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告诉你这个世界究竟是“有我”还是“无我”


这个世界究竟是“有我”还是“无我”(资料图)

无常我、无我、非我、神我、解脱我、涅槃我……有没有觉得眩晕?这样复杂的问题,我们该怎样去对待呢?

无我——这似乎是佛法体系里一个很重要的思想,相信虽然人们耳熟能详,却不会有几个人真的明白其中的含义,甚至一直处于浅层的误会中。通过本文希望可以引发一些积极的思考和深入的探索。

首先,要知道的一点是,“无我” 是一个翻译过来的词汇,它的梵语和巴利语样子是Anatta。注意,Anatta这个词,可以翻译为无我,也可以翻译为非我。

抛开一切繁琐的理论和文献对比不谈,我们直接来看看佛陀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曾经有一个外道修行者,由于听说佛陀是一个终极的了悟者,而来请问佛陀,究竟有没有我的存在。

而佛陀的态度非常鲜明:默然不答——并且,佛陀凡是遇到这个问题,都是同样的态度。

佛陀把人们想要提问的问题分为几类:

1、值得直接明确回答的问题。

2、值得逻辑式回答,即经过逻辑分析和范围限定。

3、值得反问启发的问题。

4、应该搁置的问题——注意这一类问题,通常这一类问题都是人们当前的思维无法有力理解和领会的问题,思考这些问题是没有结果和用处的,就好像妄图用一个锤子去运行电脑程序,完全是两个层面的能力和东西。

后来佛陀对弟子们说,有我还是无我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应该搁置的问题,因为在人们看来,要么有我,要么无我,只有这两种答案——而佛陀却知道,无论是认定有我还是认定无我,都只是衍生于自我的错误见解,属于极端的错见,边见,不能指向真相和觉悟

离于两边行在中道——对我们有限的经验来说,这是一种最聪明的态度。

因此,佛陀对这一类问题,都是采取默然的态度——默然,这样的态度,会被提问者误以为,乔达摩被难倒了,佛陀的弟子们也曾对佛陀表达这样的担忧。

但是佛陀并不会真的在意这些,这也正是一个真正觉悟者应有的态度,他根本不需要为了争脸面而去回答这类问题——乔达摩传道,不是为了装13,他是一名真正的觉悟者。

佛陀的这种态度,和当前许多自称觉悟的人,或者不知却强言的人,则有着鲜明的对比。

其实不光是有我无我这个问题,还有其他典型的问题:

世界有边吗?

世界有开端吗?

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吗?

等等类似的问题,虽然都很有趣,也是哲学上的热点,但是对这些问题的千年探讨,不仅没有找到答案,却似乎揭露了一个残酷的事实:人类的智商触底了,在这些涉及终极真相的层面。

毕竟,这颗大脑,无论在时间尺度还是空间尺度上,和这个宇宙相比,都太过于渺小了。作为一种宇宙间的生命,人类也许只是一直习惯于自命不凡。如果说宇宙的绝大部分真相,是这颗脑袋无法理解的,那也并非十分的意外。

无我,这个词语和见解,也许是你长久以来的困惑,这很正常。佛陀的态度和忠告是,不要去过分注意 “有我”、“无我” 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本身就有一定的误导性,提问的基本立场已经在错误中。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五蕴非我不异我不相在,五蕴无常。并在实际的修行中去看到关于 “我” 的真相。当你像佛陀一样,三转法轮,修成正觉,相信这样的问题自然了然于心,不再疑惑。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大菩萨众。及大诸天。帝释天王。大梵天王。四天大王。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楞严经简介《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所谓“大”,是称赞之词,是说经题中的“密因”能成菩提,是为大因;“了义”知晓万法,是为大义..

见地,即知见、认识,见地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内在心灵及外在世界。在佛法修学中,见地是一切言行的指导。“见地”一词,较早见于《大智度论》卷七八。其中说声闻、缘觉、..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疏文从狭义来讲,疏文是各种法会、法事之上,凡人祈求于神仙的文函,是沟通仙凡之间的桥梁。疏文介绍从广义来讲,凡是敬奉神佛、祭祀天地、先祖的文函都属于疏文,是沟通天..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白话注解当佛刚讲完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的时候,无尽意菩萨,就从他的座位站起来,偏露右肩,合起两掌,面向佛说:请问世尊!观世音菩萨,是以什么因..

人生其实就是一场修行,修的是一颗心,修的是一颗不污不垢、淡看浮华的平淡、平和、宁静之心。学会平淡,便会淡看荣辱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让清淡的日子活出精彩;学..

关于佛学入门

佛学入门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佛学入门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佛学入门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佛学入门。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