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静 第7章 为魔鬼命名 为匮乏的心命名


为匮乏的心命名

当我们能观察“匮乏”和“贪婪”而不加以责备时,就能学会觉察人性的这个面向,而不陷入其中。当它出现时,我们能充分地感觉它, 为经验命名:“饥饿”、“匮乏”、“渴望”或任何其他状态。在它出现的整个时段,温柔地命名,每隔几秒就重复命名一次,重复五次、十次、二十次,直到它消失为止。当你注意它时,要觉察当下发生的情况:这种欲望会持续多久?它开始时,是不断增强还是快速消逝?身体对它有什么感觉?哪些部位会受它影响——肠胃、呼吸,还是眼睛? 心中对它的感觉像什么?当它出现时,你觉得是快乐还是烦躁,是开放还是封闭?为它命名时,观察它如何移动和改变。假如匮乏像饿鬼, 就如此命名,并注意饥饿感在什么部位——腹部、舌头还是喉咙?观察时,会发现“匮乏”会制造紧张,所以它其实是痛苦的;我们会看到它如何从渴望和不完善的感觉生起,这是分裂而不完整的感觉。更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也是转瞬即逝,并没有本体。从这个角度来看欲望,你会发现它其实是伴随身心中来来去去的感受而产生的想象。当然了,它有时看起来非常真实。王尔德说:“我能抵抗任何东西, 除了诱惑。”我们陷入匮乏感时,它就像麻醉剂般使我们无法清楚观察。印度有句俗语:“扒手只看到圣者的口袋。”匮乏和欲望是强而有力的眼罩,使我们的观察受到限制。

不要混淆欲望和快乐。享受愉悦的经验并没有错,生活已有太多困难,能拥有乐趣是美好的事。可是,匮乏的心会执著于快乐。西方文化教导我们,若能迅速抓住一个又一个愉悦的经验,生活就会很快乐。例如好好打场网球后,接下来吃顿美味的晚餐,看场好电影,然后是美妙的性爱加一场好觉,在美好的早晨慢跑,好好禅坐一小时,一顿绝佳的早餐,然后出门去做刺激的工作,使快乐延续下去。我们的社会很擅长让这一套持续下去。但是,这能满足我们的心吗?

我们满足了匮乏的需求后会怎样?通常会产生更多需求,整个过程会变得十分无聊和空虚。“下一步要怎么仿呢?我只要再多得到一点。”萧伯纳说:“人生有两种最大的失望,一个是得不到你想要的, 另一个是得到你想要的。”这种不健全欲望的过程是无止境的,因为平静并非来自匮乏得到满足,而是来自不满足的结束。匮乏被填补时, 会有一刹那的满足感,这并非源自快乐,而是来自停止贪婪。

为匮乏的心命名时,请仔细感觉它,注意它结束时会发生什么事, 再注意接下来的状态。匮乏和欲望是很深刻的议题,你会看见欲望常常被放错位置。我们常以食物取代内心渴望的爱,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佛学老师基尼.罗思有治疗饮食疾患的经验,写了一本书《不再饥饿》来解释这种情形。经由命名练习,就能了解表面的欲望其实来自生命深处的匮乏,来自背后的寂寞、恐惧和空虚。

开始灵性修行时,匮乏的心常常变得更为强烈。当我们移开某些令人分心的外层,就会发现下方潜藏著强大的渴求,想要食物或性,与他人接触或巨大的野心。出现这种情形时,有些人会觉得自己的灵性生活走偏了,但这是摘下贪婪面具的必要过程。我们必须面对它, 看清它的所有伪装,才能与它发展出有益的关系。不健全的欲望会引发战争、驱策社会,我们都是被它控制的无知追随者。但是,仍然有少数人能停下脚步检视欲望,直接感受它,找出与它建立智慧关系的方法。

佛教心理学把欲望区分成许多种,基本上分为两种:“痛苦的欲望” 和“有益的欲望”,两者都出于一种中性的能量,我们称为“做的意志”。痛苦的欲望包括贪心、执著、不足和渴望;有益的欲望也出于同样的“做的意志”,却由爱、活力、慈悲、创造力和智慧主导。随著觉察力的发展,我们开始能区分不健康的欲望和有益的动机;能感觉何种状态没有不健康的欲望,并享受更自发而自然的存有方式,没有挣扎和野心。当我们不再陷入不健康的欲望,了解就会增长,健康的热情和慈悲就会更自然地引导我们的生活。

为欲望的魔鬼命名,会为我们带来了解、自由和喜悦的宝藏。在不健康的欲望下,深藏著对美、丰富和完整的灵性渴望,为“欲望” 命名能引导我们发现这种最真实的欲望。我有一位年长的老师说:“欲望的问题,就在于你渴望得不够深!为什么不渴望一切呢?你不喜欢自己拥有的,想要你所没有的。只要反过来:想要你所拥有的,不要你所没有的,就会找到真正的满足。”借著探讨欲望,我们能将它的所有可能性开始纳人灵性生活。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楞严经简介《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所谓“大”,是称赞之词,是说经题中的“密因”能成菩提,是为大因;“了义”知晓万法,是为大义..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见地,即知见、认识,见地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内在心灵及外在世界。在佛法修学中,见地是一切言行的指导。“见地”一词,较早见于《大智度论》卷七八。其中说声闻、缘觉、..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疏文从狭义来讲,疏文是各种法会、法事之上,凡人祈求于神仙的文函,是沟通仙凡之间的桥梁。疏文介绍从广义来讲,凡是敬奉神佛、祭祀天地、先祖的文函都属于疏文,是沟通天..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白话注解当佛刚讲完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的时候,无尽意菩萨,就从他的座位站起来,偏露右肩,合起两掌,面向佛说:请问世尊!观世音菩萨,是以什么因..

人生其实就是一场修行,修的是一颗心,修的是一颗不污不垢、淡看浮华的平淡、平和、宁静之心。学会平淡,便会淡看荣辱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让清淡的日子活出精彩;学..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