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禅道和茶道的基本关系和关联


茶道与禅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住持请斋、请茶,乃是禅寺常有的礼仪。禅僧在禅寺中吃茶,是一件礼仪繁复而又严肃的事情,吃茶不啻是一种严格的禅修时间,是禅门行、坐、语默、动、静傍边,很多“借假修真”的媒介之一,这是禅门茶道的特征。但从“心、术偏重”的茶道标准来看,我国茶书的“重术轻心”当然不对,禅门清规的“重心轻术”也是一种缺憾。补偿这一缺憾的则是和禅门联系密切的日本茶师。在日本,“心术偏重”、茶禅合一的茶道的真实出现,是以珠光甚至千利休、千宗旦祖孙二代所建立起来的的“侘数寄”茶道为标志,它是热爱不完整、不均衡、残缺不全并且平普通凡的事物,也是安于孤单、寂寞的脱俗心境。但日本茶道和我国禅门清规一样,过于注重禅门规则,以致捆绑了禅的活泼性和洒脱性。从吃茶的禅门教条,完全解放出来,要到宋朝以后所开展出来的“平常心是道”的禅茶。我国茶道,曾激发出很多浪漫美好的诗篇和艺术,也曾吟咏出令人回味的片段哲思。但我国历代茶书所关心的不是茶的修心,而是茶的养身,不曾像日本那样,开展出深入、广大并且感人的吃茶哲学。这不能不说是我国茶道史上的一大缺撼。这一缺撼,只要在聊备一格的禅门茶道中才能稍稍补偿于假如。

日本禅僧仙厓义梵(1344~1431)的《茶道极意》曾说“所谓茶道,在心非在术”,在术而非在心。“心、术并行处,常显一味也”。这意味,茶道必须道心与茶术合一,不可偏废。但是,我国历代茶书,除了像许次纾(?~1604)《茶疏》等极少数例外,大体偏于术而略乎心。我国历代茶书,关于茶树产地、茶叶种类、制茶技巧、茶具好坏、茶水好坏、煎点(泡茶)方法等关于“术”的事情,说之甚详;但对如何在喝茶品茗傍边修“心”,甚至在什么环境、以什么心境吃茶品茗,却都略而不论。即便被后人尊为“茶神”的陆羽(727~804),在其《茶经》一书傍边,关于“心”的描绘,也不过下面简短的两句:“茶之成效,味至而寒。是以行优而有俭德之人饮之甚宜。”而当论及茶的功用时,也只着重提神、养身的疗效,与心性的涵养完全不相干。例如陆羽《茶经·六之饮》,提到“欲醒睡意,则令其喝茶”;而《茶经·七之事》,虽然广引华陀《食论》、壶居士《食忌》、陶弘景《杂录》等医书和道书,但也仅仅提到茶有“益气力”、“身轻”、“换骨”甚至“可成仙”的成效。再如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点》,引《桐君(药)录》,提到:“茶有饽,人饮之,适宜身。”而钱椿年《制茶新谱·茶效》,则引《本草拾遗》,也只提到茶有“止渴、助消化、去痰、除睡意、利尿、明目、增思考力”等成效。这些都告诉我们,我国历代茶书所关心的不是茶的修心,而是茶的养身。肉体性或物质性的“身”,重于心灵性或精神性的“心”,明显是我国历代茶书的特征。

因为我国历代茶书所注重的,不是茶“心”,而是茶“术”,因而,不论是茶叶、茶具的产地,或是茶水的来历,都相当讲究。欧阳修在其《归田录》中,提到:“茶之品无有贵于龙凤者……凡二十八片重一斤,值金二两。”这是描绘“龙凤茶”的贵重。赵汝砺《北苑别录·纲次·细色五纲》,则说:“又以龙园胜雪为最精品,建安人中有谓值万钱者也。”这也是描绘一种称为“龙园胜雪”的茶叶,其贵重的情形。而苏[广/异]《(十六)汤品·第七品富有汤》,则说:“世之人以金银制汤器,此唯富有者能之,故成功而建汤业,贫贱之人不能也。”又说:“汤器不必金银,犹作琴而不必桐,制墨而不以膏,两皆不可也。”[元]缜密《癸辛杂识》前集,也说:“长沙茶具精妙甲天下,每副用白金三百星或五百星;凡茶之具悉备,外则以大缕银合贮之。赵南仲丞相帅潭日,尝以黄金千两为之,以进上方。”《帝京景物略》则说: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景德镇出产的一对成化斗彩杯,“值十万钱”。这些都在描绘茶具的奢华贵重。而张又新《煎茶水记》,则采用刘伯刍的说法,把煎茶的汤水,依其好坏分成七等;又依“李季卿命从者笔记,即以陆羽口授”为标准,把茶水分成二十种。果然依照这些说法,要以天下第一水来煎点茶汤,则非达官富豪所不能为也。

我国历代茶书的编撰者,若不是本身便是达官贵人,便是为达官贵人而编撰茶书。例如,《茶经》作者陆羽,虽身世禅寺,并和皎然禅师成为忘年交,但真实影响他编撰茶书的,仍是身世朝廷的达官贵人--李齐物(皇族)、崔国辅(礼部郎中)、颜真卿(湖州刺史)等人。再如,《茶录》的作者蔡襄(1012~1067),宋仁宗庆历年间,曾任福建转运使,《茶录》一书的编撰,即专门为了答复仁宗的下问而编撰的。或许,这正是这些茶书不脱富有味,以至重“术”轻“心”的原因吧

随着“经济起飞”,现在台湾“茶道”蔚为风气,茶行和茶馆随处可见,喝“老人茶”的人口也在逐年添加。但是,或许遭到上述这些有术无心的茶书影响,台湾的“茶道”大体也是停留在有茶无道的阶段。茶农联合茶商,抄作茶叶和茶具的价格,品茗者竟也乐此不疲地跟进。茶道,不但不是修心养性的时间,更不是全民性的饮食文化。茶道成了拜金主义者自我安慰的天堂。本文试图从“心”出发,评论茶道与禅道之间的联系。如此或可补偿台湾茶道的缺失。

一、“茶禅同一味”

我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535),在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因为久坐疲累,眼皮无法张开,因而撕下眼皮,丢掉在地上。而在丢掉眼皮的当地,居然长出一株矮树。达摩祖师的弟子们,摘下矮树上的绿叶,酿制成水饮用,竟能坚持禅坐的清醒。这便是禅茶的来历。这当然是一则美丽但却虚伪的传说,但是茶道确实和禅道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关这点,程光裕《茶与唐宋思想界与政治社会联系》、方豪《宋代僧侣对栽茶之奉献》、吴智和《和尚烘知名的松萝茶》、中村乔《泡茶法的昌盛与宜兴茗壶》,以及姚国坤、王存礼、程启坤《我国茶文化》,朱自振、沈汉《我国茶酒文化史》等书的某些章节,甚至荷斯特·汉弥恪《茶艺中的禅》一书,已有相当详尽的阐明,本文不再赘言。下文试图从禅门清规和语录,甚至日本茶师的部分作品,来评论茶道与禅道之间的联系。

禅茶之器物,并非美器,亦非宝器,更非旧器,而以圆虚清净之专心为器。此一清净为器,系禅机之茶也。以名器著称供世赏玩之茶器,何贵可道。为饮一茶而置办价值连城器,秘藏于库当宝,又有何益可言。……总而言之,不论也不应议论器物的好坏。去掉善恶的两样邪见,于自己心中素求实相清净之器物。

引文提到“圆虚清净之专心”才是真实的清净的美器、宝器。千宗旦好像特别注重“圆虚清净”和“专心”;因而,《茶禅同一味》关于“专心”有这样的解说:“专心之器,并非人的作为陶铸之事物,系六合天然之器也,故具足阴阳日月,森罗万象……。”而关于“圆虚清净”,则有下面的解说:

不断奋起勇猛心悲切尽禅茶时间,即能免王者的牢房,死后关闭三途之门户,必定能升天得道。有如此成就者,谓之六合同一,圆虚清净之宝器。亦把此称做禅茶之机。古瓯陈器,特殊的奇玩,与之相比又有何价值可言。

无疑地,这种茶具观,乃是从无形的、形而上的“心”,亦即禅道的观念,来阐释有形的、形而下的茶具。

千宗旦的茶具观,明显来自他的祖父——千利休。千利休《茶汤百首》中,曾有这样的一首:“持有一釜就能做成茶汤,喜好千般道具为低劣也。”别的一首则是:“不论有或无,好茶具多么不重要!真实的(茶)道不需要它。”而在《杂谈集》卷下,也曾记载:千利休曾对着那些斤斤计较茶具好坏的客人,当面训斥说:“茶道具的好坏或新旧的判定系商人所为。如好此道之有志者,不论是一只破折钵(原注:研磨用的器物),也可适所适用,更逾越是否被使用于茶汤上,应该称赞为数寄才对。”[41]由此可见千利休和千宗旦具有相同的茶具观。千利休和千宗旦的茶具观,对那些热中茶具好坏、贵贱的人来说,着实具有暮鼓朝钟 、振聋发聩的成效。或许,从这种茶具观,正好能够看出千宗旦之所以被后人呼为“乞丐宗旦的原因吧!

“侘数寄”的茶道理念,最感人的,还不在茶具这种特定器物的平民化,而在着重整个煎点过程的普通无奇;无疑地,这是前述九松真一所谓的禅艺术的“简素”和“天然”。千利休曾作有这样的一首短歌:“茶汤便是使水沸滚而泡成茶,如予饮用的事物也。还有一次,有人问他有关茶道的隐秘,他答复说:“你燃起炭火,将水烧开到恰当的程度,然后使茶产生恰当的味道。你(在茶屋里)安排花木,就如(它们)正在生长着一般。在夏天,你暗示凉爽,冬天则托出温暖,此外别无其他隐秘。”千利休还针对这个问题,吟咏了下面的诗句:

茶汤只此而已:/首先把水烧开,/接着将茶注入,/然后适度饮之,/须知全在这里

而当千利休吟咏这首诗篇之后,问话者略带轻蔑地表明这样的吃茶法,他早就知道的时分,千利休正色地说:“假如有人已经熟知此道,我乐意拜他为师!”

千利休这些话,让笔者想起鸟巢道林禅师(741~824)和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之间,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段对话:

(白居易)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鸟巢禅)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曰:“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白作礼而退[47]。

千利休的崇尚简素、天然和普通,还能够从下面这则逸闻看出来。

“侘数寄”茶道,往往和日本传统文学里的和歌、俳句有关。在日本茶道中,流传着下面这首口诵短歌:

留神细看,啊!/那秋天田野草丛间/不正野花纷然。

关于这首普通无奇,但却意趣盎然的口诵短歌,《茶汤古事谈》曾有下面的记载:千利休的师父--武野绍鸥,某日,正在教导千利休有关“路次”的道理时,曾以上面这首口诵短歌为例,说了下面的几句话:

古人谓要体会此歌,若是如此,则作此歌者必嫌路次内有开花之木。……恐来客不赏席中之花,故不在路次上植开花之木。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疏文从狭义来讲,疏文是各种法会、法事之上,凡人祈求于神仙的文函,是沟通仙凡之间的桥梁。疏文介绍从广义来讲,凡是敬奉神佛、祭祀天地、先祖的文函都属于疏文,是沟通天..

《六祖坛经》原文《六祖坛经》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是禅宗的主要经典。经文主要记载慧能大师的生平事迹和言教,核心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自..

第八识又称为根本识,根本识就是来作为七转识一切的依归,换句话说,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都必须蕴藏在第八意识。俗称灵魂,世间人称为灵魂,我们佛教讲根本识。前六识有时..

弥陀的救度各位法师、领众、台中分会的会长,以及北部、中部的同修:南无阿弥陀佛!念佛道场为当地带来吉祥现在是冬天,前几天台北还下着雨,但是今天阳光普照,风和日丽,..

谦卑(资料图)有些人当他得势或是升官、发财的时候,他六亲不认了,他不了解,这些是不常的,反而傲慢得不得了。或者是他有学问,轻视没学问的;或是他有财富,轻视穷人。这..

楞严经原文及译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於国土。成就威仪。从..

关于禅道

禅道网为您提供最新的禅道信息,让您快速了解禅道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禅道。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