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奔波忙碌 背后的动机到底是什么


受过训练的心(图源:网络)

这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不论生活在哪个国家、哪种生活环境,各种各样的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为名?为利?为感情?为物质?还是为精神满足?

希阿荣博堪布说:“仔细看看这些动机的背后,还有一个根本的共同的动机,那就是为了安乐。”

我们现在所追求的名利、感情、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背后,都是为了安乐,不想痛苦。当然,痛苦所含的范围很广,包括孤独、冷漠、贫乏等。

“安乐还有许多名字,代表它不同的侧面和程度,比如,快乐、幸福、享受、乐趣、舒适、喜悦、宁静、满足、安全……”

由此可知,不论人们在一生不同的生活阶段、不同的生活机遇中追求什么,归根结底都是在追求安乐。一个有正常心智的人,是不会放弃身心的安乐而去追求痛苦的。

进一步来看,我们现在所追求的安乐等目标不就是一种欲望、希求吗?对于欲望和希求的定义,世间和出世间有着不同的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们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感情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当每一层需求得到满足时,我们的内心也会随之生起安乐的感受。世间人通过人文、心理等方面的研究发现,人需要满足一定的需求才能产生安乐。

进一步看,佛教对人的欲望是如何描述的。佛经中将人的欲望归纳为“五欲”,五欲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对五欲的解释是色、声、香、味、触欲。

色欲,指对男女的形貌端庄、世间的种种宝物、殊妙的颜色等,心无厌倦地产生贪著。如果自己对好看的异性生起贪心、欲心,或为世间的宝物、钻石、黄金等所动,都算落入了色欲之中。

声欲,指对声音的欲求和贪著。古代时,此类声音主要指丝竹环佩、男女歌咏之声。

香欲,指对“男女身香”和“世间一切诸香”的贪著。“世间一切诸香”,包括香水、调香等。

味欲,指对种种饮食肴膳等美味的贪著。我们对种种饮食,好吃的希求,不好吃的远离;如果进一步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去杀生,则又积累了恶业。味欲很难断除,很多人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追求它。

触欲,指贪著异性身体的柔软、细滑;冷的时候希望能暖和一点,热的时候希望能凉快一点;非常执着衣服材质的好坏以及穿上去舒服与否等,都是触欲。

由此可知,五欲是缘于色、声、香、味、触这五种对境而产生的贪著。贪著,就是在喜欢的基础上进一步去追求,得到了还想要,没得到就不开心。这就是贪欲的表现。

第二种对五欲的解释就是财、色、名、食、睡。

财欲中的“财”,指的是世间的一切资财受用,包括货币、动产、不动产等。人就是以财物作为安身立命的一种资本,所以才会一味去贪求,“恋着不舍”。

色欲,就是对世间的美妙颜色等令人赏心悦目事物的贪著。比如我们看到一幅好看的画,会生贪心;看到一件漂亮的衣服,会生贪心;看到俊男美女,也会生贪心,平时理解的狭隘的“色”也涵盖其中。

饮食欲,与前面的“味欲”类似。人必须要以吃饭来活命,所以才会对饮食有根深蒂固的希求和欲望。

名欲,就是对于世间声名很执着。无论是称扬、赞美,还是诽谤、讥讽,都非常在意。

睡眠欲,就是我们想昏昏沉沉地睡下去的欲望。睡眠如果有节制有规律、时间长短适当的话,还是可以的;但过于懒惰、懈怠、放纵,对睡眠“乐着无厌”,也是一种应该断除的贪欲。

人们对于“色声香味触”的欲望和对于“财色名食睡”的欲望互相交织、纠缠在一起,就构成了我们每天生活的动机。

安乐心(图源:网络)

了解欲望,可以帮助我们细致了解自心的状态。细化心的状态有个很好的作用——让我们不容易迷失在世间对种种欲望的需求之中。通过对欲望的了解,我们慢慢把注意力从外界转回到自己,不再去看别人,而是开始反观自己。这是生活的重大转机,我们一定会受益于此。

佛教常说“莫向外求”,这很深奥。究竟来说,我们本具光明自性,不假外求。我们烦恼也好,开心也好;快乐也好,不快乐也好;福报也好,业障也好,这些都是心的属性——它不在外,在于我们的心。

那归根结底我们怎样实现安乐呢?

在问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认清两个事实:

物质的确能解决不少问题,只是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仅靠物质手段是难以解决的。有太多事是依靠物质手段以及地位、名声、人脉无法解决的。我们要认清物质与安乐之间的关系。我们往往把安乐与否归结到物质财富的积累上,这其实是很片面的。

我们所处的世界不完美,充斥着种种的求而不得。我们在对美好生活进行设想和安排的同时,别忘了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在无限的宇宙中,地球非常渺小。佛教中,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语,翻译过来就是“堪忍”“能忍”之意。娑婆世界中的众生,受尽了烦恼、痛苦的折磨,却仍然不想出离,这就是忍。由此可知,我们这个世界是不完美、有缺憾的,所以不必费尽心思去追求“完美”。

世间没有圆满之事,唯一有的是我们本来具足的圆满的心。如果不去挖掘此心的潜力——自利利他的能力,行善断恶的能力等,我们就无法转变,还是会像从前那样充满着种种烦恼、痛苦。

比如求不得苦,世间有太多的求而不得了:想取得好成绩得不到;想小孩上个好幼儿园得不到;想孩子上个好小学得不到;想上个好大学得不到……这并非完全是不努力导致的,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这样的。

那是不是否定财富就能得到安乐?从头到尾我们都没有否定对财色名食睡的追求。其实现阶段也否定不掉这些,这些的的确确是我们需要的。我们也要避免陷入另一个误区,认为世间的财富、名利、地位完全是累赘,越穷就会越开心,越低贱就会越开心。如果有这样的修行境界,当然没得说。但不要忘了我们最初的目的,我们追求的不是贫富,也不是贵贱,而是安乐。

安乐要靠什么实现呢?

希阿荣博堪布在《生命这出戏》中有一段教言:“在基本的衣食住行得到保障之后,我们仅再需要一颗受过训练的心,就能得到安乐。”

答案就在这里。安乐背后起作用的是受过训练的心。怎么训练这颗心呢?要靠积累福报,要一心向善。我们反反复复训练自心的目的,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令这颗在外漂泊很久,逐渐变得冷漠、封闭、孤寂的心,重回温暖。通过让这颗心行善,就能具有创造安乐的能力。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疏文从狭义来讲,疏文是各种法会、法事之上,凡人祈求于神仙的文函,是沟通仙凡之间的桥梁。疏文介绍从广义来讲,凡是敬奉神佛、祭祀天地、先祖的文函都属于疏文,是沟通天..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一个简单的地藏忏愿仪轨、迅速的消业障送大家一个比较简单的地藏忏愿仪轨,是我在寺院一个法师给我的,他拜了很多遍,很管用的,地藏宝忏一心顶礼。十方常住三宝(一拜)一心顶礼..

编者按: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佛教告诉我们生命的真相绝非我们的肉眼所看到的那样。这一篇嘎玛仁波切的开示,依据佛教的理论详细讲述了人死后最初阶段的生命流转历程,恐怖..

楞严经原文及译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於国土。成就威仪。从..

楞严经简介《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所谓“大”,是称赞之词,是说经题中的“密因”能成菩提,是为大因;“了义”知晓万法,是为大义..

二谛是佛教关于认识和真理标准的重要学说,曾对佛教的传播起了巨大的作用。二谛,指两种真实或实在的道理,它包括真谛和俗谛。真谛指佛教的真理,又称“胜义谛”或“第一义..

关于藏传法师

藏传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藏传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藏传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藏传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