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浅释(10)


  修行用功,参禅打坐、念佛、诵经,无论用任何功都要专一。专一修行到内无六根,外无六尘的程度。内也没有六根的境界,外面六尘也空了,内无身心,外无世界,永脱根尘。这时候,既无人相,更无我相,无众生相也无寿者相。没有过去心、现在心,也没有未来心,三心了不可得,且四相也空了。这时候就得到一点妙法的滋味。但是还没有确实、真正的知道这个滋味,这时候就叫相似即佛。

  到了相似即佛的时候,还不能停止。还要用功修行,直至能见到本来面目。在禅宗里叫本来面目,在天台宗是说得到一心三谛的境界。三谛就是真谛、俗谛和中缔。在净土法门里就是《弥陀经上所说的一心不乱。何谓一心不乱?你念“南无阿弥陀佛”上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到风也吹不动,雨也打不漏,成为一个。尽三干大千世界就在这“南无阿弥陀佛”的一念里包括了。这时候没有山河大地,没有房廊屋舍,也没有人、我、众生、寿者,什么都空了。若想要停止“南无阿弥陀佛”这念也不可能。它就像流水似的不休不停。如此念佛,念到不念自念,就是得到念佛的一心三昧。


  这时候是很妙的,你听见人说话也是“南无阿弥陀佛”,你听见刮风也是“南无阿弥陀佛”,你听见流水也是“南无阿弥陀佛”。正是水流风动演摩诃,都是摩诃大法。当你见到七宝莲池里的四色莲花,各放着青色青光、白色白光、赤色赤光、黄色黄光这四种光明。这时候可以百界成佛,不但在这个世界成佛,你愿意到哪一个地方成佛都可以,这是净土法门里的一心不乱。并不是像有些不明白佛法的人,他听见声音,譬如听见钟“当”的一声,他就问旁人有没有听见,还以为是一种境界。任何一个用功的人,那种奇奇怪怪的境界多得很,可是不要执着它。


  禅宗有说:“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就算佛来也不要动心,要修得这种定力。不可以佛来就生欢喜心,一生欢喜心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生欢喜心?须知道:“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切有相都是虚妄的,你要能在有相上就看见是空的,这就是真空。而在空的份上又能看见是有,这是妙有。真空本来不空,妙有本来非有。你说这妙不妙?到了这个时候就叫分证即佛。

  妙法虽妙,但会用的人很少。从前,有一位庞居士,这位庞居士开悟之后回想起从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直到现在才开悟,觉得这真是不容易的事,所以他想说明了悟妙法的法门,真是:“难、难、难”怎么难呢?如“十担芝麻树上摊芝麻粒是很小的,要把它摊在树上,不是很困难吗?树上根本是不平坦的,摊放每一粒芝麻都会掉落地上,而十担芝麻要用多少时间呢?这是很不容易的。

  因为修行时,要想改除习气毛病但却偏偏会犯毛病,你想不发脾气,却又偏偏有事情来惹你动怒,好像考验你似的。譬如:想要不喝酒,而偏偏有朋友请你去喝酒。你对他说你戒酒了,他会说:喝了这最后一次再戒吧!然后又有另一个朋友请你,这样下去想要戒酒也不容易。甚至于一切的坏行习气,想要消除是很不容易的。


  虽然到了分证即佛,可是还没究竟。必须要像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究竟证果,这就叫究竟即佛。以上所说的是以六即佛来解释这个妙法,到了这个时候才亲证妙法的本体而真正成佛。

  妙法的境界是不思量、不分别。正如某人要学《楞严咒,他就落到思量和分别上。须知你越思量就越学不会,越分别就越不明白。你若要去想为什么,就不能记住《楞严咒什么也不想,而只知道念《楞严咒是我的本份才对。要想记住《楞严咒就不要用分别和思量心去念,分别就是第六意识,思量就是第七意识。我们要用不分别、不思量的妙法,要用真心去学佛法。

  庞居士认为开悟是很难的,但他开悟的太太却认为不难。她说:“易、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所有一切草木都是佛的心印法门,祖师西来的妙意处处在百草头上。“翠竹黄花,无非般若一切青竹黄花都是般若智慧的说法表现。苏东坡曾经说过:“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溪流的声音就如《弥陀经上说的十方诸佛出广长舌相,而山岭的颜色无非是清净法身。你说哪个不是妙法?一草一木妙法本然。这究竟有什么难的呢?

  因为庞居土一家都是开悟的人,而他开悟的女儿庞灵昭也说:“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来眠”这就表示妙法是在日用平常之中。吃饭、穿衣、睡觉...都是妙法,就看我们的领悟了。修道的人终日吃饭谓未吃一粒米,终日穿衣谓未穿一缕纱。这并非打妄语,而是心不在焉。于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是到了无心的境界上。这时候虽然睡觉但和醒时一样,因为并不糊涂,不像常人作梦,老打妄想。


  在中国有位玉琳国师,他很聪明。他师父要他和他师兄在一天一夜里把《法华经》背熟,谁若能背诵就把法传给谁。他这位师兄一天到晚睡觉,玉琳国师以为他自己一定能比他师兄先背熟这部经。谁知道他去见师父时他师父告诉他说,他师兄昨晚已经能背了。为什么他师兄能这样快背出来呢?因为他的境界已到了睡而非睡,可能是入了定。会用功的人,无论行、住、坐、卧都一样可以入定。不会用功的人会嫌这儿吵,那儿不清净,其实假若你心里清净到处都是清净之地。

  上面讲的是第六和第七意识。在《楞严经》上佛陀曾告诉阿难:“成佛是由这六根,堕落也是由于这六根”六根、六识、十法界都是妙法,都是古来讲心的表现。可是要你不思量、不分别,一旦思量和分别就落在意识的巢穴里。因此一般人不能专一其心,转识成智。智是识的变化,智也是妙法。在众生份上是转智成识,是把本有的智慧变成意识,所以由妙变粗,而粗即不妙。在诸佛份上是转识成智,所以在意讥的巢穴里能得到真正的智慧而证得妙法。


  《转载声明》:本平台赞成并遵循微信公众平台关于保护原创的各项举措。平台部分推送文章可能因无法查证真实原作者而未能事先与原作者联系取得授权,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留言联系我们。经核实后,我们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谢谢!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宁玛大圆满传承

宁玛大圆满传承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宁玛大圆满传承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宁玛大圆满传承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宁玛大圆满传承。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