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慧长老:修行前需做好五件事,调整呼吸最重要


修行既要有好的大环境作保证,如安定的社会和清净的道场,也要有好的小环境作保证,小环境就是我们自身。在修行的时候,我们自身要做好五件事情,即所谓的“调五事”——饮食上要不饥不饱;睡眠上要不节不支;身体上要不宽不急;呼吸上要不涩不滑;心态上要不浮不沉。

先说调饮食。饮食要求不饥不饱,不能吃得过量,也不能不吃,要符合中道。太饱了容易昏沉,坐不下去,太饿了心浮气躁,也坐不下去。所以一定要掌握不饥不饱。

次说调睡眠。睡眠要不节不支。节就是睡眠不足;支就是放逸贪睡。睡眠也要适度。干脆不睡,或者专门贪睡,都是不对的。禅七期间的睡眠安排,对每一个人来说,不管是年轻人,还是年老人,应该说比较适当。晚上9:30放养息,10:00就可以休息,到第二天早上4:30,这就有六个半小时了。如果真正睡得踏实,这六个半小时的睡眠会很充足。何况吃了中饭,最少还有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加到一起就有八个多小时。人的睡眠需要,八小时足矣。普通人把一天三八二十四小时,分为工作八小时,睡眠八小时,进行其它活动八小时。而修行人一天差不多有十多个小时用来修行,八个小时用来睡眠,这做到了不节不支。

接着谈调身体,也就是调坐姿。坐的姿势要求不宽不急。就是不要太放逸,也不要太紧张。急就是紧张,宽就是放逸。放逸了,心容易打妄想,难以入静;太紧张了,身体就不能放松,也不能入静。

再谈谈调呼吸。调息是非常重要,要做到不涩不滑。涩就是不顺畅,滑就是不知道呼吸是出还是入,自己的注意力不在这上面,而是在打妄想。我们在调呼吸的时候,要掌握这个要领,不涩不滑、绵绵密密、若存若亡。这个话说来容易,做来难。要心心念念,使息和意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同一个点上,在同一个部位上,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做到不涩不滑,绵绵密密,若存若亡。

最后谈谈调心态。心态要求不浮不沉。在调整呼吸的过程当中,意念不要上浮,也不要下沉。浮起来了,容易打妄想、翻腿子;沉下去了,容易打瞌睡。不浮不沉,就是要让你的意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呼吸之出入。

调心态的重点又放在调呼吸上面。各位要知道,佛陀在讲禅观的时候,宣称有“二甘露门”——一个是不净观,一个是数息观。这两个法门,是成佛做祖、了生脱死的两个甘露门。参禅、看话头,如果不从调呼吸入手,很难入手。所以,必须先从数息观入手,让心先静下来,等妄想少了,再参话头。不管是出家众还是在家众,这一法是进入禅定、解决生死问题的前提条件。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若是会用,烦恼就是菩提。若是不会用,菩提就变成烦恼。心平百难散,意定万事吉。这是至理名言,万物由心生,由心导。心平气和,没有暴戾之气,灾难自然就会远离;意念坚定..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娑婆诃”:这是很要紧的。你看大悲咒上有十四个“娑婆诃”,每一个娑婆诃,都有六种意思;所以你记得,无论在任何的咒上,有娑婆诃,就有这六种意思。第一个意思是“成就..

浅谈“禅定”初修——唐安古寺居士学修心得篇吕军涉足佛教的人,一听到“禅定”总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总以为那是别人的事,自己没那个天份。今天,我们来一起揭开神秘..

问:阿弥陀佛!弟子的功课是早课《地藏经》或地藏菩萨圣号,晚课持大悲咒,在《大悲心陀罗尼经》里边说到:至心称念我之名字,亦应专念我本师阿弥陀如来,然后即当诵此陀罗..

楞严经原文及译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於国土。成就威仪。从..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有一位在家居士去拜访广钦老和尚。老和尚问他说:“你有没有在修行啊?”居士回答:“有啊!我每天早上拜佛一个钟头,晚上也拜一个钟头,每天要拜佛好几百拜,念佛好几百声..

关于汉传法师

汉传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汉传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汉传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汉传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