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浅释(25)


  当比丘吃饭时,要有三念五观:

  三念:(1)愿断一切恶;(2)愿修一切善;(3)誓度一切众生。

  五观: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应计算所吃的东西,要花费多少人工才做成。譬如一粒米的形成要经过播种、灌溉、栽培、研磨等等的辛劳苦工。故粒米维艰,来处不易。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由此我们每个人对于物质都应该爱惜、节省,不要随便浪费糟蹋,而应该想到它的来处不易。


  为什么现在这世界上,有些国家缺乏粮食,人民没有饭吃?就因为糟蹋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没有饭吃。我们信佛的人对因果尤其要小心谨慎,什么物质、饮食、财物,你能用就用,不能用就给别人用,但不应该随便丢弃糟蹋它。所谓:“厨中有剩饭,路上有饥人”。所以家里若有剩饭,应该布施给没饭吃的人,不要糟蹋。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想一想自己有何德行,可受十方之人供养;度量度量自己的德行够不够?是全或缺?可受施主的供养否?若是德行不够,就应该赶快用功修道。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防守自己的心,和离开过错。离开什么过错?就是离开贪瞋痴三毒。吃东西时,不可以分别食物的好不好味,不应该东西好吃时,就多吃点;若不好吃,就不吃,这样是不对的。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比丘吃饭时,应把所吃的东西作药石想。要想:“我为何要吃这东西呢?这是真正的药石啊!如果不吃这药品,我的身体就会逐渐枯槁,而不能生存了”

  (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我为何要吃这饭呢?因我想要用功修道。如果我不吃饭,那么站也站不住,坐也坐不稳。因为我想要修道,故不得不吃这东西。”

  比丘在吃饭时,都应该要作这三念五观。

  第六,节量食。即是对饮食要有节制、有数量。不可以当觉得食物美味,吃完了又想吃,时刻念念不忘,这样就没有节量了。无论看到什么好吃的东西,假若我每天照例吃两碗饭,我就一定吃两碗。不能说这东西不好吃,我就少吃一碗,但若好吃时,我就多吃了三碗,而自己毫无一点节制。每一个行头陀行的出家人,本来要吃两碗才饱,但现在只吃一碗半,节量少吃一点,这就是节量食。

  第七,过午不饮浆。过了午时之后,不饮牛奶、果汁、咖啡、茶或蜂蜜,而只喝水。但这是一个很难行的苦行,因为连茶都算是浆,不准喝的,所以是很不容易行的。

  这是饮食的五种头陀行,下面谈五种住的苦行。

  第八,住阿兰若。阿兰若是梵语,译为寂静处。寂静就是不喧闹的地方,没有任何的声音。这地方是在山林里、深谷里,或远离城市的地方,是修道人最好的修行处。

  第九,树下住。行头陀行的比丘要在树下坐、树下食。为什么要在树下住呢?因为修道人以天地为卢,四海为家,到处都可以住,并且在树底下既可避雨,又很凉爽。可是不能在每棵树下住超过三天,因为真正的修道人是很清高超然的,为了避免有人认识他与供养他,所以在每棵树下住两宿就离去。就算有人想供养他,但他都已走了,所以这就是不求任何人的供养。

  第十,露宿住。修道人露宿住时,真是以天地为他的大房子、既有月明,又有星朗。这种生活是非常自在逍遥。所谓“月到天心处,风来水不识,一股清异味,略得少人知”,这种天然的生活是很少人能领略到其中的妙处。

  第十一,冢间住。冢就是坟墓,坐在坟墓。坐在坟墓里边,即是与死人住在一起,和一些鬼做朋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坐在坟墓的旁边,自己可以修无常观,明了人生是无常的,无论早晚迟速都会死去,死了之后进到坟墓里,化成为一堆白骨。在坟地里坐着修道,能觉悟到一切都是无常,由此就不会生出种种的贪、瞋、痴心,并且也不再有所执着。

  第十二,胁着席。胁就是胁肋。在印度有个胁尊者,一生从不躺下,而常坐不卧。人若躺着睡,就越睡越想要睡,而不愿起来。可是若常坐不卧,则睡一阵就醒了,醒后很容易又用功修行打坐。所以常坐不卧对于修行方面很有帮助。

  有的人或者仅行一种头陀行,或几种,而没有一定的限制,而是以各人的能力而行。摩诃迦叶虽然很老了,可是能如法修行所有的十二种头陀行,所以他是头陀第一。

  《转载声明》:本平台赞成并遵循微信公众平台关于保护原创的各项举措。平台部分推送文章可能因无法查证真实原作者而未能事先与原作者联系取得授权,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留言联系我们。经核实后,我们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谢谢!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宁玛大圆满传承

宁玛大圆满传承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宁玛大圆满传承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宁玛大圆满传承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宁玛大圆满传承。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