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阳德享盛名,阴德天报之


『四、覆者,于自作罪,恐失利养名誉,隐藏为性。能障不覆,悔恼为业。谓覆藏者,后必悔恼不安稳故。』

第四个覆的体性,是『于自作罪』。说这个人会产生覆藏,是他先前已经造了罪业,可能是杀生、或者偷盗、邪淫、妄语,造了罪业之后,恐失利养名誉,不敢把这个罪业表达出来。为什么呢?因为大家知道之后,就会失去对他的供养与尊重。不想让自己既有的利养跟名誉失掉,怎么办呢?『隐藏为性』,只好把罪业给覆藏起来,就是把它遮盖起来,不让人知道。有什么作用呢?『能障不覆,悔恼为业。』这种行为当然会障碍我们发露,不发露有什么后果?『悔恼』,你会因为覆藏而心生后悔、懊恼。

『谓覆藏者,后必悔恼不安稳故』,因为你覆藏,使令你的罪业增加,等到得果报时,本金加利息,最后你会悔恼与不安稳。当这个罪业藏在你心里面,平常是弟子心不安,临终时心更不安。因为罪业的本质是扰动的,没有忏悔清净,平常不安,临终也是不安,所以是『悔恼不安稳故』。它的体性:『此以贪痴一分为体』,它的体性也是混合的,是贪和痴──『恐失财利名誉』是贪,『不惧当来苦果』是痴。为什么要覆藏呢?因为有所贪求,贪求名闻利养,恐怕失掉,所以才会这样做,这是有贪的成份;而你以为把它覆藏起来就没事,不知道罪业能感得恶的果报,你不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这就是愚痴

佛陀在经典上教导我们:对于善法我们要覆藏,不论你成就什么功德──戒、禅定般若波罗蜜功德,不要告诉别人。你要做善事,趁着三更半夜晚上的时候,偷偷把所有的厕所都洗得很干净,第二天没人知道是谁做的,这就是一般常说的:阳德享盛名,阴德天报之。如果你做了善事,大家都知道了,享盛名,大家都赞叹你,那你的福报也折损了。反之,做了善事你都不讲,这时候上天会来报答你。所以我们对于善法是覆藏、不让别人知道,自己有功德,谦虚一点、含蓄一点;但是对于恶法一定要发露,把心中的罪业表达出来,这样罪业的势力就会消减。

对于发露,小乘法的发露,一定要面对一个人,一个同梵行的;好比你受了五戒,就向受五戒者发露;受了菩萨戒,就向受菩萨戒者发露;你是一个比丘,向比丘发露。但是我看《瑜伽菩萨戒》,在大乘法中,它开缘向佛菩萨发露,因为以大乘的角度,认为佛菩萨并没有灭度,如果你觉得现前没有你可以发露的适当人,那你可以向佛菩萨发露。当然以大乘的角度,我们的本尊不只是一座佛像而已,祂是有明了性、没有灭度的;你至诚的向本尊发露,把你的罪业发露出来,在本尊面前,宣布立誓永不再造作,这样也能够构成发露。所以我们内心有罪业,一定要:忏悔则清净、忏悔则安乐。忏悔以后,才能生起二种力量:第一个清净的功能,第二个安乐的功德。所以应该以发露来对治这个覆藏。

『五、诳者,为获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能障不诳,邪命为业。此亦贪痴一分为体。』

『诳者,为获利养』,诳是怎么出现的呢?是为了要得到别人的财富,或者是得到别人的恭敬─利养跟名誉,因此而『矫现有德』。矫就是伪装,你本来没有这种功德,但是你想要得到利养跟名闻,怎么办呢?只好伪装,外表伪装成有道德的样子。那么『诡诈为性』,诡诈就是欺骗,就是说你实在没有这种功德,为了得到别人的财富、尊敬,就表现出这样的功德来,内心当中有欺骗、诡诈性。

『能障不诳,邪命为业。』以这样诡诈的心情,就会生起五种邪命。所谓邪命,律上说:是以不如法的方式,去获得利养;就是不用正当的方法来维持生命。在律典上安立了五种邪命:

第一诈现异象:诈,就是诡诈,故意现出一些奇特的相貌。律宗提出了二种相貌:第一个不食五谷,好比吃饭的时候,你不吃饭,就只喝开水、水果,长时间都是这样不食人间烟火。第二个卧刺投炭,睡觉时你不睡在床铺上。睡在那里呢?睡在有刺的荆棘上,或是整个身体躺在燥热的炭堆里。当然,你把色身破坏了,内心的烦恼还是不能破坏;内心的烦恼是要用四念住来对治,不是用炭啊、刺啊能够对治的,这就是我们讲无益的苦行。这二种都是属于诈现异象,故意现出一些很特殊的相貌,目的是为了让信徒看到,对你心生恭敬、供养。

第二自说功德。你看到信徒,不为他开示佛法,尽是赞叹自己的功德──我这个身、口、意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波罗蜜的功德,有种种的功德。因为你这样自我赞叹,信徒就会供养你了。自己宣说自己的功德。

第三占相吉凶。我们比丘的责任是以法为师,以法师人,但是你不是。去做什么事呢?为人家算命卜卦,众生就供养你,这也是邪命。

第四高声现威。你看到信徒的时候,故意讲话很大声、现威势,人家看到你讲话大声,对你有敬畏,就供养你。

第五说所得利。是说你看到信徒就说:某人前几天供养我多少钱,又供养我什么东西,称赞自己所得到的利养。其实是在暗示对方,你也应该这样供养我才对呀。宣说自己所得到的利养,这也是一种邪命。

律宗列出了这五种邪命,当然这五种邪命的生起,主要就是为获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这是诳所表现出来的五种相貌。也就是:实际上你没有这些功德,但是你故意表现这样的相貌。当然,这样的诳不能维持太久,终究会被发现的,我们要摄受众生,还是要有真实的戒定慧功德。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谦卑(资料图)有些人当他得势或是升官、发财的时候,他六亲不认了,他不了解,这些是不常的,反而傲慢得不得了。或者是他有学问,轻视没学问的;或是他有财富,轻视穷人。这..

楞严经原文及译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於国土。成就威仪。从..

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理净三论宗起源于印度,以龙树菩萨为代表,主要思想理论以龙树有《中论》为依据,一般来说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1、原始时期:以佛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白话注解当佛刚讲完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的时候,无尽意菩萨,就从他的座位站起来,偏露右肩,合起两掌,面向佛说:请问世尊!观世音菩萨,是以什么因..

原文法会圣众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1我们念佛、诵经、放生、供斋或做任何善事,都需要做回向,回向对于我们佛弟子来说,是完整修法或善事的必要组成部分,修完法或做完善事后不回向,功德白白流失,实在是可..

关于净界法师

净界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净界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净界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净界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