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化解执着的痛苦


佛法的核心在实践,厚积薄发,它告诉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仅仅明白道理是不行的,要依照道理和方法不断地落实才能获得智慧解脱

要有宏观的视角

人类都急于解决眼前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来源于过去的积累。过去已经造就了,眼前必须一五一十地接受才能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建立宏观、广大与整体的生命观,这样生死问题以及执念的痛苦就成为经验而存在,变得渺小。所以,认知需要非常完整。

实践刚开始的时候,肯定是深一脚浅一脚,照猫画虎,不明所以然的。比如诵经,诵经的本意是为了拷贝佛的内在生命境界和思想,使之真正融入我们的生命深层,将我们内在的思想完全转化,而转化是需要时间的。

比如放生是为了培养慈悲心,是成佛所需的无量的波罗蜜和资粮中很浅显的一种行为。同样的行为,发心不一样,你认识的生命真相,所追求的生命结果就不一样。有些人放生是因为恐惧、消灾免难,并不是为了追求生命的觉悟,获得更广大的生命。心不可捉摸,不可思议!

我们认识到执念(执着一件事或一个人)带来的痛苦,这是一种经验。但这种经验不足以搞定一切问题,只是让我们客观地认清生命的原则。我们虚拟的执念像一个杠杆,挑动三界无明。执念本来是很简单的事情,可是很多人因为执着到最后沦落到杀人放火。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因为执念而产生的悲惨后果是无穷无尽的。

所有的问题都是一念贪心在起作用,贪心与执念源自无明。资源的掠夺、环保的污染、人我的是非……都是在执念主宰下的无明产生的行为和结果。在充满执念、陷阱的人间,密布丛林游戏法则,我们每一个人都被执念的网捕获。当你因为执着而感到痛苦的时候,执念往往容易被发现。而对于那些令你愉悦的事情,你却甘于被执念带走。在所有人生的话题上,如果我们没有发现执念的存在,就不能击中目标,这一生就会空过,所以要有宏观的视角。

学佛戒定慧去实践

在一件事情上付出代价,将它真正地落实到每一个人生境界,这在佛法讲叫作觉悟。因为人类就像一台有先天设计缺陷的机器,会忘失觉性。

中国很多文学作品都告诉我们一个朴实的人生真相:无常无我、苦。比如,《三国演义》一开头就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已经把答案说完了,后面为什么还要废那么多笔墨呢?因为人类不关注这高处的真相,只关注后续的细节。人类就是这样,一直如飞蛾投火一般,忘掉昨天的教训、历史的经验。

佛陀通过六度万行,成为一个让人铭记于心的圣人。佛法是完整、宏观、科学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在实践佛法的过程中,有时候太关注方法而忽略了理论,也不对;有时候关注理论而忽略了其内涵,也会迷失。要弄明白圣人的“家产”并不容易,所以佛法会埋没很多聪明人。

那到底应该如何学佛呢?佛陀说得很清楚:由戒定慧去实践,一生投资。把一生投进去,对于成佛的结果来说一本万利。佛法当中有一切,我们所追求的一切里面没有佛法,问题只会越来越多。从这个角度讲,投入一生的精力实践是值得的。人身难得而易失,通过一生的努力可以为后续无量生买一个保险。能这样做的人是真正的聪明人、会算账的人,真正知道生命孰轻孰重。

学佛,戒定慧很重要,“弥陀佛”也很重要,一个不能多一个也不能少。圣人说法,不可以做局部观,你要完整地继承,这是利益我们生生世世的唯一资源,不可等闲视之。暂时的蹉跎与经验,还没有到总结时先不用下评论。我们在佛法面前立定脚跟,永不回头,必得一个下手处。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疏文从狭义来讲,疏文是各种法会、法事之上,凡人祈求于神仙的文函,是沟通仙凡之间的桥梁。疏文介绍从广义来讲,凡是敬奉神佛、祭祀天地、先祖的文函都属于疏文,是沟通天..

《六祖坛经》原文《六祖坛经》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是禅宗的主要经典。经文主要记载慧能大师的生平事迹和言教,核心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自..

第八识又称为根本识,根本识就是来作为七转识一切的依归,换句话说,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都必须蕴藏在第八意识。俗称灵魂,世间人称为灵魂,我们佛教讲根本识。前六识有时..

弥陀的救度各位法师、领众、台中分会的会长,以及北部、中部的同修:南无阿弥陀佛!念佛道场为当地带来吉祥现在是冬天,前几天台北还下着雨,但是今天阳光普照,风和日丽,..

谦卑(资料图)有些人当他得势或是升官、发财的时候,他六亲不认了,他不了解,这些是不常的,反而傲慢得不得了。或者是他有学问,轻视没学问的;或是他有财富,轻视穷人。这..

楞严经原文及译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於国土。成就威仪。从..

关于汉传法师

汉传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汉传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汉传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汉传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