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谛法


释迦牟尼佛在世说法四十九年,咱们仔细观察研究一下,即可发现佛陀的教义和教法一大组织,其内容无论原始释教与后期释教,均脱离不出四圣谛领域,因此四圣谛可说是释教的基本教理,全部大小乘经典都是由四圣谛开阐出来的。

四谛”是释教底子要义之一,不但是小乘教法所依据的真理,也可通于大乘的教法。“四谛”又名“四圣谛”,在《华严经 四圣谛品》中,列有种种不同的称号,意图为“随众生心,适令调伏”。由于众生根基各个不同,有利亦有钝,因此施教的内容办法亦有所不同。譬喻对一个小学程度的人,对其讲大学课程的理论,等如对牛鼓簧,底子不能明白你所讲的道理。“四圣谛”便是醒悟者说出其所证、所知的实在原理。通称为苦、集、灭、道,依此法门而修,成就其道业者,称为“声闻”。现在将“四圣谛”的四种意义解释如下:

一、苦谛:苦是强逼性,是阐明众生身心,常备种种苦楚缠扰不安,所以称为强逼性。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咱们这一个现实的国际,充满著多种的苦,例如:初出母胎,风刀割体,烦恼业力,众苦交集,称为“生苦”。随著岁月增长,发白面皱,体力减退,举动言行均不能左右逢源,称为“老苦”。又人身有四大的不调,精力欠佳,身心感触到病痛,称为“病苦”。又四大涣散,神识相离,茫然自失,业境现前,称为“死苦”。此外,亲朋戚友,名位权利受乐得失的“爱别离苦”。终身荣誉,高兴可爱是愿望所及,求之不得的名“求不得苦”。又怨家仇人及憎恨之事,相遇会见,心中所发生不安的“怨憎会苦”。由色、受、想、行、识五蕴无常的变易炽盛所生的“五阴炽盛苦”等。总归,“苦谛”是指人们的身心所感触的苦楚。

苦的分类:在佛法中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等说。三苦是:苦苦、坏苦、行苦。遭受到苦事,而感觉苦楚,名“苦苦”;遇到乐事变迁,如富贵的人遽然贫穷而感触到的苦楚,名“坏苦”;关于全部事物的迁流无常,如好境不常,盛筵难再等所引起的苦楚,名“行苦”。

八苦是: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生苦”人们在母腹中所感触的苦楚,每一个人的神识在胞胎中就有感触,母亲吃热的食物,胞胎中的认识便感触炽热的苦;吃冷的就感触到寒冰相同的冷苦;所以婴儿初生时呱呱而哭便是苦楚的体现!不过人类的才智,还不能够如实证知算了。“老苦”是年白叟所周知的事,紫柏大师说:“白发从来不怕人,侯王头上晓霜新。”发白面皱,气喘神衰,齿牙动摇,饭食无味,苦楚是很难说尽的。“病苦”也是人所难避免的事,古人说:“英豪也怕病来磨”,病中滋味真有令人难以消受之感,火烧我骨,冷刺我心,寒热交集的时候,是会令人有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苦。“死苦”是一息不来,便成隔世,神息和躯体脱离的一会儿,是有如生龟剥般的苦楚。除非修行有所把握能自知时至,身无病苦。“求不得苦”是由于众生的欲念永无休止,所求不如意称心便生苦楚。“爱别离苦”是恩爱六亲眷属,遽然别离,其苦楚是不堪言说的,古人说:“世上千般愁苦事,无非死别与生离”。“怨憎会苦”是怨家路狭,觌面相逢时所生的苦楚,所为不是怨家不聚头,便是苦楚的表明。“五阴炽盛苦”,五阴是色、受、想、行、识,便是人们身心的实质,也便是众苦的底子。要是把八苦再加以微细的剖析,就成为无量诸苦了。总而言之,环绕身体的生、老、病、死,无量任何众生都要面临接受的,且扰心的有贪、嗔、痴等烦恼及随时的天灾人祸,死后有六道轮回之苦,因此人类生计这五浊恶世中,充满著种种苦所以称为“苦谛”。

二、集谛:亦称为苦集谛。集是招理性,是自己内心所起的无名、贪(无厌的物欲)、瞋(气忿的言行举动)、痴(事理不明的天然心思)等所唆使,去妄造全部恶业,依业受报而招集得来的,故称为招理性。依照佛陀的看法,国际的全部皆由于因果联系而生灭崎岖著的,无论怎样细微的事象,也不能存在于因果联系之外。由于咱们不知国际真如的“无明”,生起种种的固执、愿望,皆由身、口、意三方面所造出来的业,而业力积集为业因,招集相应其业的苦报,发生的苦果。换句话说,苦果的远因是无明等惑,近因是业,便是全部种种恶业,皆由无明生起“我执”,而固执「我想”为底子,所以苦的底子原因归纳是“我想”。现在许多年青人,就由于“我想点就点”,因此造出种种损人不利己之事,“想做就去做”,不顾成果,就由于“我想”、“我执”太重,把“我”放在第一位。现在的苦果是过去的惑业所生 未来的苦果是现在惑业所生的。又苦果存在之处,常伴以惑业,所以惑业与苦果常互为因果,从无始来即循环相续不已,反覆的受诸存亡苦论。因是能招集存亡等,故称为“集谛”。

“集谛”所指的是贪等诸烦恼,能集起六道的果报,分开来说,便是“见惑”和“思惑”。“见惑”是照见真理的时候,就可断除的惑;“思惑”是断见惑后,还要通过思想,修习真理才可断除的惑;“见惑”是妄见,不明白四谛的真理;“思惑”是迷情,迷于人间的事情。“见惑”的内容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贪、瞋、痴、慢、疑十种妄见和烦恼。“思惑”的内容只要贪、瞋、痴、慢,而没有种种的妄见;由于在见道时(即照见真理之时)已断去那些妄见了。思惑比较见惑难断,所以有“见断如破石,思断如藕丝”之说。咱们众生有了这“见、思”二惑,所以就要造出许多的善业和恶业,也就要被业力牵引到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道中去转那轮回的圈子了。

三、灭谛:又称为“苦灭谛”。灭是可证性,是无明烦恼,由集业断除去我、法二执,贪瞋痴烦恼已尽,存亡摆脱,众苦消除,得寂灭境,安住涅槃,故称可证性。由于生起苦果的近因是“业”,亦即行为,而业是由烦恼所生,烦恼是由无明及因无明所生的我想,及由“我想”而生的固执及愿望等所生的,所以要断此苦果,须不造业,为著不造业,犹先断其原因之“我想”,断了我想见,才干超绝六道轮回,脱出存亡苦海,这便是苦灭的涅槃、终究的摆脱,所以说它为“灭谛”。

“灭谛”是指的灭除烦恼和存亡之累,便是“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灭去贪、瞋等烦恼和善恶诸业,就能够不再受三界中的存亡,但还有现在残存的色身,名“有余涅槃”;要是灰身泯智,连现前的果报色身也扔掉了,就可称为“无余涅槃”。

四、道谛:是指能灵通涅槃的道路,或称为“苦灭道谛”,是达到苦灭摆脱,进入涅槃果位的修行办法。道是可修性,已然知道存亡诸苦,是由集的业惑所成,同时又知断了烦恼而证涅槃,因此急需向上再追求断集的办法(道)。修诸道法,即经、律、论三藏所阐述的道理均是修道内容。简略来说,略言之则为八正路,广则为三十七道品,但其大体能够归纳于断尽诸惑的戒、定、慧三学。

八正路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一、正见:(正确的见地)关于佛法,有正确的了解,远离唯神、唯我、唯物等之荒唐妄见。

二、正思:(纯正的思想)或称正思想,即远离邪妄贪欲,作真理才智的思索。

三、正语:(净善的语言)即远离虚言、鄙言恶语、诋毁、妄语、戏论等等之言语。

四、正业:(合理的作业)即恪守国家法律,严持律义,有犯法之事勿作,不作走私贩毒的作业,实施高尚而善良的日子。

五、正命:(合理的经济)常存著品德、伦理观念,以谋求合理工作,以保持生命。

六、正念:(真理的信仰)即正心诚意,远离梦想颠倒不失正念。

七、正精进:(积极的精力)向正理方向努力行进,即勤修戒、定、慧三学。

八、正定:(禅定的日子)身心注于一境,消除全部杂乱,以养成完美的人格。

以上八种的正路去,才干摆脱无明所集聚的烦恼众苦,获得清净寂灭的境界。至于三十七道品,计有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及八正路等七科,都是众佛弟子最重要应学的佛法,现只略为介绍而不详细解释。再者戒定慧三学乃是断尽诸惑,实践修行的办法,现简略如下:

一、戒:便是防非止恶。佛陀为防止其弟子有紊乱的行为,使僧团加清净和阶,逐渐制定大小轻重戒法,使弟子持此戒法,能够具足无量积德行善,故亦名为“具足戒”,主要为身、口、意三业,及助长定、慧二学。出家比丘有应持的二百五十条戒律比丘尼则有五百戒条。至于在家居士,设有五戒或十善戒等。

二、定:又称三摩提或三昧。行将身心集于一处不使散乱,身心轻安,从定中发生无漏的才智之意。所谓四禅八定,以致脱离迷妄的本源,超绝全部相对的观念,以修到寂静的精力停止,才干得到心清净无漏的才智,而断尽全部烦恼惑业。

三、慧:即到对岸的才智。由以上修持戒、定,便能够证悟四谛,及达到断惑摆脱的最高才智作用。故总而言之,戒、定、慧三学乃是断尽诸惑,依之实地真修,便可达到意图,了脱存亡,证入涅槃,故”道为可修性”。又“道”为能通义,依诸道法而修,可由凡夫地进入涅槃圣地。所以称为“道谛”。

为什么称为“谛”呢?“谛”便是真理。它的涵义有二:(一)打量,(二)实在。就“智”的方面说打量,即觉知义;就“境”的方面说实在即不虚义。便是“打量”三界存亡,“实在”是苦,不可令乐,故称以“苦谛”。“打量”贪瞋痴等惑业,“实在”能感三界存亡不能避免,故称“集谛”。“打量”涅槃理体,“实在”寂灭,永离存亡,故以“灭谛”称之。“打量”出世道法,“实在”能令众生离苦得乐,故称以“道谛”。

总归,生生世世受生老病死等轮回强逼为“苦谛”。众生念念起梦想固执,生烦恼恶业,积集感存亡为“集谛”。行满道果成佛,诸苦永灭为“灭谛”。时时勤修八正路、戒定慧三学之道为“道谛”。

先了知存亡诸“苦”后,当去寻找苦的根源,所以找出了一个“集”,为了感觉依业受报,存亡无量的苦楚,因此急求摆脱的真理“灭”,为了要灭苦断集,求证涅槃,因此集求法“道”。所以说“苦”是“集”的成果,“集”为“苦”的原因,“灭”为修“道”的意图,“道”为求“灭”和断“苦”的工具与进程。苦集谛为人间因果(迷界生起的因果),灭道谛为出人间因果(悟界生起的因果)。

释教中世出人间全部诸法,均逃不出“因果”二字,所谓“果不离因”,无因不成果。就“四谛”来说:苦是集的果,集为苦的因,灭是道的果,道为灭的因。由于若果众生没有贪瞋痴等的集因,怎能招感存亡的苦果?若无精进道法为因,又怎能证得涅槃寂灭之果?故四圣谛照顺序来说,应是先因成果,即为集苦灭道,由于果易晓而因难知,欲使其容易化导,所以先示苦相,令其厌离,次示业因,使它断集,继则先示以涅槃清净之乐,令其欣慕,然后再以道法令其修持,意旨要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因此之故,而先说果然后说因,故为苦集灭道。

四圣谛的法门,是佛陀在菩提树下,实修体会的成果,为著利他教化,简略应机来施教的,这即是佛陀成道后,首先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其时对 陈如等五比丘所说之法,以后为应弟子根基不同,而重复地说法三次,故亦称“三转法轮”。

一、示转:“此是苦,强逼性;此是集,招理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是佛陀直接开示四圣谛的真相,令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利根一闻即悟。

二、劝转:“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是佛陀顾虑到有些根性稍钝的人,初度听法恐怕还不能直下承担,故重为警省勤修,中根人闻之依法奉行。

三、证转:“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是慈善伟大佛陀,想到一般性较钝的众生,再三不能信解,所以便引己为证,谆谆善导地重覆为勉励著众生,使钝根性的至此都能醒悟。

总结:苦、集、灭、道的四圣谛,是佛陀的底子教义,也是佛陀终究悟证而说出来醒悟人生的四大真理原则。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疏文从狭义来讲,疏文是各种法会、法事之上,凡人祈求于神仙的文函,是沟通仙凡之间的桥梁。疏文介绍从广义来讲,凡是敬奉神佛、祭祀天地、先祖的文函都属于疏文,是沟通天..

《六祖坛经》原文《六祖坛经》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是禅宗的主要经典。经文主要记载慧能大师的生平事迹和言教,核心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自..

第八识又称为根本识,根本识就是来作为七转识一切的依归,换句话说,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都必须蕴藏在第八意识。俗称灵魂,世间人称为灵魂,我们佛教讲根本识。前六识有时..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弥陀的救度各位法师、领众、台中分会的会长,以及北部、中部的同修:南无阿弥陀佛!念佛道场为当地带来吉祥现在是冬天,前几天台北还下着雨,但是今天阳光普照,风和日丽,..

谦卑(资料图)有些人当他得势或是升官、发财的时候,他六亲不认了,他不了解,这些是不常的,反而傲慢得不得了。或者是他有学问,轻视没学问的;或是他有财富,轻视穷人。这..

楞严经原文及译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於国土。成就威仪。从..

关于基础

基础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基础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基础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基础。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