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禅定



未禅定
作者:生根活佛.仁孜尼马

   未 禅 定 又 叫“未 到 地 定”, 这 里 的“未”并 不 是 指“未 来”与“将来”,也不是指“没有”,这里的“未”指的是一个境界,那就是进入了“欲界定”之后,还要继续修下去,还没有到达“禅定”之间的一个境界,就叫作“未禅定”。这个境界就是到了某个时候,忽然间你感觉到失去了身体的感受,看不到欲界的身体,感觉到整个身躯都见不到了。但是我们要知道,“欲界定”后的修行并不是要我们去执着与贪心地追求某一种境界,而是要心内不住一切欲界的相,并将欲界外在的相都要观为虚假。你的心如果能转境,不住欲界一切相的话,你自然就进入了“未禅定”的境界。如果你还有“欲念”、“欲见”的话,当下就堕落到了欲界的境界,身躯就有病了,就被污染了。如果你已经放下了“欲念”与“欲见”,那时候,你就能感受到欲界的身相见不到了,这种感受是在静坐时发生的,而不是用眼睛来看的。有了这种感受之后,身体就不会因失调而生病。因此,一个坐禅的人,若想要自己身体没病,至少要达到“未禅定”,也就是进入“未来禅”与“未到地定”。

但是,有人在静坐的时候,还是会发生仍然有外面的境界,认为一切因缘实在还是有好有丑,因此内心动摇不能自主控制地去将它们分别,以致“心”被“境”转走的现象,这都是因为你的心没有禅定,这种现状不叫“未禅定”。有些人静坐时,心无所知地昏昏沉沉,迷迷糊糊,他也以为自己的身体见不到了,但这种感觉也不叫“未来禅”,而是他的心念不知去了哪里,也许是走神了,或者只是傻呆与痴呆。有些人静坐时,心中无忧无虑,无牵无挂,无念无思,他也认为自己是无身无魂了,这种感觉也不叫“未来禅”,他只是心念走神了。

若想要达到“未来禅”,必须先要做到两个条件:

第一,必须要达到“欲界定”,若是没有达到欲界,则无法达到“未禅定”的境界。第二,必须要自心安静,也就是心不必去刻意地控制就能自动的安静下来,心自然获得无牵无挂,无贪无欲,若是自心不安静,则无法进入“未禅定”的境界。在达到“未禅定”之前,必须完成上述讲的“细心住”,就是身体不必调整就能自动的平衡,身心都要轻安,所以我们修习禅定要从“粗心住”进入“细心住”,再从“细心住”进入“欲界定”,从“欲界定”再进入“未禅定”,最后从“未禅定”进入“禅定”,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进入。就像我们从轮回解脱进入小乘阿罗汉果,从阿罗汉果进入大乘菩萨界,从大乘菩萨界进入登地佛界,从登地佛界进入佛界一样。那么,为什么“欲界定”和“初禅定”之间的“定”叫作“未来禅”呢?因为,“未禅定”虽然已超越了欲界,可是还没有真正进入初禅的境界,它只是就要进入真正禅定之前的一个境界。由于此“未来禅”尚在欲界,所以又称为“欲界未到地定”。就像登地佛界虽已经超越了菩萨以下的境界,可是他还没有真正成就佛,所以又称为“登地佛”一个道理。

有人说“未禅定”就像未解脱及未成功之前的心态,其实也不能那样比喻,因为未解脱及未成功之前的心态不一定就是达到了某一个境界,可是“未禅定”却是一个境界,就是“欲界定”至“禅定”之间的境界,你的身心虽然已经安静,但还没有真正禅定的定力,虽然在修禅定之中得到了一种境界,可是这个境界却完全没有具备禅定的定力,心里也没有禅定的境界,没有坚强的定力,愿力也不足,没有真正禅定的功夫。如何建立真正禅定的功夫?心要能转境,对境无取无舍,对境无得无失,对境无喜、无忧、无爱、无恨,对境无拒无迎,若能如此你的禅定就慢慢建立了,如果你能转境了,自性的道力慢慢就有根盘了。譬如,你看树木长大以后,根盘如果窜得深,长得宽,这棵树根就一定很牢固。外面就算有七八级,十几级的强风来吹袭,也会屹立不倒,因为它的根盘很稳固。有禅定的人,就算别人毁谤你,你仍然能一笑了之而自性解脱,人家称赞你,你也不会飘飘然而心地解脱。无论人家嫌弃你、刺激你、讽刺你、诽谤你,还是批评你,你都能冷暖自知、自性解脱,这就是自性的功夫。所以“心”一定要能够转“境界”,这就是修禅定过程中最根本的问题,也就是根盘。

我们的心对境要有“无取无舍”的功夫,心对境要有“无得无失”的认识,心对境要有“无喜无忧”的自在,心对境要有“无拒无迎”的从容。若是你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你的心当下就已经有了禅定。心能转境时,当下你就已经自性解脱,心能转境时当下你的心就是涅槃。心若能转境,你的心当下就是“无生法忍”的时候了,如果你的“心”能转“境”,哪里还有什么荣辱情仇?哪里还有什么悲欢离合?哪里还有什么生死轮回呢?而此时你就已经达到圣人的境界了。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生根活佛

生根活佛网为您提供最新的生根活佛信息,让您快速了解生根活佛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生根活佛。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