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唯识的业果缘起论


关于唯识的业果缘起论

佛教最注重业果缘起之说,因业果缘起是佛教哲学最中心的基本理论。所谓缘起,就是众缘生法。缘,即是现代所说的条件;法,即普通所说的事物。宇宙间每一事物皆能为条件产生它事物而为因,故《瑜伽论》说:因义是缘起义;任何一种事物又皆由许多条件产生而为果,故《瑜伽论》说:果义是缘生义。由于事物皆能为缘,又皆由缘生,所以一切事物既都是因,又都是果。《成唯识论》云:观现在法,有酬前相,假立前因,对说现果;观现在法,有引后用,假立当果,对说现因。由此说明因果规律的真实性,而不是说没有因,没有果。因果即随众缘生法这一自然法则而建立,当然整个人生、整个宇宙无时无处不在因果网络之中,如此说明因果的普遍性。

任何一法,自然会有一定的作用,有作用就必然会发生一定的影响,其影响所及便是果,能发生影响的便是因。业是一法,当然自会有一定的作用,而发生一定的影响,其影响所及便是业因所产生的果。譬如以火为因,必然会有光和热的果,以水为因,自会有流和湿的果。同样有业为因,自会发生一定影响,而产生一定的果报,这是自然的、不随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果规律。所以《瑜伽论》谓业未作不得,已作不失。这种业的因果规律好象一张大而无比的网,纵横交错,贯穿于整个宇宙,包罗万有,总括一切。但是业之感果情况不一,有直接感果或间接感果;同时也有现时得果,或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得果。无论怎样,造了业就一定会感果,这是丝毫不爽。因之,凡学佛者,对于业报因果以及缘起的理论非有全面而正确的认识不可。

一、业的形成

什么是业,业即是行动,或即活动,作事,作业。俗语云事业都含着行动的意思。业的字义,梵语曰羯磨,译义曰造作。所谓业者,即是造作。一切众生,特别是人,都是有情智的生命体,有生命就一定要生活,有生活就一定要有生活所需的条件,而这些条件必须通过人去造作才能获得。所以一切众生,特别是人,必然要作业。那么,业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如《普贤行愿品》云: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这就说明业的来源。业其实就是身体的行动、语言的表示、意识的活动。身与语的活动,是可以眼见耳闻的,是有表示的;意识的活动是以思为主的,《俱舍论》云:思及思所作,所以说业的体就是思。思者令心造作,凡作事或说话,必先考虑思维,然后决定行动;考虑即是思的活动,它有决定力。因此说,一般造业都一定要具备身、口、意和意识的综合活动,所以佛法中常有身、口、意三业之说。而三业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生活的逼迫;同时由于有情不通达生命和生活所需的实相,有而非真,不实不虚,妄执于中有实我实法,从而使所作业,邪而不正,杂而不纯,带有漏性,所以佛说:无明缘行。但具体作业时,先由人们的主观意识而起主导作用,也就是说,先由意识来考虑,而后用思审虑作出决定,这就是佛法中说的审决二思的意业。通过意识决定之后,自然而然地支配身体去行动造业,这就是所谓动身思的身业。同时,还要发出言语,表达情志,这就是佛法中所说的发语思的语业。总的来说,意业属于造作的动机,有明显的善恶性;身语业是造作的手段,有动机就必然有手段,所以业是动机与手段的综合,如果有手段而无动机,那只是偶然造作或盲动,不能成为完全的业。因此说业的形成一定要具备身、口、意三的综合活动,而且,尤以意识活动为主,才能形成完整的业。

二、业的种类

业的种类很多,这里大概分为二种:一有漏业,二无漏业。又各有共业和不共业。有漏业即是三界以内人世间的行为,是能招感分段生死的业;无漏业与此相反,是出世业。有漏业有多种,大略分为善业、恶业、无记业;又可分为福业、非福业、不动业。从受果时间上说,有现受业、顺后受业、顺不定受业。若广分之,善业中有十善业,恶业中有十不善业。谓一杀业,就是杀害有生命、有情识的动物;二盗业,就是偷盗的行为,于不是自己的财物等,不语而取,或武力强取;三邪淫业,就是乱人妻女等淫荡行为;四妄语业,不知说知,知说不知,欺诳他人,自获利益;五两舌业,就是播弄是非,离间他人,说两面语;六恶口业,就是骂人的恶言粗语,及不近人情的言话;七绮语业,就是花言巧语,欺骗别人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八欲贪业,这是意识上贪求的活动;九嗔怒业,这也是意识上怀恨的情态,往往在不如意的事情上生起嗔恨;十愚痴业,就是意识上的无知。与十恶业相反成十善业。无记业,不善不恶,不能熏种,因而不能招感来生的异熟果。这是从人类行为上说的。

三、由业感果

人的行为动作可以养成一种习惯性,这种习惯性就叫做习气。俗话说,某种人有某种人的作风。某种人的态度成了某种习惯,由此习惯而形成业习气。也就是说,吾人举心动作而熏本识,起自功能,即此功能,说名习气,是业习气,熏习所成。这种业习气,就是所说的各种业的种子,也就是作业活动留下来的一种潜势力,或者说是余势力,到了后来遇缘仍会发生作用。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就是说明这个道理。因此说,这些业种子藏在第八识阿赖耶识中,遇缘条件成熟时,随即会生起作用感受果报。

由此业习气,定感后异熟果。因为有漏业是刹那生灭,才生即灭的,故不能感当前的异熟果。此要经过一个时期之后,把业力熏成种子,将来遇缘时才能生果,如《成唯识论》云:展转相续至成熟时,感异熟果,此显胜增上缘。此说明业种子保持在第八识中,展转不失,而成为将来感果的殊胜增上缘。二取习气是感异熟果的亲因缘。《成唯识论》云:引未来世异熟果心,及彼相应,是亲因缘。二取种子所感生的是等流果、士用果、增上果。这就是人类生命的自类因果性,也即是人类生命的因果律。又《成唯识论》云:二取种子,受果无穷,业习气受果有尽。二取种子与所感果相同,名等流因果,性相同故,感果甚易;又是同时生灭,感果更易,受果无穷,正是说明生命的自体。因为生命的自身是有生有灭,有因有果。但是生命是无穷尽的,就是由有漏业果转成无漏业的果,也还是有无穷的生命的。业习气与异熟果,因为体性不同,时间不同,所以感果有别。是故时间不同,所以不能说现世造恶,现世即受恶报。这是业习气与二取习气感果不同之点。

四、轮回缘起

现业熏种,业种藏于本识中,通过较长时期变异成熟,感来生报,名异熟果。所以人们现生所受,是前生业因所感之果;现生所作,是感来生果报之因。一切有情在长期生死流转过程中,作作受受,受受作作,前异熟尽,后异熟生,业报因果,展转贯通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而循环无端地相续着。同时现生是作受的焦点,是业报因果交替的枢纽,若能在现生中顺受前果,慎作后因,即能掌握自己命运,而趋吉避凶,离苦得乐。如此为了阐明轮回缘起的道理,可以佛法所立的十二缘起说明。

十二缘起,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生死轮回由此而建立。此中缘,是此物为条件引起它物义。无明至老死十二法,皆是次第前者引起后者,而形成一条必然性的业报因果规律,故名十二缘起。无明,是愚痴,即不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和业报因果的道理,妄执实我实法。由于认识上的迷蒙,自会引起倒行妄作,是谓无明缘行。行即是业,业熏本识,形成业种,在本识中通过较长的时间,变异成熟,受其影响,使本识及其所藏心、心所、色等诸种发生深刻变化,一致成为变生异熟果的原材料,本识也就成了异熟果的体现者,而名异熟识,是谓行缘识。异熟识中所有心、心所、色种,既随业力变为生起异熟果的原料,自会随缘现行,成为色(物质)、受、想、行、识(精神)的五蕴,五蕴中受、想、行、识即是名色中的名,色蕴即是名色中的色,这就是识缘名色。有了色、受、想、行、识的名色,异熟识自会依之内变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聚积的根身为正报,所以说名色缘六入。异熟识依名色内变眼等六根为正报时,同时自必依名色法种外变色等六尘为境,及根身所依的器界依报,同时也必生起依眼根缘色境的眼识,乃至依意根生起缘法境的意识,根、境、识三和合接触,即是六入缘触。六根与六尘接触,自会于违逆境生起痛苦的感受,于随顺境生起欢乐的感受,于不顺不违境生起不苦不乐的舍受,是谓触缘受。于现实生活境中既能引生苦、乐、舍的实在感受,自会于内身外器执以为实,而贪爱不舍,于中求生取乐,是谓受缘爱。于现实生活诸境,通过亲身感受,自必迷惑,于内身外器依名取相,执为种种实法;既执一切亲受境界为实法,自必于内身依名取相,执为实我,依身及所缘诸境,执为我所,是谓爱缘取。又既执实我实法,自会生贪?痴等烦恼,有了贪?痴三毒的烦恼,自必顺之而造恶性的身、口、意三业;即或有时为我求福,强造一些善业,这都是在我法二执的指导下进行的,是有漏善。有了有漏的善恶业,便会熏习本识,而成为感来生异熟果的业因,是谓取缘有。有者有生起来世果报之因。既具有感来生果报的业因,自必有随业变异的异熟识,而有来生的生命体出现,是谓有缘生。既有生命体的根身,自必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不断摧残而衰老,而死亡,是谓生缘老死。此十二缘起,明显地揭示出业报因果贯通三世。无明缘行、行缘识,是过去世所作感现在世异熟果的业因;识缘名色乃至触缘受,是现在世领受前业所感的异熟果。受缘爱乃至取缘有,是现在世一面受前业果,一面又造新业熏习成种,为感未来世异熟果的业因。有缘生、生缘老死,是现在业所感未来世的异熟果。但是这种贯通三世的业报因果,不是孤立的片段过程,而是贯通三世的业报形式,展转往复,无穷无尽地演进着。同时此缘起也说明了现世是业果新旧交替的枢纽,若抓住现生这一关键时机,一面不怨天尤人地领受前果,一面积极地采取止恶向善、自利利他的动机和手段来进行身口意的造作,就必能自心作主,掌握自己的命运,实践理想,而获得现果和美好的未来果。因此,业报因果的实相,虽是业力感果有定,而由自心所造,可以自主,绝不是前业决定一切、不可改转的宿命论。

五、总结

总之,以上简略地阐述了业果缘起的理论,并且说明了宇宙人生以及万有现象的诸法都是缘起而有的。此缘起的理论着重说明了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这一因果规律。《成唯识论述记》云:如是业果,前中后际,生死轮回,不待外缘,既由内识,净法相续,应知亦然。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有无漏种,由转识等,数数熏发,渐渐增胜,乃至究竟。是故,我们通过对缘起理论的正确认识,一定要建立起自己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的建立,是要以大乘唯识学所说的造什么业、得什么果,业由自心作、果由自心变,如此而自由自在地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努力止恶行善,转染成净,实现圆满的人生。

上一篇:业报身
下一篇:生命可贵作业必慎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疏文从狭义来讲,疏文是各种法会、法事之上,凡人祈求于神仙的文函,是沟通仙凡之间的桥梁。疏文介绍从广义来讲,凡是敬奉神佛、祭祀天地、先祖的文函都属于疏文,是沟通天..

《六祖坛经》原文《六祖坛经》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是禅宗的主要经典。经文主要记载慧能大师的生平事迹和言教,核心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自..

第八识又称为根本识,根本识就是来作为七转识一切的依归,换句话说,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都必须蕴藏在第八意识。俗称灵魂,世间人称为灵魂,我们佛教讲根本识。前六识有时..

弥陀的救度各位法师、领众、台中分会的会长,以及北部、中部的同修:南无阿弥陀佛!念佛道场为当地带来吉祥现在是冬天,前几天台北还下着雨,但是今天阳光普照,风和日丽,..

谦卑(资料图)有些人当他得势或是升官、发财的时候,他六亲不认了,他不了解,这些是不常的,反而傲慢得不得了。或者是他有学问,轻视没学问的;或是他有财富,轻视穷人。这..

楞严经原文及译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於国土。成就威仪。从..

关于因果故事

因果故事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因果故事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因果故事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因果故事。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