障碍人们证悟佛法的是什么


让内心时刻保持觉知

文/嘎玛仁波切

有次,佛陀在祇树给孤独园讲授佛法时,大众中有五位在家信徒,其中一位坐着睡着了,第二位用手指刮地,第三位用手摇树,第四位仰头向天,只有第五位专心恭敬地听佛说法。阿难尊者看见他们不同的行为举止时,就请示佛陀:“世尊,你在说法时,为何这五人会有这种行为表现呢?”

佛陀说:“这是因为他们旧习难改的缘故。他们在过去世时,第一位是一只蛇,因为蛇总是卷曲着身子睡觉,所以才会在听法时睡觉;第二位是蚯蚓,习惯在地上抓土;第三位是猴子,眷念爬树;第四位是星象家,习惯仰观星宿;第五位专心听法的人则是学识丰富的婆罗门。”

佛陀接着说:“阿难!记住!人若想理解妙法,就必须专心听讲,可惜很多人却做不到。”

阿难再问:“世尊!障碍人们证悟佛法的是什么?”

佛陀说:“阿难!贪、瞋、痴如同燃烧的大火,障碍众生证悟佛法。”

贪婪的禀性是围绕着欲望产生的。它的表现在于喜爱追求更多而得不到满足,它总是追求舒适而排斥不适。它期望通过享乐而非吃苦的方式来获取满足,寻求眼耳鼻舌身与色声香味触相结合时,一切分别所喜爱的进而占有,摒弃认为不好的所有。由于贪的本性很容易演变出任性、虚荣、骄傲、狂妄、 贪婪进而不断地捏造谎言为自己增值加码。

嗔恚的特点是总心怀不满,带着“有色眼镜”和批判精神评头论足一切,所有事物的符合标准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杆秤来衡量。很少有能入眼和合意的人与事,嗔恚心是极易挑剔的、易怒、易狂躁的。它存在于心里的状态有报复、仇恨、嫉妒、傲慢等等。

痴迷的禀性是由内心的混乱和杂念不定而演变的。这种习性经常是混混沌沌、麻木无所适从。它经常会衍生出内心不确定的困惑、怀疑、焦虑、愚痴等等。

对治习气与三毒的方法,佛陀教育我们,就是希望大家能清晰和如实地了解事物。无论我们看见什么、听见什么、闻到什么、品尝或是触碰到什么,内心的觉知就是自然不随顺自己的分别与偏好,内心中不要对外境的色声香味触去添油加醋。

我们只有让内心时刻保持觉知,心念就不会被外在所愚弄。无论发生了什么,我们要仔细思维,一切都是无常的证明,一切都是可以拿来修心的对境。这样就没有任何事情能引诱我们的心。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恭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赞稽首本然净心地无尽佛藏大慈尊南方世界涌香云香雨花云及花雨宝雨宝云无数种为祥为瑞遍庄严天人问佛是何因佛言地藏菩萨至三世如来同赞..

《六祖坛经》原文《六祖坛经》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是禅宗的主要经典。经文主要记载慧能大师的生平事迹和言教,核心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自..

说一些众生不喜欢施舍,劝他施舍,舍了能得种种的福田。我们这道友在这,每天我们这道友,你怎么样行布施,你怎么样施舍?我想每天大家都读经吧,都在学律,都在听课,你把..

每天起来,建议大家都能诵一部《普门品》,比较短。十分钟左右。很多人怕没空。其实中国有句话,叫磨刀不误砍柴工。诵经这个时间不会耽误你一天的工作量,甚至会让你工作更..

1、读了佛经没用上,依然还放在心上,把一切法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是当凡夫,不放在心上你就是菩萨,菩萨跟凡夫差别在此地。佛怎么样?佛根本没有起心动念,这就太高明了。..

经常听到某某师兄谈论,自己的多么多么不听话,忤逆父母,着实让人头痛~!当前社会如此,不孝父母的、不养父母的,甚至于长大之后父母仅有的财产完全夺去,把父母赶走,有!这些..

关于佛学入门

佛学入门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佛学入门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佛学入门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佛学入门。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