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利与利他的统一


这个星期,我们学习《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文中说:“在很多人的感觉中,利益他人似乎必须以损失个人利益为前提。”末学确实一直是这样认为的。

记得早年学《智者大师别传》时,看到大师在临终时告诉弟子:“吾不领众,必净六根。为他损己,只是五品位耳。”末学对这段话的理解是:如果我不领众修行,我可以修到六根清净位;由于领众修行的缘故,只得到五品弟子位。所以,末学一直认为,利人对自己有损,除非自己修学有成,才能象菩萨一样自在众生。同时,末学早年读《高僧传》,看到很多高僧大德都是在水边林下独自修行,成就后再来度众生。于是,也强化了“只有修成后才好度众生”的思想。

在本课法义中,导师说,佛教认为自利与利他是统一的,凡是有利于别人的行为,必然有利于自己。末学感到有些迷惑,及时请教辅导员法师。法师结合自己的体会,并从服务大众的层面为末学进行了两方面解说。

1、个人解脱与度众要把握好度。如果不重视个人解脱而去度众生,会在解脱位次上损己;或者说,如果悲心过切,在修个人解脱行上会较弱一些。也就是说,一个人要量力而行。如一个人只能挑60斤,那就不要挑80斤或者更多;如果挑了80斤或更多,就会损坏身体,或者会有更严重的损失。因此,在个人解脱修行与度众之间一定要把握好度。

2、智者大师并未否认利他行。大乘菩萨道的修行就是以菩提心、利他行为核心,而此正是建立在出离心、解脱行的基础上。在菩萨道的修行过程中,如果能把握好度,从更长远的结果来看,解脱道和菩萨道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接着,辅导员法师与我分享了她的个人体会:在三级修学中,法师一直是个人修学与服务大众两者共进的。白天尽管很忙,但从未忽视过个人自修。一天24小时,大概有12小时在忙着服务,还有5至6小时自修学习,再有6小时左右睡眠等事宜。无论发生什么,无论怎样为大众服务,哪怕不吃饭、不睡觉,也要保障每天对法义的闻思,完成当日的功课。因此,也更加由衷地认识到:唯有解脱是生命的唯一目标,要用这一期生命去完成。在这里,末学非常随喜辅导员法师的精进与发心,并感恩法师的真诚指导。 

今天,末学专门又读了几遍自利与利他方面的法义。文中说,利于别人的行为,“可能需要暂时付出一些,但这一善行会给未来生命带来百千倍的回报。就像播下的一粒种子,会结出累累硕果。结果可能在今生,也可能在来生或更久,因缘成熟时一定会得到回报,正所谓功不唐捐。”

末学又反复读诵了《普贤行愿品》里的几句话: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愿末学早日生起无伪的菩提心。

上一篇:初学八步骤
下一篇:运用八步骤来修学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白话唐三藏法师玄奘奉召译这些内容,是我阿难亲自听佛说的。有一次,当世尊为了教化众生,而在印度的各个国家和地方云游的时候。来到了一座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六祖坛经》原文《六祖坛经》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是禅宗的主要经典。经文主要记载慧能大师的生平事迹和言教,核心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自..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白话注解当佛刚讲完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的时候,无尽意菩萨,就从他的座位站起来,偏露右肩,合起两掌,面向佛说:请问世尊!观世音菩萨,是以什么因..

佛教常说的四大皆空怎么讲?“四大皆空”,空去那四个大呢?不懂佛法的人,他会脱口而出地告诉你:“空了酒、色、财、气,就是四大皆空嘛!”其实,这与佛教所说的四大皆空..

经常听到某某师兄谈论,自己的多么多么不听话,忤逆父母,着实让人头痛~!当前社会如此,不孝父母的、不养父母的,甚至于长大之后父母仅有的财产完全夺去,把父母赶走,有!这些..

关于信心道念

信心道念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信心道念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信心道念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信心道念。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