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佛法讲杀生的定义和范围究竟是什么呢


佛教佛法讲杀生的定义和范围究竟是什么呢

众生固然一律相等,但唯有人类能够造恶业(或称为黑业),而堕为鬼道或下地狱;也能修善业(或称为白业),而升天堂、出三界乃至于成佛;其他众生,除很少的特别比如之外,既不知善,也不知恶为何事,只要随业受报的天然行为,而没有心意的做作在内。

所以,人是道器,只要人能修道,并能弘道,因此,戒杀是以不杀人为底子。杀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知是人,二、预谋而有杀念,三、杀死;不然,叫做损伤或过错,不成杀人罪。至于人,是不管年纪、贵贱,不管成形或未成形,有知或无知,凡被肯定是人者,皆不可杀。所以,不得堕胎,也不得以安乐死的名字来处理自己求死或已无自觉认识的植物人;不然,便是杀人罪。此点请参考《正信的释教》和《人生》第三十六期的社论。

迄目前为止,医疗界呼吁人体器官的捐献和移赠,比如眼角膜、肾脏以及其他脏器的捐献,是将没有运用能力的人体,局部令其复生,这是值得鼓舞的事。假如在生前捐献,当然已经获得捐献人的赞同,纵然在死后移植,也必须预先获得逝世者生前的首肯,不然亡者对于遗体尚有一分贪恋和执著,便会引起他的嗔恨及怨怒,甚至影响他的转生善道或往生净土的去向。

天然逝世的人,通常于十二小时之内,神识未离,尚有部分知觉。从医学上判别已经逝世的人,从佛学的观念看,未必就已真实逝世;但假如立下遗言,捐献器官,为了抢救另一人或数人的生命,这是舍身救人的菩萨行,因此,若生前建立有遗愿,移植人体器官当不成问题。

在咱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保持环境卫生的原因,必须处理蟑螂、苍蝇、蚂蚁、蚊子,乃至于老鼠等问题,这在佛世已有成例。当比丘们的澡堂、澡堂由于多日未用,满生小虫,负责整理的比丘,不知怎么处理,佛说:“除尽污水,清洁澡堂。”比丘说:“会伤虫!”佛说:“不为伤虫,是为整理澡堂。”所以比丘豁然。这个比如是说为了维护人类生活环境的卫生,予以整理清扫,目的不为杀伤虫类,因此,不算杀死。当然,不得用药物喷射杀虫,只能以清扫、整理、消毒的方式来防治或退治虫蚁的进入和繁衍。假如环境经常保持规整、清洁和消毒完善的状态,纵然有虫蚁,也不会太多。

假如在播种时,难免会伤及虫蚁,但为了咱们自身的活命,不用说播种,便是日常行走及其他劳务,也会无意杀死虫蚁。所以,只要经常多念弥陀佛,愿愚痴而无知的众生,于逝世之后,转生善道或超生净土,不算犯杀生戒。当然,能够当心避免,减少杀伤虫蚁的机会,是慈悲的体现。假如明知杀生而心无悔意,便是没有慈悲心

至于毒蛇、猛兽,以及毒虫之类,是他们过逝世的业力使然,他们伤人,不出于预谋,虽有恶行,没有厌恶,所以,并不算造杀业,应受到人类的同情和维护。以今天人类的社会而言,不只能够防治受其损伤,也能够划出特定的空间规模,令其生计,或做到约束他们的繁衍,不令其成为人类的灾害。此所谓宜用防治法,不宜用歼灭法,不只培养了人类的仁慈心,也对大天然的生态尽了维护的职责。

一般初学佛的人,对众生的界说不明,而且现在更有人说,植物也有生命,植物也有爱情,若说不杀生,应该既不杀动物,也不杀植物。其实生命有它的层次,植物是无情众生,动物是有情众生。所谓众生,可分作三级,高级的为人类,具有三个条件:一、有活的细胞;二、有神经的反响;三、有思维及回忆。初级的为植物,只要活的细胞,没有神经和回忆,虽有存亡的反响,没有苦乐的感觉,更没有思维及回忆,所以叫做无情。中级的是动物,只要少数如狗、猴子、马、象等高等动物有若干的回忆力,但没有思维力。至于下等动物除了神经的天性反响,没有回忆和思维,然其既有神经就有痛苦,就会怕死。所以虫蚁都会天然地知道逃避逝世的危险,植物则不然。因此,杀生的界定,便是能够知生怕死的动物而不及于植物。

佛戒比丘不可砍伐草木,是因初级的鬼神,依草附木,以草木为庇护,为了慈悲鬼神,不使鬼神生嗔,故不去破坏其居处,并非为了草木不可杀的理由。

微生物如细菌,从生物学上看,它是介于植物与动物之间的生物,既没有神经更没有回忆和思维,不属于有情众生,能够说是活动的植物,所以,灭菌不是杀生。

关于水中的微生物,除了细菌之外,尚有比较高等的生物,他们虽也没有神经,但已能够算在动物之列,因此,佛世的比丘,用水需求通过滤水囊的过滤,把比较大的微小众生滤出,比较小的就不管了。这是根据慈悲的观念,不忍目见生物而不救度。假如肉眼不能见,或虽见而不能分辨是有情或无情众生,那就理会不到了。

释教主张不杀生,主旨在于众生相等的慈悲精力,一切众生都有生计的权力和自在,咱们自己怕受损伤、畏惧逝世,众生无不皆然。众生的类别虽有高低不同,但众生的生命绝没有贵贱、尊卑之分,假如人人发扬这种相等、慈悲的精力,咱们的世界一定是和谐、和平、互助、互敬、互爱、融洽无间,将没有一人会受到故意的损伤。虽然佛经中说,杀生有果报,杀人偿命,吃它半斤,还它八两,这是说明晰因果不爽的现实。可是咱们不必把不杀生的著眼点摆在害怕受报的观念上,果报是有的,但也并非肯定不能够改变的;养成慈悲心,才是不杀生的重点,也是佛菩萨化世的精力。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谦卑(资料图)有些人当他得势或是升官、发财的时候,他六亲不认了,他不了解,这些是不常的,反而傲慢得不得了。或者是他有学问,轻视没学问的;或是他有财富,轻视穷人。这..

楞严经原文及译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於国土。成就威仪。从..

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理净三论宗起源于印度,以龙树菩萨为代表,主要思想理论以龙树有《中论》为依据,一般来说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1、原始时期:以佛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白话注解当佛刚讲完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的时候,无尽意菩萨,就从他的座位站起来,偏露右肩,合起两掌,面向佛说:请问世尊!观世音菩萨,是以什么因..

原文法会圣众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1我们念佛、诵经、放生、供斋或做任何善事,都需要做回向,回向对于我们佛弟子来说,是完整修法或善事的必要组成部分,修完法或做完善事后不回向,功德白白流失,实在是可..

在色达境内一个叫霍西的地方,于1969年(十六绕迥火鸡年)9月22日(佛陀天降日),格花堪布诞生在一个父母亲家族都辈出大成就者的家中。小时候父母带他到色达洛若寺住持罗珠..

关于戒杀

戒杀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戒杀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戒杀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戒杀。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