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人的念起不随


 修行都想清静无念,但大脑却会自动不停地生出念头,甚至还会生出一些离奇古怪、不可思议的念头。当念头起来时,既不要讨厌它,也不要压制它,更不要怕它,而是不理不睬,不跟它走,将它转空,就自然清静入定了。假如压制念头不起,如同搬石压草,石下生草,石去草长,终不是究竟之法。这样用压制的方法,即使能达到不起一念,却又落入了无记业中,如同石木,没有知觉,不起妙用,终不能成佛

因此,修清静心要会用善巧转化功夫,当念头起时,念佛之人只要提起佛号,修密之人只要提起咒语,妄念自然转空而消失。因此,念起不随既是无念,而不是不生念头。这正是佛经里所说的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只要念起时能警觉到,就没有离道。如果念起不觉,随之想下去,则已离道。

在做事时,要思想专一,不想他事。做事之前不去攀缘,不去想尚未发生的事;做事之中只管认真去做而不求结果,不求完美;做完事之后立即放下,不再想它。如能在事境中做到这三条,等于无念。既不误做事,又能保持清净心,既是无念,虽做事而处于无为中,这才是真空妙用。

对心念保持敏锐,保持觉知。了知心念的特征,当心念生起时知道生起,当心念消失时知道消失,这就是观察心念。观察心念,首要的是敏锐,即禅修者要具有捕捉心念的能力。其次,要能与心念保持距离,不会掉入心念之中。

在实际观察中,只对心念这一现象保持机警地觉察,不谴责不贪爱,只是看着觉知的对象,这是较难做到的。从个体的欲念出发评价外在的身心事物,是人类根深蒂固的习惯;在禅修中,这种不良的习惯往往大量地损耗定力,让禅修者的心无法专注下来。只是对当下进行觉察,这是优秀的禅修者的品质,他能够超越积累的知识与经验,不以过去的知识来评价当下的身心现象。心始终处在当下,不分别,不造做,敏锐而清静,这是非常好的禅修心理条件。清晰地感知当下一念,保持平等心,只是敏锐地觉察,在这一点上反复练习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你的心已经保持清新、机警和柔软,那么,如下的几个原则也许可以帮助你有效地理清禅修道路上的一些问题。

一、心念不同于物质名色分别

1、细心地觉察,心念只从你这里生起;它从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觉器官与外界的接触当中生起;

2、对于心念,看不到也听不到,但心可以感知到细心体会这一点。

3、心念的内容虽然千差万别,但归纳起来,本质上它只是一种现象与物质现象完全不同的一种现象。平常人们只注重心念之内容,往往忽略对心念本身的认知心念是一种无形的意感。

以上三个部分都是独立的小主题,没有先后次序之别,你可以进行单项练习。练习的目的是发现心念,进而进行觉察,然后体会它的非物质性。你可以把上述主题应用于触目所及的任何事物;例如,当你看到门前的树木时,你要留心,当眼睛与树木相接触的刹那,心念就已经生起了。

二、只是倾听增长平等心

1、当心念生起时,你完全只是倾听学会倾听;

2、不论这一心念的内容特别难以令人置信,或令你很感动,你只需要留心倾听;

3、倾听不是赞同,也非否定,它只是倾听看着它们。

这一小节是训练心理素质,属于戒、定、慧之中的定的范畴。定非常重要,没有它,你无法实施实际观察。修行者必须训练心,让其具有倾听的良好习惯;但真正的倾听(不为所动)需要以定力为基础。对看到听到的发表意见早已是欲界众生根深蒂固的习惯,现在,需要练习,不再对看到听到的事物发表意见,只是倾听。

接受与理解这一点并不困难,但要完全做到只是倾听却是一项重大挑战。评价事物是人与生俱来的习性,与人之本性有关,这正是摆脱它的难度之所在。

无论如何,掌握一项技术是需要练习的。只是倾听是一项技术,反复练习才能掌握。

三、允许任何心念生起不拣择

1、不要驱除心念,让它们生起;即使是所谓杂念,也不要驱除。给每个心念的生起留一个宽松的环境;

2、对心念不要思维,不要追寻,不要找原因,只是感知;

3、某些心念会带来喜悦,而另一些心念会带来痛苦,如此等等,不要执着心念以及它所带来的喜悦,也勿排斥随之而来的痛苦;如此可保证对心念进行纯然的觉察。

修行者如果不执着,不控制,有一颗超然之心,他会在轻松中做到觉察。执着与控制的心会带来紧张,让你的心理空间很小,在跼促的心理中,真正的觉察是无法展开的。修行者要调整心态,不要对心念进行控制。但心念很细微,你对它的期待与控制很难为你所觉察,这是禅修的难度之一。

让它们发生,而你只是旁观者;不论发生什么,就让它发生。你并没有期望,你只是看。真正的看是很真实的,要体会看的真实性。

四、不受心念的迷惑提升定力

1、一念生起,这心念带给你的境界即刻现前,不要相信它;

2、如果你能不受心念的迷惑,不再相信它告诉你的内容,你的定力会得到提升;

3、带着定力,稳住心神,不随心念指使,也不延续它,任它生起消失。

对于心念,要识破它,不能受其迷惑,完全掉入它的陷阱。如果你决心不再相信心念,你就有能力摆脱它。心念是不实的,但人们却一直受它的驱使,成为它的奴隶。面对每一个心念,努力做到不即不离,不相信也不排斥,只是观察它,以期发现它无常无我的本质。

五、不要关心心念的内容舍

1、修行者的勇气之一是不再关心心念的内容,这勇气来自于真实的体验与智慧。他反复体会过那种在心念之中不断延续心念的方式,那是一种在无止尽的痛苦烦恼轮回的方式;

2、如果你依然重视心念的内容,那么,这是方向性错误,你无法从心念中看到真理确认这一点很重要。这是一个很好的提示,智慧的修习者以超越心念为目标,而非在心念中打转;关注心念的内容会让你错失禅修的目标;

3、探索心念的真相是从心念中超越的最好方法,当你完全了解了心念的真相,你将不再执着它。这一切的超越行动,都要根植于面对心念的每一个经验之中。

每当意识到心念,你需要想起这些提示,它能帮助你调整方向。一般修行者不是看不到心念就是迷失在心念当中,更为严重的是,修行者对自己的这种情形却全然不知。这些提示会让你在一个完全未知的领域里保持基本正确的航向。

放下先入为主的观念,完全地开放心胸,不再根据过去的知识与经验来界定眼前的身心现象。在这条解脱烦恼的道路上,佛法正见是非常重要的。让心保持清晰敏锐,与心念保持距离,观察它而不迷失在其中。可能多数人都会有恬淡地面对心念的时刻,如果你曾细心地体会过,那种仅仅只是淡化心念的情形就会带给你巨大的轻松感。两厢对比,你会发现为心念所奴役是非常痛苦的事;这也从另一面证明,认知心念的本质,从它之中解脱出来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你必须亲自面对心念进行练习,才可能达成目标。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提升定力的练习是必要的。没有定力的心是涣散无力的,它无法看到实相。

从本质上看,禅修练习是训练你的心进行正确的观察与思考。上述这些准则给出了观察心念的几个大原则,可供禅修者参考。禅修旨在化解你目前看待心念的错误态度,通过练习,你可以获取正见。只是阅读是无法获取正见的,佛法修行有三个阶段,即闻、思、修。阅读是第一个阶段,之后的思维是领会基本要领与方法,最终,所有的步骤都要落在实际修习这个最重要的阶段上。

所有的禅修准则都必须要付诸实施,为此,修行者必须在实修中尽力地一个一个地实施这些原则,舍得花时间花精力在这件事情上。走马观花式的修行是不能成功的。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楞严经原文及译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於国土。成就威仪。从..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理净三论宗起源于印度,以龙树菩萨为代表,主要思想理论以龙树有《中论》为依据,一般来说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1、原始时期:以佛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白话注解当佛刚讲完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的时候,无尽意菩萨,就从他的座位站起来,偏露右肩,合起两掌,面向佛说:请问世尊!观世音菩萨,是以什么因..

原文法会圣众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1我们念佛、诵经、放生、供斋或做任何善事,都需要做回向,回向对于我们佛弟子来说,是完整修法或善事的必要组成部分,修完法或做完善事后不回向,功德白白流失,实在是可..

在色达境内一个叫霍西的地方,于1969年(十六绕迥火鸡年)9月22日(佛陀天降日),格花堪布诞生在一个父母亲家族都辈出大成就者的家中。小时候父母带他到色达洛若寺住持罗珠..

关于修行

修行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修行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修行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修行。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