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泼的心


心是圆融的,自在的,也是活泼泼的。它不沉闷,不滞碍,不故作高深,不显沉重,也不东飘西游,而是任运自成。

有滞有碍,就会周转不灵,就会呆板胶着,给人一种死相。

小孩子只所以灵活,是因为他吃饱喝足睡好,自然玩耍,就心无挂碍。

成人之所以乏味,身困体沉,是因为万千事物挂心,心腾不出空间与自由,难以周转。

一  跟谁走

一位八旬的老人家向师父抱怨,某甲做人不好,某乙行事不正,某丙喜欢贪便宜……。

师父说:

“老人家,您还能再活几年呢,剩下的岁月,您心里还牵挂着这些怨家对头吗?!

临终,魔王化为他们的模样,你是继续跟他们纠缠呢,还是要走自己的路呢?

你看到他们,一嗔恼,一怨恨,魔王就带着你奔赴地狱了。

你如果看到他们欢喜,劝他们与你念佛,往生西方,没准儿你就带着魔王飞升极乐了。

是跟他们走,还是引领他们跟你走,这个帐,您得好好算算啊。”

二  三聚净戒

三聚净戒是总括大乘菩萨一切戒律的三个分类,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

摄律仪戒一一现清净相

修行人没有能力的时候,就没有必要做太多事儿,这个时候把自己的律仪守好,不造恶,不生恶,随喜赞叹他人行持善法的功德。

摄善法戒

当你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时候,你就发菩提心,精进行持善法。在行善的过程中,随缘广结各色众生。

摄众生戒一一现菩萨相

当你出世入世,游刃有余的时候,就可以以善巧方便饶益有情。


倘若失了次序。尚未洞明世事,就去摄受众生,可能会出师未捷身先死。

人情尚未练达,就于有情之中穿梭往来,极有可能遭人非议。即令大众失了信根,也使你损了愿力。

所以,当你看众生尽是毛病,处事儿总有问题的时候,你需要修持律仪,行持善法,多随喜赞叹别人,而不要急于入世处众。

三  追求自身纯净,还是入世染污

“师父,当我站在这个位置,凭栏远望。映入眼帘的是滚滚红尘。你看那里灯红酒绿,一闪一晃;又有劲歌爆舞,当下的歌曲好像是《小苹果》;还有车的鸣笛声,施工队的轰鸣声;高楼鳞次栉比,汽车穿梭不停。我觉得有些杂乱,也有些污浊。

回首而望,来时的路,绿树掩映,曲径通幽,铃鸣溪响,燕舞莺啼,古塔伫立,绿瓦青砖,好不惬意。

看看眼前,再瞧瞧身后,我庆幸我属于身后的世界。每次站在这个位置,我都得意于这一点儿。”

“当你世事洞明的时候,它们是一样的。你会同样的随喜和赞叹。

你的心装着是非,才划了一条界限。

当你的心平衡的时候,前面的红尘浊浪与后面的清净世界是一样的。”师父说。

四   问题

1,修行路上内心太多挣扎,是愿力不够,还是因为经书读的太少?

答:读经是智慧的开始,但要善摄法义,不解法义只是结个缘而已。

就像你遇到的人。有的人见面就成贵人,就能助你。有的人,擦肩而过,见与不见都一样。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阴晴圆缺。

有人见了,知世间无常,解宇宙真相,懂世间因缘,缘聚缘散;

菩萨见了,能产生深刻关联,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一沙一叶,芥子纳须弥,因为他能走进无量无边的世界,照见宇宙的甚深内涵,看到曾经或未来将要演绎的戏码。

而有的人见了,花是花,云是云,月是月。

当愿力不够,就有不满,不如意,不喜欢。遇事儿就不会全力以赴,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善与恶是我们修行的道,好与坏是我们得道途中的境遇。

好剧本不能只有好人没有坏人。修行,不能只结善缘,而摈弃和远离恶缘,要一视同仁,当然这需要世事练达。

一个人可能有习性,如果他的“习性”尚未成“定性”,在回光返照的时候,他就能跳脱出来。如果“定性”发展成“本性”,我们可以暂时放手,等他从“本性”中松脱出来,再转身接手。

2,你的心灵空间有多大?

答:我的心与佛的法界是一样大的,只是我还没有修证到。

不过,当下的心足够灵活,它善于旋转,说明它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如果不灵活,周转不开,心活络不起来,那么它的空间肯定很小。

一颗没有怨恨仇敌的心,它可以360度无死角辗转腾挪。

而一颗善恶、是非、评判、分别的心,就像被盯在一面墙上,只能左右晃动摇摆而已。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明心化性

明心化性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明心化性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明心化性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明心化性。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