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除的杂质越来越细


《入行论·静虑品》开示我们要止,就是止在菩提心上。其实还是舍凡夫心,发菩提心,只是深度更深,需要去除隐藏得更深的杂质。

首先就是去除散乱的根源,那就是对亲友、对利敬、对邪念的贪著。这些贪心更加隐蔽,无始以来重复的次数最多。所以当面对的时候,也更容易被回避,更不容易发现,因为它已经是生命根深蒂固的一部分了。

对于亲友的贪,会让心不能安住静虑。观照我自己,修学六年了,身边的人际关系趋于简单跟和谐,对于这样简单和谐的人际关系,其实会生起一种不知不觉的贪著和依赖。但因为波动很少,所以更难以发觉。可观察现实就会发现,对于大家在一起的和谐场景,自己会觉得很开心,这种开心其实来自于贪。当外境变化时,这种贪又引发了烦恼,让人忘记生命的现状,明天就有可能与所有亲友道别,不知去向何方。在人和人的相处中,我发现自己更乐意与顺从、平和、不自私的人相处,跟张扬、以自我中心的人相处就不太舒服,其实也是贪的一种体现。需要刻意去克服。

对于利敬的贪,隐藏在高尚的外衣之下,表面会显得谦虚,其实对于师兄的随喜,对于义工中取得的进展,心中却是笑纳的。记得高中毕业进入大学的一段时间里,自己内心非常痛苦,感觉找不到方向,正是因长时间被老师同学所捧着,一下跌落之后产生心理落差所致。而这眼前所有的一切顺境,其实都是无常的,并不能随心所欲。如果没有警惕,也终将导向轮回。需要刻意让自己去面对更多别人不能尊重自己或者自己处于劣势的场景,去面对和克服。

邪念,就是对异性或者自己的身体没有正确认识,认识不到它不是我,它是不干净的,是尸体,把很多时间浪费在上面。我现在如果不洗头,出门都会觉得浑身不自在,夏天也是每天都要洗澡,衣食住行都不愿意委屈自己。其实这也是一种贪,需要刻意让自己更多地去利他,去使用这个身体,消除对身体的贪著。

在修止这一部分,讲的是等观自他,就是通过无我智慧,认识到我和他人对自己而言都是同样重要的,都是想要离苦得乐的,从而生起利他之心。然后自他相换,认识到我执、爱我利我的过患,摆脱他,安住在爱他利他之中。我觉得等观自他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但在认识我执我爱的过患上,自己的心是很难把握的,一旦进入念头,就很难把控自己。往往看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时间一下就过去了,如果能够在念起时忍住,去思维过患,还比较好。爱他利他的功德,因为无始以来都没怎么练习过,所以力量非常微弱,也要不断地找机会训练,能训练就训练,先不要太在意自己做的不好。

对于《入行论》的内容,我现在接受导师的说法,如果对内容不熟悉,是很难观起来的。所以对内容的熟读和背诵,是我今后需要去做的。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若是会用,烦恼就是菩提。若是不会用,菩提就变成烦恼。心平百难散,意定万事吉。这是至理名言,万物由心生,由心导。心平气和,没有暴戾之气,灾难自然就会远离;意念坚定..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娑婆诃”:这是很要紧的。你看大悲咒上有十四个“娑婆诃”,每一个娑婆诃,都有六种意思;所以你记得,无论在任何的咒上,有娑婆诃,就有这六种意思。第一个意思是“成就..

浅谈“禅定”初修——唐安古寺居士学修心得篇吕军涉足佛教的人,一听到“禅定”总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总以为那是别人的事,自己没那个天份。今天,我们来一起揭开神秘..

问:阿弥陀佛!弟子的功课是早课《地藏经》或地藏菩萨圣号,晚课持大悲咒,在《大悲心陀罗尼经》里边说到:至心称念我之名字,亦应专念我本师阿弥陀如来,然后即当诵此陀罗..

楞严经原文及译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於国土。成就威仪。从..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有一位在家居士去拜访广钦老和尚。老和尚问他说:“你有没有在修行啊?”居士回答:“有啊!我每天早上拜佛一个钟头,晚上也拜一个钟头,每天要拜佛好几百拜,念佛好几百声..

关于菩提书院

菩提书院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菩提书院信息,让您快速了解菩提书院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菩提书院。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