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志丹居士:扫地也是修行的法门


扫地也是修行法门摘自 卢志丹居士《日常生活中的佛心》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这是中国人的古训,也是我们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事务。但伟大的佛陀却由扫地而建立了“扫心地”的修行法门。

“扫心地”的修行法门来源于《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周利盘特迦鼻根圆通章》。

周利盘特迦是佛陀的弟子,由于资质鲁钝,常受到别人的嘲笑。佛陀根据他的根机,教他于扫地时背诵“扫帚”二字。虽是简单的两个字,但他却记前忘后,或记后忘前,想到“扫”就忘了“帚”,想到“帚”就忘了“扫”,因此苦恼不堪。

于是,佛陀慈悲地告诉他:“‘扫帚’的意义就是去除尘垢。想想看,你诵‘扫帚’二字的目的是什么呢?”

周利盘特迦依佛陀的教导思惟:“什么是尘垢呢?灰土瓦砾是尘垢;什么是去除呢?去除就是清净。所以佛陀是在提醒我,除了扫除外面的尘垢外,还要去除心当中的烦恼尘垢。尘垢烦恼除尽,智慧自然就会开显。”

周利盘特迦就这样不断地反复思惟和参究,最后一念相应慧,终于证得阿罗汉果。

佛经上所说扫地、扫厕所有种种的功用,依一般人的观念,那种不干净的地方,躲避都来不及了,何况去扫它呢?况且还是件下贱的工作,怎会有功用呢?

其实不然也!扫地的功用有以下几点:

一是降伏我慢心。人都有贡高我慢心,觉得世界上“我”是了不起、高人一等的,不懂得尊重别人,这种心态其实就是做事情的最大障碍。若能快乐、自在地做一般人认为下贱的工作,也就是降伏了贡高我慢的心。

二是干净可以使人的心定下来。把家里或工作环境打扫得窗明几净,不仅自己的心能感到清净,也会让经过者或使用者的心清净。心一清净,自然心就定下来了。

三是扫掉心里的垃圾。我们的心里有很多垃圾,如贪心、嗔心、慢心、疑心……心里面的垃圾多了、烦恼多了,人也就整天糊里胡涂的。而心地的垃圾扫干净了,心地就清净了。若达到佛经中所说的“寂无所寂”,才算清净到了家。

民国年间,河南新郑县城内,有一小寺院,名白塔寺。寺内有一老僧,法名海清。这位海清和尚,平日里呐于言语,不声不响,除了礼佛,就是不分冬夏春秋的,必在清晨天光将亮之时,从寺院的山门扫起,将县城内的一条东西街道,打扫一遍。他一边扫,口中还一边念念有词。

开始时,有早起的人听了,都以为老和尚是在念的什么经文。可有好事者留意听后,方知老和尚每天念的,就只一句话:“扫地扫地扫心地。”于是,前去请教:为何你扫地便扫地,却说是扫什么心地?

老和尚不理,自念自的。

等那人问多了,便反问:“你真想知道?”

那人说:“想知道。”

老和尚于是说:“那你跟我一起扫地,一年后我便告诉你。”

那人笑了笑,笑过之后走了。

海清老和尚继续扫他的街,不避寒暑风雪无阻。以致在新郑城内的东西大街两旁,居民每一天的生活,都是听着老和尚的扫帚声开始的。

不久,城内驻军换防,来接替防务的是一位上校团长,姓韦。某日,下属向韦团长报告,有一白塔寺的老和尚,每日清晨天将亮时,在东西大街上扫地,兵士禁止,他自称已经扫几十年了,请长官不要干涉出家人的修行。

韦团长听后感到奇怪,和尚修行,不在寺院之内,怎么到大街上去扫地?其中可有什么奥妙?于是,韦团长换了便服去寺院里探访。

寺院的方丈接待了他,告诉他说:“老和尚是我的师父,没从方丈位置上退居时,就开始每天扫城中的路了,几十年没有间断过。我们做弟子的想接替他老人家,他不许,说每个人修行是每个人的,岂可替代?我们也就只好依着他了,不知施主为何问这个?”

韦团长提出想拜见一下老和尚,请教些佛法道理。方丈摇头:“老和尚有吩咐的,这几日不见外人,施主请回吧。”

那韦团长也是个不达目的不肯罢休的人,心想,老和尚不是每天必来扫街吗?我何不就在清晨的街边等他?于是,韦团长第二天起了个大早,天不亮就站在街边等着。果然就看到一个穿僧衣的身影,从寺院的山门那边,挥帚向这边扫了过来,边扫口中边念那句几十年不变的“扫地扫地扫心地”。韦团长听了,心中不觉一动。

看老和尚扫到身边,又由身边扫了过去。韦团长本想上前问点什么的,但他却站着没动。嚓嚓的扫地声和念诵声渐渐远去,韦团长默默看着那黎明中的身影,直到副官找来,向他行礼,才如梦方醒,命令道:“凡我部官兵,今后见老和尚扫街时,都要恭敬行礼!”

不久,城内驻军集体皈依佛门,成为海清法师的弟子。在皈依仪式上,老和尚只是说:

“我是一个扫地的和尚。世界充满尘垢,道路充满尘垢,人心里面更是充满了尘垢。所以我要扫,不停的扫。你们做我的弟子,也要跟我一起扫啊!”

已是弟子身份的韦团长,代表众皈依弟子发言说:“军阀混战,争权夺利,遍地污垢。作为军人,我们本应像师父一样扫尘除垢,但我们却常常成为制造污垢的工具。今天一旦醒悟,决不再行罪恶之事。”

又不久,那扫地的老和尚身边,果真多了一个扫地的沙弥。

此事一时成为头号新闻,全国各地报纸纷纷报道。有一家报纸这样说:“因感世界污秽,全团皈依佛门,团长做了沙弥……”

地面不常扫,就不会有一个清洁的庭院;一个人的心地不常清扫,人生中烦恼的尘埃就会在心中积厚难除。

怎么扫呢?用惭愧、忏悔、返照、觉察、觉照,念念分明,念念作主,念念觉察,念念觉照,这样,就能把心中的灰尘扫掉了。

大智度论》云:“一心正念,速得道果。”只要安住正念,即使外表看起来极为平常的扫地工作,也能成就平凡中的不平凡。

在日常生活中能以清净心扫地,所获功德利益更是不可思议。为什么可以获得福德呢?

金刚经》云:“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如果像菩萨那样以真空妙有心、不动心、智慧心、无住心勤修六度,万行具足,一定会感召到庄严福德。

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以时间及体力扫地是布施,扫地当下身、口、意三业清净是持戒,能够不畏风吹日晒及体力的消耗是忍辱,身心不懈怠于扫地这件事上是精进,一心专注是禅定,修善法不执著善法、无住生心是智慧。因此,以菩萨六度之心扫地,必能获福深广。

如果在扫地,进一步发愿回向:“扫除尘垢:当愿众生眼根清净,常登觉地。净除心垢:当愿众生,永断习气,一尘不立。”如此以愿导行,不仅自利,亦能利他,就是广行菩萨道了,必能回归清净自性,成就人间庄严净土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佛教常说的四大皆空怎么讲?“四大皆空”,空去那四个大呢?不懂佛法的人,他会脱口而出地告诉你:“空了酒、色、财、气,就是四大皆空嘛!”其实,这与佛教所说的四大皆空..

经常听到某某师兄谈论,自己的多么多么不听话,忤逆父母,着实让人头痛~!当前社会如此,不孝父母的、不养父母的,甚至于长大之后父母仅有的财产完全夺去,把父母赶走,有!这些..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有一位师父在那儿参禅六年出家,是真空老和尚的徒弟,功夫很了得,比我大几岁,我就请教他:“您用功到什么程度,能否说一说?”他开始不肯讲,怕我们闹着玩,后来看我很有..

如何改变我们的命运?第一个叫“忏悔”,这不只是宗教的,你对着太太忏悔、对你的小孩子忏悔,都可以改变命运。什么叫忏悔?就是承认我们今天活在这个世界上,是有很多的意..

楞严经原文及译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於国土。成就威仪。从..

楞严经简介《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所谓“大”,是称赞之词,是说经题中的“密因”能成菩提,是为大因;“了义”知晓万法,是为大义..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