界就对你构不成什么诱惑,你也没什么好执著了。这就是正见。

再者,功德是从清净心中生起的。当你行善的时候,内心清净,就会生起功德,不清净就只能得到福德。

一个故事里这样说道:有个善人,每天都供天神。天神被感动了,下界来问他需要什么。天神说,你求啥都成,荣华富贵,惊天权势,都成。善人说,他不喜欢这样,只希望能清清净净的,有种无求的快乐。天神说,你求的,叫清福,连我都得不到,更无法给你。为什么呢?因为那清福,不加外求,也无关神通,仅仅源于自己光明清净的内心。想要实现它,你必须超脱外物及欲望。超脱外物及欲望,没有一丝执著,你就会得到终极解脱。

真正的成就者没有任何执著,甚至对解脱的智慧也不执著,但是他们对于自己所证悟的,永远不会失去,也不会忘记。比如有人知道1+1=2,那么无论何时都不会忘记它,放屁时知道1+1=2,打喷嚏时也知道1+1=2,生病时还是知道1+1=2。无论示现如何,都不会影响他的伟大,他仍然是圣者。

藏族里有一句话:圣者行了凡间事,他的心仍然是圣洁的。虽然他可能像一般人那样劳作,他却仍然融在自己的光明本性中,了无牵挂。

所以说,一个人必须要有清净之心才能生起功德,但对清净心也同样不能执著。我们只要见到真心,然后保任真心就可以了。保任真心的时候,你的行住坐卧都是真心的妙用,自然会为你带来许多善的反作用力。但你要特别小心,不要把虚无主义的顽空当成真心,更不要去保任它。堕入顽空的人就像是一块石头,就算静静待了百年或千年,依旧没有任何功德,也永远不能觉悟

很多人常把“福德”和“功德”混淆,其实它们是两回事。福德多带有功利色彩,比如求福、求报、求寿,求这些时心并不清净,因为有各种欲望和执著。比如有的人向观音借库,祈祷说“我来年要赚一千万”,有的人则祈愿全家人长命百岁,这都是在求福报。如果你不求这些,而且心很清净时,善行所积累的就是功德。

很多人一生很富有,也做了许多善事,却生不起一点功德,就是因为他们心有所求。当清净心生起,功德与福德都不求时,其行为才会有功德。托尔斯泰办学时没有想过要得到后世的美誉,但他确实得到了。这也是行为的反作用力。

做事的时候心要是非常清净,就可能生起功德。功德是帮助我们证悟的。但我们修行并不是为了求功德,真正的修行本身就是目的。有求的时候你得到的是福报,福报就是健康、平安、财富等世俗所说的好报;如果这时你的心仍然很清净,不执著于它,并能发起利众大愿的话,就可能生起功德。

不过,有时候,福德也是必要的,因为它可以为你的修道积累一种“资粮”。比如说一个人经常布施供养,看上去他把东西都给别人了,但实际上因为“业力”――行为的反作用力,他仍然拥有自己所布施和供养的一切。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的行为有没有生起功德呢?功德生起的外现是:第一,执著少了;第二,贪、嗔、痴、慢、妒少了;第三,心清净了;第四,利众的慈悲心增长了。还有一种说法是:第一,智慧变得越来越清明;第二,定力逐渐增强;第三,不会再让世间的东西诱惑心灵。

在这些中间,最主要的是执著的破除,因为真正的功德就是执著的破除。以世间福报的形式出现的是“福德”,比如说最近财运很好,工作也很顺利;以出世间形式出现的叫“功德”,对于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不执著,比如说会去努力做某事,但是假如这个事没做成的话,也不会烦恼难过。

我们举个例子,以“供养”而言,如果你的心中并没有供养者、被供养者、供养这些概念,也就不执著于某种功德,这时就自然会生起功德。所以,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要执著。

心性的明白和修行过程中间智慧的出现,也都是生起功德的体现。一些人在不求功德的情况下有了利众行为,功德就能产生,同时福德也有了。但是,如果你一心求功德,就只能产生福德。

比如说,一个作家不求功德和福德,但他写的书产生了许多善的行为,带给世人诸多清凉,让人们受到真理的感染。当这种善的行为和诸多清凉产生一种反作用力的时候,书的作者就能同时拥有功德和福德。当这种善行一直持续下去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马太效应”,他就会拥有更多的功德与福德。

--选自《让心属于你自己》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一个简单的地藏忏愿仪轨、迅速的消业障送大家一个比较简单的地藏忏愿仪轨,是我在寺院一个法师给我的,他拜了很多遍,很管用的,地藏宝忏一心顶礼。十方常住三宝(一拜)一心顶礼..

编者按: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佛教告诉我们生命的真相绝非我们的肉眼所看到的那样。这一篇嘎玛仁波切的开示,依据佛教的理论详细讲述了人死后最初阶段的生命流转历程,恐怖..

楞严经原文及译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於国土。成就威仪。从..

楞严经简介《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所谓“大”,是称赞之词,是说经题中的“密因”能成菩提,是为大因;“了义”知晓万法,是为大义..

二谛是佛教关于认识和真理标准的重要学说,曾对佛教的传播起了巨大的作用。二谛,指两种真实或实在的道理,它包括真谛和俗谛。真谛指佛教的真理,又称“胜义谛”或“第一义..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尊胜佛母心咒》教念及功德利益

疏文从狭义来讲,疏文是各种法会、法事之上,凡人祈求于神仙的文函,是沟通仙凡之间的桥梁。疏文介绍从广义来讲,凡是敬奉神佛、祭祀天地、先祖的文函都属于疏文,是沟通天..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